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1日,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64讲——“比较经济史研究:范式、理论、方法与案例”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吸引了190余人线上参与。此次讲座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辽宁大学比较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韩毅担任主讲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毅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珏担任与谈人。
韩毅演讲中
讲座伊始,韩毅从经济史的学科属性与经济史研究的分类切入,在对“广义”和“狭义”的经济史内涵进行分析之后,他强调与经济史相近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经济史学。经济史学一般是指经济史学家对人类以往的经济活动、经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主观思维过程,以及通过这一思维过程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经济史学与“狭义”的经济史在内涵上几乎是等同的,韩毅后面的所有讨论都是以“狭义”经济史,即经济史学家的主观思维活动为出发点的。
韩毅老师指出经济史作为历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有历史学和经济学双重属性,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学科特征:第一,经济史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特殊规律,和人类在历史上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经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第二,经济史具有自己特殊的功能与任务,其一是“描述”和“再现”人类社会的经济历史;其二是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历史做出“分析”和“解释”,总结经济发展的共性、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第三,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特征是经验归纳与逻辑演技和多层次、多学科方法的综合,其中经验归纳方法始终是经济史研究的最基本、最具本质特征的研究方法,这是与前述经济史的两大基本功能与任务相适应的。
关于经济史研究的分类,韩毅老师分为“描述性经济史学”和“分析性经济史学”两种类型。这种分类是由经济史的双重属性决定的,也与经济史所具有的两大基本功能和主要研究方法相联系对应。“描述性经济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的经济行为、经济现象、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客观的描述,目的是“还原”和“再现”经济历史的客观实际,回答经济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分析性经济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进行主观抽象和理论分析,承担经济史研究中的“分析”和“解释”功能,主要使用逻辑演绎和多层次、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回答经济史学中的“为什么”的问题。
韩毅老师从从比较经济史研究的角度,分层次探讨了“比较经济史研究的两种范式”、“分析性比较研究中的问题、理论和方法”和“分析性比较研究的经典案例”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在最后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比较经济史研究的两种范式
首先,韩毅老师明确了范式这一名词的定义。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但库恩的定义并不是十分清晰,瑞泽尔的定义则相对更加具体。瑞泽尔指出范式是存在于某一科学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它可以用来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得的答案时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范式能够将存在于一科学中的不同范例、理论、方法和工具加以归纳、定义并相互联系起来。韩毅老师在对瑞泽尔关于范式的定义进行剖析后认为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理论框架。在该体系框架之内的理论、法则、定律都被人们普遍接受,而研究范式从本质上讲是由科学家集团公认的如何从事科学研究的相关理论、法则、方法组成的一种模式或体系。
随后,韩毅老师介绍了比较经济史研究的两种范式。第一种是归纳性(分类性)比较范式,其基本特征:一是对历史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包括纵向和横向的,主要目的是找到两者的异同;二是把比较作为唯一的或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三是比较的目的仍然是“还原”和“再现”经济历史的客观实际,主要回答经济历史“是什么”的问题,总体上属于“描述性经济史学”。第二种是分析性比较范式。在对分析性比较的定义探讨之后,韩毅老师指出分析性比较研究主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多元的方法与分析工具进行比较研究,仅把比较作为观察对象、研究客体的视角,而不是唯一的或主要的研究方法。分析性比较主要回答的是经济历史“为什么”的问题,属于“分析性经济史学”,主要对经济历史做出“分析”和“解释”。
二、分析性比较研究中的问题、理论和方法
