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当21世纪翻开新的历史篇章时,国际上掀起了“软实力”的竞争,各国文化争奇斗艳。各种“申遗”运动使我们看到占领文化的高地是现代国际竞争的一种新的气象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国学经典教育 基础教育 国学教育制度化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考验而屹立不倒,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国学要义。在一百多年前,国学经典还是整个中华民族争相诵读钻研的典籍,短短的一百年后,人们已经放弃了对它的“忠诚”,而这源于中国近代数次思想上的大变革。变革的领袖想要唤醒愚昧保守的民众,极力破除传统落后文化,却有些矫枉过正,几乎将立身之本连根拔起,那段时期里国人谈“经典”色变,国学经典的辉煌不复往日。

当21世纪翻开新的历史篇章时,国际上掀起了“软实力”的竞争,各国文化争奇斗艳。各种“申遗”运动使我们看到占领文化的高地是现代国际竞争的一种新的气象,人们更关注一国的民族魅力、文化气息、历史积淀,而不仅仅是GDP。如何使中华民族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自我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盲目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只有重拾中华之魂——国学经典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在其《少年中国说》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少年是一国崛起的力量。作为民族的希望,少年一般被认为是可塑造的未来之才,而塑造的方式既取决于一国的发展理念,又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前景。因此,国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国学经典教育观念。一般认为,通过基础教育,即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课程来实现,是长远而有效果的传统文化教育。①其次要在大学开展国学经典的通识课程,但是经典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学教育中的“经典”含量更是不足。

一、经典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股“国学热”逐渐蔓延开来。继《百家讲坛》推出“于丹《论语》心得”、“解读弟子规”等节目后,国学经典读物更是受到社会的热捧。各地中小学开始着重推出国学经典诵读课。清晨走进校园,朗朗书声不绝于耳,但却给人一种形式化的感觉,学生会不会背诵经典成了当下最为广泛的评价标准,而背诵之余对于经典的解读却远远不够。至于翻译作业,学生买一本翻译词典就可以应付,但是翻译书籍的准确性却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如果没有对语境的再现体验和深入把握是无法真正领会国学的内涵的。除了形式化的背诵以外,还有一种暗藏于学校和社会的功利心态。部分学校的应试教育指标、家长的攀比风气都在驱使或者说强迫学生追求背诵的数量与准确性,而各种竞赛手段更为国学经典抹上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这些流于表面的形式不仅没有抓住经典的本质,而且使经典成为一种商业化产品,使经典教育变成经典背诵、经典比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经典内涵严重流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漠视经典的情绪。

在大学高度专门化的教学中,更难见到经典教育的一席之地。除去那些与国学经典有关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国学经典的再熏陶。大学生脑海里残留的还是初高中时期那些背过但还没能完全理解的经典。对经典的理解不是一时一刻,而应该是一生一世。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才能加深,受益才能匪浅。大学里既无经典课程的要求,又无兴趣的驱使,学生多半是精于科学,而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而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而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而荒于人品;精于权理,而荒于道理。②继而才有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犀利的疑问:“大学何为:生产有用的机器?锻造和谐的人?”不得不承认一些大学在忽略人文教育的实践中造成了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

二、如何使经典走进课堂

1.中小学课堂中的教与学

(1)确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进入课堂。上个世纪对于经典的批判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古代经典中必定有落后的、不符合现实发展的内容。任何经典的传承都包含了对其不断选择、不断修正的过程,关键是要站在更加客观、科学、以人为本的角度去修正,保证选择的内容符合中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由于年代久远,国学经典中的精义已经不能体悟,因此我们引入课堂的内容不能太脱离现实。同时,国学经典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各学科的教授过程中会穿插一些国学知识,但却是只语片言、支离破碎的。因此,国学的学习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体系,让学生真正了解国学的框架内涵。背诵依然是国学经典学习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无论课堂形式变得多么时尚,基本功必须打好。当然背诵必须有层次划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选择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经典段落;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大难度,而那些本身拗口晦涩的段落则不宜背诵。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礼仪、感恩、励志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使背诵活动更丰富,更系统。

