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学课》是一本由季风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大国学课》读后感(一):《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三)——我国历史上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我国历史上一共有多少位皇帝,史学界说法不统-。
第一种说法: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始皇帝开始,到1912年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我国君主专制政体-共延续了两千一百三十二年。皇帝人数可以确定的是: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共计408位。
第二种说法:历史上还有未在位的皇帝73位,是他们后世成为皇帝后追封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将自已的父亲和祖父追封为皇帝。三国时期权倾天下的大臣曹操和司马懿,其后世称帝后,他们也被追封为皇帝。还有农民起义自封为皇帝的,武装割据政权称帝的,民国期间称帝的哀世凯等等,这样算下来,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皇帝500位以上。
第三种说法:1996年国防大学整理出版了《中国皇帝史》,从秦始皇到清末历朝皇帝,共计352位。其中包括大一统时期的皇帝146位,武装割据政体下的皇帝206位。现今史学界基本采用这种观点,承认其统计数据。(德文文摘自新浪博客)
《北大国学课》读后感(二):国学无涯——品《北大国学课》有感
《北大国学课》是我在机场书店买的。本不想买,但因为飞机误点,闲得慌。
一是实在找不出再多一本、能吸引自己的书。那满书架的书,除了东抄抄、西摘摘,封面光鲜亮丽外,转了两遍也没找到几本“好书”;二是国学类书,家里已有一些,粗翻目录,感觉许多是基础性知识,再买有浪费之嫌。但最后,还是咬咬牙买了。到了飞机上,居然又被“关”了一个多小时才起飞,就非常庆幸自己那一咬牙的决定;可没看几页,就被一旁朋友借阅去,这一借就是整个旅程。我这位朋友是学问非常高的人,能这么喜爱此书,想来肯定有他的道理。回家后,我开始认认真真阅读,越读越感觉“国学无涯”。
其一是国学博大精深,我们毕一生之精力,恐怕也只能窥其千分之一。首先是对于国学,我不知者甚多,如此书中介绍的丁忧、夺情、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佛教四谛、佛家四十八愿等等概念,原先均未有所闻,更未得所知;其次是国学涉面甚广,这本书与别的国学普及读物所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新增了中华“食”之文化等,让我眼前为之一亮,想到了央视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还想到了我们日常穿、住、行中所包含的华夏文明元素。再延伸开去想,我们的国学内涵实为浩浩汪洋,如书中序言所言:“想要真正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大师级人物,凭借一本著作是远远不够的。”再则是,国学之博大精深,以及其历史之悠远,许多我们原先知晓的只是一知半解,抑或是曲解者甚多。如我们现在常说的“无为之治”。书中指出,“无为”的“为”字,实际上是“违”,经过种种演变才最终成了“为”。所以,“无为”应该是“无违”的意思,即不违背事物运行的各种规律,而“无为之治”,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运行规律行事,不使自己有所违背。还有,许多人认为,道家的思想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消极地听天由命,其实是一种误解,本书中指出,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正是要求弟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后天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说,道教的清静悟道,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做事前真正参透事情的道理,以求更好地掌握大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是国学博大精深,即便是我们原先知晓的知识与道理,也不怕你温习千遍、万遍,因为每一遍都会有新知、新觉和新解。如世人只知其题、难晓其意的经典国学著作《易经》,本书在解释“十翼”中的《系辞传》时指出,《易经》是一部研究自然变化规律的著作,时间不会停留在坏事上,但同样也不会停留在好事上,因此,忧患意识才是占卜未来、趋吉避凶的重要前提。又如,众所周知的儒家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内圣外王”,实际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先“内圣”,而后“外王”,也就是说只有先将自己的修为做好,才能成功地治理他人,这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道理。又如:佛家所说的“五蕴皆空”,说的是放下,但不是失去;说的是适应,而不是改变;说的是享受,但不是迷恋。道家的“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因素,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一就是要人类去感应大自然的每一处微妙变化,然后与之息息相连起来,顺应它的运行规律。但现代社会对于自然的认识越来越狭隘,觉得只有在山水之间,在草木之中,才有自然的气息,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太多的自然规律,因而误将“自然景观”当成“自然”……阅毕合卷,冥思静想,深谷幽兰间,国学无涯。(铸龙文摘自《衢州日报》)
《北大国学课》读后感(三):《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四)——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和最短的皇帝
