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们的认知中,中日之间的战争有清末的甲午海战、民国时期的抗日战争以及明代的“倭寇”之患。其实,早在唐代,中日之间就曾有过一次海战,这就是发生在朝鲜半岛海域的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白江口之战谁赢了)
1994年,笔者曾写了一篇《白江鏖战——中日第一战》的文章,发表在《军事历史》上。之后,又有几位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过讨论。今择其大概,分享于下。
唐朝初年,朝鲜半岛处于高丽、新罗和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其中高丽位于半岛的北部,新罗和百济分别位于半岛南部的东西两侧。三国均受唐朝的册封,但彼此间争战不断,而且往往是高丽和百济联盟对付新罗。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百济又在高丽的支持下攻打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10万出兵百济。苏定方率兵自山东半岛的成山(今荣成)渡海,与新罗联军灭掉百济。唐在百济设置了熊津等5都督府,并留兵驻守。次年,百济旧部在日本的支持下起兵进攻唐留守部队,唐将刘仁愿奏请唐朝增兵。龙朔二年(662年)七月,唐高宗又下诏发淄、青、莱、海诸州水师7000人,由左威卫将军孙仁师率领,由莱州海岸出发,“浮海赴熊津”,增援唐军。这里的“莱州海岸”,应该是在登州一带,或许也在成山,因为当时登州撤废,到武则天时才恢复建制。日本则派出27000名水军援助百济。龙朔三年(663年)八月,唐、日海军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展开了激战。
从当时唐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看,日军方面,船只1000余艘,水军2.7万人,这是大家一致认可的。而唐军方面,舰船170艘,水军则一说约7000余人,一说有2万人。按苏定方当时率领的10万大军,除部分战死之外,大部分返回唐朝,留下的兵力并不很多,否则刘仁愿也不会请求援兵。所以无论是从双方的船舰还是水兵人数上看,日军都占有上风。
然而战争的结局却是以唐军大获全胜而告结束。关于战争的过程,我们这里不再细说,《旧唐书·刘仁轨传》中这样记载道:“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寥寥数语,却也将此次战争的胜负交待得一清二楚。
白江口战役结束后,唐又出动水陆大军与新罗分道合击高丽。经过两年的鏖战,终于在总章元年(668年)九月攻占平壤,灭掉高丽,唐也结束了对朝鲜半岛的用兵。
中日之间的第一战以唐朝获胜而结束;迄今为止的最后一战也是以中国人民取得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而告终。但愿中日之间再无战事,人类永享和平与安宁。
唐朝和日本海军行进路线示意图
白江口作战示意图
荣成市成山头,当年苏定方和孙仁师率领的大唐海军,或即由此处渡海?
(以上图片均系从网上下载,谨致以谢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