(2)国学的学习需要足够大的自我思考和表达空间。经典是整个民族和个人生命的源头活水,人人皆可从中取得有益成分。在理解上,必然是千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③“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当摒弃,老师更多的应该是扮演互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持有不同见解,从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索的兴趣。与古人对照,于身心证解。④另外课堂教学中应当用一种现代视角来阐释经典文本。经典存留久远,其内在精义已经被不可避免地固定化,多元化审美视角无法突破这个壁垒。学生觉得经典都是些“老生常谈”、“老黄历”,毫无功用。囿于固有的价值体系而不去关注现实的社会变化同样会导致经典文化的流失。因此,经典的重新“构建”尤其重要,新的话语符号应当用来诠释经典文字,一些电视学术类节目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最有效的传播渠道仍是在学校学习中,因为学校教育在赋予经典现代意义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这是经典文化不断延续的一股力量。

国学教育中老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言传身教”的主要实践者,可以说老师的作用甚于课本,他们的国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而现在的老师大多是在批判传统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理解与讲解过程中倾向于使学生以同样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因此,为国学“正名”,重新客观地评价国学的历史文化地位尤为重要。另外,国学内容博大精深,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充分理解和把握其内涵与外延,这样才能应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教学过程应当富有创造性,不要老调重弹,教师最好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独抒新见,进而赋予国学以生命力,赋予学生创新力。

(3)“知行合一”的理念必须贯穿于课堂与生活。国学教育的重点并不是教人会背会写,而是会行会做。只知不行,纸上谈兵,最终将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为人处世上却总是表现不佳。而只行不知则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一是学生自身发展受到阻碍,因为缺乏知识的积淀,不可能创造出更高的人生价值,只能满足基本生活;二是对社会发展不利,一个没有人文教化的人由于自身的狭隘,更倾向于为害社会。因此,国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应当更多地考虑学生践行国学精神的状况,学校可以为学生创设充分发挥其主动自觉性的活动,例如社区义务服务、环保活动、虚拟课堂等,既可以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又可以教会学生思考和处理问题。

2.对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建议

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将国学教育制度化只是一个起点,然而这个起点在目前看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高校通过开设国学选修课逐渐扩大国学的影响。这不失为一个稳健的办法,但是硬性的评价方式也要继续完善,力求形成一个“教—学—评”的完整过程。在这种体系中,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分制的灵活性,实行跨学科选课,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自由发展,在交叉学习中拓宽知识面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⑤同时,大学课堂更注重思辨与论证,老师通过构建自己参与者的角色,在引导中尊重学生的智慧成果。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汇报等形式,使枯燥的课堂变成知识交流的论坛。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学术活动、文化节等形式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好感。

注释:

①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沦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2.

②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③许家星.经典教育性质分析、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J].广东教育,2010(2)22.

④同上

⑤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沦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2.

国学经典范文第2篇

四(2)班 司佳佳

“经典”无疑是一个蕴涵着情感力量与神圣感召力的字眼。一个民族的经典是这个民族的印记,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灿烂的篇章和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即使是在我们义无反顾地以加速度的姿态,不计成败地奔向现代、后现代的今天,提及它,依然能够打动我们内心深处最为柔软的部分。

我爱读《国学经典诵读》,几乎每天都读,我经常会醉在《国学经典诵读》中的优美的古诗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和了解诗人的身世。你一定会奇怪,小学生对古诗来说根本没兴趣,可偏偏为什么我就对它有兴趣呢?那你就看看我是怎样爱上《国学经典诵读》的故事吧!

其实,我也跟大家一样普通,每次我考试的时候,错得最多的还是古诗,记得有一次,三年级期末考试时,试卷上出了一首古诗,要求把古诗填完整,古诗是这样的:

村居

诗人:

草长 飞 ,

春烟

儿童 学 ,

忙趁东风 。

我思考了一会儿,还是想不出,因为每次考试前,我总是死记硬背地古诗,读熟之后,就自以为是地背熟了,可过了几分钟就忘了,期末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也是加班加点地背古诗,可到了关键的时刻竟然忘了,我看了看手表,天哪!只有5分钟了,没办法了,只好乱填了:

村居

诗人: 李白

草长 鸟 飞 一月天 ,

杨柳醉拂提 春烟 ,

儿童 放 学 回来早 ,

忙趁东风 放风筝。 。

填完后,我急忙写下一题。可试卷发了下来,古诗的10分,我全丢了,听老师说,我还差10分就获得三等奖。唉,真是不应该啊!但是,自从四年级接触了《国学经典诵读》我的古诗提高了,我第一次读《国学经典诵读》里面的《秋思》后,觉得很不错,我先读古诗,再读注释,就大致了解了古诗的意思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读译文和简析,就对这首诗又有深一步了解了,最后再读链接,就明白了诗人的身世了。渐渐地,我的古诗再也不用死记硬背了,因为我可以根据诗的意思来背,到考试的时候,我也记得住,古诗都不再丢分了,多亏了《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

