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市日前推出“百姓儒学”工程,每个村庄将配备一名儒学讲师,还将实现一村一座儒学书屋,一村一台儒学新剧,一家一箴儒学家训,力争再现“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盛景。
(10月8日《大河报》)
近几年国学大热。据说,有的学校学生上学要穿秦汉时期的衣服,还有人在推销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妇女裹脚器,甚至有人还推出恢复八股文。
国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思想根基。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继承与发扬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先人留给我们的优秀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思想观念,指导我们社会生活,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与思想迷茫,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但如何学国学,如何用国学,这倒应该考虑考虑。
首先是国学不是解决社会进步所有问题的药。历史证明,科学创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并使人类从农耕文明走上工业文明,直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不同时期,社会有不同形态,也有不同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要靠科技的普及及广泛应用,还有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的积极参与与努力。在过几百年,谁还知道人类将进入什么时代,而达到这样结果,不是国学所能做到的,而是科技进步。
第二是国学不是复古。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推动下,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是不可阻挡的,也没有倒退的可能。文化及社会关系必然是以适应科技进步的脚步而变化,这就是现代社会文明。重新穿上汉唐的衣服,重新端起竹简,重新做八股,这不是国学,这也不是进步,至于让妇女重新裹脚那就更加可笑了。
第三是国学不能替代现代的思想认识。任何一位国学大家,都承认,先秦诸子百家,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韩非子也好,在对世界认识上,及社会认识上,都有缺憾。其实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在那样一个科技程度的社会,能够产生至今仍被人崇敬的哲人,已难能可贵,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因此,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不应该,也不可能把他们的思想全盘拎出来指导现代生活。现代社会,信息时代,应该有现代社会的模样,有信心时代的特点,这里面,应该包含先人们的智慧与精神,应该包含中华文明的特色,但绝不是全部原来的样子。
学习国学,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这是一件好事。但应该搞清这样一点,就是学习并传承的是精神,是思想,而不是形式。如果以形式代替内涵,以样子代替精神,那不如不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