就“问题”而言,经济史的历史属性:时间性(历时性)、空间性(共时性)、发展演变的阶段性及规律性为比较研究提供了特有的研究视角,进而发现具有特有意义的重大研究课题。而问题的发现取决于不同的观察视角:归纳性比较的问题主要来源于比较的视角,分析性比较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不同理论和方法所特有的视角。韩毅老师通过几个具体的研究,如西方世界的兴起(诺思)与产权理论、美国铁路的作用(福格尔)与反事实假设分析等论述了不同理论所特有的视角。
韩毅老师指出,理论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规律的正确的理解和论述,分析性比较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研究方法则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分析性比较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可以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以及来自于不同学科的,是一个开放的、越来越丰富的系统。
韩毅老师还特别强调理论、方法与分析工具存在界限上的模糊,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需要注意区别:理论是某特定学科、领域的一种学说;方法是科学研究的特定方式、逻辑与路径(超学科界限),是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一种途径和手段,是进行科学思维的方式;分析工具则是更纯粹的研究技术或分析手段。
三、分析性比较研究的经典案例
韩毅老师重点分享了三个经典范例:第一个是诺思的分析性比较研究。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从比较的视角提出了西欧的现代经济增长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英国和荷兰而不是法国和西班牙这样一个问题,诺思采取了产权理论与产权分析的理论方法,论证了“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这一中心论点。韩毅老师认为诺思的历史性贡献是在经济史研究过程中“创立”了新的理论——产权(制度)经济学理论,并在经济史研究中“实证检验”了新理论。
第二个经典案例是格瑞夫的分析性比较研究。格瑞夫提出了热那亚与马格里布的长期经济增长绩效为什么不同的问题,格瑞夫运用历史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方法,经过分析论证指出热那亚以“个人主义”惩罚机制为基础的第二方实施制度、开放型的扩大贸易方式和社会内部的纵向代理模式,以及相关市场制度的建立对于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是十分有利的。与此相反,马格里布以“集体主义”的惩罚机制为基础的第三方实施制度、封闭型的扩大贸易方式和社会内部横向的代理模式,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则是不利的。
韩毅老师分享的第三个案例是厉以宁的分析性比较研究,探讨资本主义起源的两种类型即原生型和非原生型的资本主义从何而来的问题。从经济制度的历史演进来看,这两种产生资本主义的不同方式,来源于封建社会的不同体制即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
最后,韩毅老师分享了自己关于比较经济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国际经济史学的发展经历了经济理论和经济史“合——分——合”的发展阶段,而我国经济史研究领域中经济理论和经济史的结合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总体而言,“描述性经济史”(“归纳性比较研究”)和“分析性经济史”(“分析性比较研究”),两者不可偏废。描述性经济史学和归纳性比较经济史研究是我国全部经济史研究的本源和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史研究的优势所在。而分析性经济史和分析性比较经济史的研究则是扩大我国经济史学与国外经济史学交流,提升我国经济史学在国际经济史学界话语权和学术地位的必由之路。韩毅老师还对年轻一代的经济史学工作者推荐了“两段论”的学习建议,即先重点做好“描述性”和“归纳性比较”经济史研究,然后要重视分析性经济史和分析性比较经济史的研究,鼓励大家不断提高经济史研究的学术修养和水平。
讲座结束后,各位与谈人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李毅研究员指出,韩毅老师的此次讲座使大家学习了比较经济史研究的范式和方法,也了解了韩毅老师本人的一些思考。此次讲座从基本的学术概念讲起,明确了描述性经济研究和分析性比较研究各自的特征、研究对象和所要研究的问题。讲座将重点落在分析性比较研究的问题、理论和方法,并且选择了三个最经典的案例,内容全面丰富,是一场精彩的学术演讲,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李毅研究员还回顾了我国外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过程,充分肯定了韩毅老师的工作对于规范目前外国经济史研究的贡献,以及韩毅老师所提倡的比较经济史方法对于经济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王珏教授充分肯定了韩毅老师的讲座内容。她认为面对这样一个有挑战性的题目,韩毅老师完整地阐述了比较经济史的方方面面,做了很有意义的开创性工作。王珏教授指出韩毅老师讨论了比较经济史要研究什么问题、如何研究问题以及如何检验研究结论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比较史研究学科进行了整体框架的说明和讲解。此外,王珏教授还从经济史学科的历时性和共时性问题、比较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格瑞夫的比较研究方法对于研究文化和经济增长的启示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周建波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韩毅老师的讲座使大家对于比较经济史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这对于经济史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启发作用。
供稿单位:经济史学系
供稿人:刘婷
美编:初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