诵读这些篇章,犹如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话,了解历史与文化走向,感受人性的关怀与生命的尊严,传承文明,接续未来,以便于我们走向更加丰盈优雅的人生。

国学经典范文第3篇

开笔破蒙,走好人生第一步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小朋友们入学读书都是一件大事,因此开笔礼这个重要的仪式是我们不可以错过的。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开学第一天,一年级的新生和老师们身着传统的汉服,在学校的风雨操场上开展隆重的开笔礼活动。

“开笔”也称“开书”、“破学”、“破蒙”等,意思是说小朋友们开始学习写文章,正式进入学习阶段。开笔礼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首次大礼,在正衣冠、点朱砂、敲智钟、写“人”字这一系列庄重的仪式中,点朱砂寓意着开启智慧,小朋友们从此要心明眼亮,好读书,读好书;而写“人”字环节则引领大家书写人生的第一笔,那苍劲有力、气宇轩昂的“人”字寄予着小朋友们从此之后要成为一个立得稳、行得正、思维和德行品质同步发展的“全人”。

开笔礼仪式是一年级小朋友走上漫漫求知路的第一步,在新的学校、新的起点,大家要对学习充满兴趣,对校园充满热爱,尊敬老师,同学间互爱互助,学礼成人,学识成才。

诵读经典,做快乐的爱慧少年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爱慧读书节,对于热爱阅读的师生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它点燃了大家的阅读激情,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读书节期间,每日诵读、班级读书会、绘本故事讲读比赛、图书漂流等缤纷多彩的活动让师生及家长一起畅游书海,在书籍中收获知识,在阅读中享受快乐,在温润厚重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获得无限的正能量。

在国学诵读展演的舞台上,老师和同学们精神饱满,或吟诵或演唱或舞蹈,大家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展示国学经典的无穷魅力。

书香飘满校园,好书伴随成长。读书节有闭幕的那一刻,但弥漫在校园里的浓浓书香永远都不会淡去。

书香校园,让经典润泽美妙人生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m州分校的校园里,经典诗文以及成语故事随处可见。在这里,经典不仅摆在书架上、写在墙壁和地砖以及井盖上,更常驻在师生的心里。老师们还将精心摘录出的160首经典古诗编成小口袋书,方便同学们随时随地赏诵。

国学经典范文第4篇

其实,我校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经典的诵读,今年春季一开学,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论语》诵读也有序开展。

追根溯源,经典诵读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古人所重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非常重视经典诵读,主张“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一直到十六世纪以前,人们对经典诵读不离不弃。精神营养丰富、能量强大的各类道德经典,犹如不竭的源头活水,使我们的祖先生成大慧大智的心灵与头脑。他们以慧识作为科学创造力的能量源泉,以智识实现慧识的发现,因此产生了远超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化与科学成果。汉朝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的出现,无不彰显着道德经典诵读的魅力与功效。

可惜到了明朝,有个叫朱熹的,他将儒学当中的“自然”成分,也就是指符合自然规律的成分给剔除了,强行拔高儒学的治世精神,创立了理学,并且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于是人们只读四书,真正能量强大的道德经典被遗弃,即“大全出而经说亡,八股行而古学弃”,给八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化造成了重大的不良影响。

虽然革了“臭八股”的命,但又进入了“全盘西化”的怪圈,并没有接续自己民族的根文化,跌入了文化的百年迷失期。令人痛心疾首的更是给损失惨重的中国文化雪上加霜。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现状,孩子们虽然起早贪黑,勤学不辍,但结果往往是疲于奔命,既离道失德,又毫无创造力。有人作过统计,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美国的教育制度培养出了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二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相反,中国却还没有一所学校能够培养出一个这样的人才。虽然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的金银大奖大都被中国的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抱走了,但是,诺贝尔科学奖却总是与中国科学家无缘。

万幸的是,近十几年来各地兴起的中华经典诵读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道德经典所蕴含的无限能量又将重新被激活。台湾的王财贵,北京的熊春锦,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以及全国各高等院校、中小学幼儿园等,都极力倡导国学道德经典诵读,甚至很多外国朋友也掀起了学汉语热。