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朝的康熙,由于其父顺治皇帝早亡,八岁即位,十六岁亲政,之后撤三藩、平叛乱、战沙俄、收台湾、稳定边疆等,六十九岁驾崩,在位时间长达61年。他的孙子乾隆皇帝有望打破这一记录,但是乾隆对其爷爷康熙非常尊重,为了使自已在位时间不超过康熙,他在接近康熙在位时间后,下诏退位,把皇位传给了自已的儿子嘉庆。
我国历史上在位不足一月的皇帝有10位,说起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还要首推金朝末帝完颜承麟,他在位时间不是不足一月,而是不足一天。1233年,金哀宗完颜守绪被蒙宋联军追赶到蔡州(今河南汝阳),1234年(天兴三年)正月,蒙宋军队围攻蔡州城,哀宗在正月初九夜里召集百官,决定传位于当时任东面元帅的完颜承麟,危急形势下当夜举行了传位仪式,南宋军队攻入城内,金哀宗自缢身亡,完颜承麟逃亡时死于乱军之中,成为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德文文摘自新浪博客)
《北大国学课》读后感(四):《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一)——为什么要学点国学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包括了在古代中国长期占据正统地位的儒家学说,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的学说派系,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影响,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起着重要作用。已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引人深思的话:“中国可以是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可以是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是-个文化大国。”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能够发展、壮大的根基。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系统学习《北大国学课》。该书分为10章,分别是“史”、“ 儒”、“ 禅”、“ 道”、“ 法”、“ 兵”、“ 医”、“ 易”、“ 礼”、“ 食”,通过对国学精华部分学习,深感学习国学,弘扬国学精神,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全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时刻,愿意将我读书笔记的精华部分在博客上陆续与大家交流,今天刊发首篇--“为什么要学点国学”。(德文文摘自新浪博客)
《北大国学课》读后感(五):《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二)——“三皇五帝” 真有其人吗?
三皇五帝的观念来源于我国先祖对宇宙系统的看法。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静态的天、地、人和动态的木、火、土、金、水组成的。在此基础上,古人发展了三皇五帝的观念,即天皇、地皇、人皇和木帝、火帝、土帝、金帝、水帝。
三皇五帝具体指哪些人,史学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说法。关于三皇,一说是伏羲、神农、女娲;二说是伏羲、神农、皇帝;三说是伏羲、神农、燧人。关于五帝,一说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二说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三说是黄帝、伏羲、神农、尧、舜。因为上古时期并无文字,流传下来的只是一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实际上,在以部落为单位群居的上古社会,这些人物都是-些部落首领,后来逐渐被神化,成为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在这段历史时期,部族之间不断发生征战,强者战胜弱者,强者首领就会被推举为部落联盟新首领。比如,黄帝打败炎帝,两个部落就融合成当时最强大的部落,后来炎黄部落又灭了蚩尤部落,成为天下的主宰,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事实上,三皇五帝代表了我国远古社会的两个时代。三皇时期代表着从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的时代,伏羲和神农是父系氏族的代表,神农氏族后来又分化为黄帝、炎帝两个部落,再后来又融合为炎黄部落。五帝代表的时代是三皇之后、夏朝之前的时期。舜帝是公认的五帝之一,夏朝始祖大禹就是从舜帝那儿获得部落首领地位的。从夏朝开始,统治者从人民的服务者变为人民的压榨者,帝位的继承由禅让制度变为世龚制,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阶段。(德文文摘自新浪博客)
《北大国学课》读后感(六):《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五)——将皇帝称为“万岁”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我国古代,最大的数字单位是“万”, 但它是虚指,表示“多” 和“长” 的意思,比如万寿无疆、万国来朝等。最大的时间单位是“岁”。因此,“万岁” 就成了当时人们能够想到的最长时间单位,它同样是虚指,表示“永恒” 的意思。
起初,“万岁” 是一种敬称,是人们见面时相互使用的问候语,就好像现代人说“你好”。 有时为了表现对亲人的祝福,人们也会呼喊“万岁”。《诗经》中关于“万寿” 的记载,是描写丰收的农民在庆祝仪式上相互祝酒,高呼“万寿无疆”, 希望每年都有个好收成。
把“万岁” 一词作为皇帝的专属用语的首个垄断者是汉武帝。汉武帝之后,各朝代帝王沿袭下来,纷纷以“万岁” 自居。唐朝时武则天封自已为“天策万岁”。清朝时,“万岁” 之后又被加了-个“爷”, 合称“万岁爷”。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在“毛主席万岁” 之后又增加了“万岁!万万岁!”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德文文摘自新浪博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