国学道德经典诵读给人体带来的益处是有科学依据的。日本著名的科学家江本胜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东京品川取来一杯水,放在办公桌上,然后请求五百名学生每个人都怀着“水变干净了,谢谢”的美好愿望,从日本各地在同一时刻对这杯水发出了“爱的信息”。结果,原标本水的照片看不出结晶形状,但在接受到美好讯息后,呈现出美丽动人的结晶!这一现象说明,语言后面所蕴含着的上善的信息和能量,能对水产生美善的影响。其实,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上善治水,水善则利万物而有静。众所周知,人体70%由水组成,而国学道德经典是精神系统中的最佳营养,对人的慧识系统具有滋养和启迪的功效,如果我们积极开展国学道德经典诵读,可以想见,那经典的文字必然会使人体的生命之水,携带丰富的美善与聪慧能量,全息性地输布于诵读者全身,使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善的粒子,人的思想及行为也自然变得上善,人人都向善,自然家齐国治天下平。

台湾的王财贵教授有个儿子,据说智力偏差,学习不好。王教授督促孩子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把老子五千言读熟、背熟,并同时诵读其他国学道德经典。从此,这个孩子变了,变聪明了,变得爱学习了,结果考到美国哈佛大学去了。

从上学期末开始,我也在自己班上实践国学道德经典诵读。利用语文早读课、课前几分钟及课余时间,定时间分章节,对帛书《老子》、《论语》等经典进行诵读。目前,我班学生已能顺利地背诵帛书《老子》第一至六十九章,《论语》也进入了第十遍的诵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班上告状、打架、扰乱纪律的现象明显减少,上课情绪更容易稳定,并能及时用经典内容同自己的行为进行对照。一位曾经有尝帮别人写过作业的女同学在检讨中写道:“我知道替别人写作业是不对的了,害人又害己,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引用经典之贴切,反省悔过之深刻,让我大为惊讶。

现在我每天早上会找个空旷之地,也读上几章经典。感觉神清气爽,全身通透。六岁的儿子在我的熏陶之下,也开始诵读经典了。有一天早上,我让儿子背《德道经》的第一章,可他说,只要我答应不再把《德道经》送人他就背。我说好,这时他的一句话把我给惊呆了:哼,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我才不信你呢!天哪,他是什么时候学会用这句话的!我在家可从来没用过这句名言。这也许就是国学道德经典的魅力吧。

在中华经典的宝库之中,影响最大、能量最强、蕴含创造力最丰富的首推《老子》和《周易》两部经典,其他许多经典都是诞生于这两部经典的基础之中;儒家的“四书五经”或者《十三经》,墨家的《墨子》,兵家孙武的《孙子兵法》,法家的《韩非子》,还有医家《黄帝内经》、史家《史记》,佛家的《心经》、《金刚经》、《坛经》,这些都属于中华经典中的著作。

熊春锦先生在指导儿童诵读《德道经》时,提出了“恭、熟、忘、合、灵”五字法,通过抓基础,扣关键,循序渐进地指导经典诵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窃以为,若我们学校的国学道德经典诵读也借鉴此法,分年级分类别分时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如课前诵读、课间诵读、睡前诵读、饭前诵读,听诵、观诵、大声诵,男女对诵、师生同诵等,形成道德经典诵读的浓厚氛围,相信不久,学校的“书香味儿”会更浓,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会增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你丢我捡、团结互助等各种善行善举会层出不穷。

国学经典范文第5篇

一、现状分析

对学生调查国学教育发现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功利性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意识形态逐步产生了功利性。面对社会的多样性,加重了学生的功利心理,在责任意识、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方面逐渐缺失。这样的功利心理会转化成学习的功利性,国学经典中的人文精神就难以被接受,人文素养提升受到阻碍。

2.实用性影响。在教学中,更多地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侧重字词句主题的讲解,专业技能的提高,轻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知识水平的高低不能够等同于人文素养的高低。学习国学经典不能是简单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是反复咀嚼,深刻体会精神内涵。

3.忽视自主性。学生在认知自己的知识、能力上有缺陷,难以根据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注重课上学习轻视课下学习,对国学经典里的人文精神不愿深入思考。

4.缺少实践性。学习国学经典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有积累就必须会运用,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在实践中,重视知识转化成教学能力培养,忽视了人文精神培养。我们在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同时,也要在实践中将人文精神积淀内化,这是提升人文素养最佳路径。

二、提升策略

国学经典蕴含着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和文化资源。如果说掌握科学知识是立世之本,那么国学经典学习就是处世之根。如何认识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采取何种策略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 从主持人到中医文化传播者 梁冬的中医"理想国"
下一篇: 2024QS德国大学排名榜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