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即将在武汉召开

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即将在武汉召开

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即将在武汉召开原标题: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即将在武汉召开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6月30日,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暨中国研究生教育长江论坛新闻发布会在武汉召开。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6月30日,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暨中国研究生教育长江论坛新闻发布会在武汉召开。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暨中国研究生教育长江论坛将于7月3日—6日在武汉召开。

武汉这座城市历来重文兴教,拥有92所高校、76名两院院士,有超过130万的在校大学生、19.76万在读硕博士研究生,每年为党和国家培养30多万名高层次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学之城。武汉是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高地,在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建设上,教育与产业双轮驱动,展示了优良的校城融合传统,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

据介绍,大会邀请政府主管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用人单位、院士专家代表、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研究机构、教育服务支撑机构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各方代表参会交流研讨、对接供求。届时,将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564所高校及科研院所,100多位院士、高校书记校长,数百名各领域高层次人才代表齐聚大会。大会设置主论坛和18个分论坛,以专题报告、高端讲坛等方式深入研讨当前研究生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热点难点问题。

大会期间将举行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武汉)、中国研究生教育长江论坛揭牌仪式;大会主论坛暨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长江论坛上将邀请重量级嘉宾作主题演讲,并请有关重点高校领导作交流研讨发言;分论坛将设置六大板块,包括“适应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人才选拔制度改革”“产教融合共育卓越工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引领发展——奋战智能制造领域新赛道”等18个分论坛。

大会期间还将举办武汉各区(开发区)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央企对接,策划组织校地对接活动,在人才培养引进、项目签约落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达成一批合作意向,形成一批成果。

大会期间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就在武汉”人才招聘会,招聘会将发布武汉及武汉都市圈、湖北省部分企业优质岗位,促成优秀人才与用人单位签约,促进研究生人才就业。

大会期间将集中展示研究生教育成果和人才工作,主要内容是展示国家研究生教育、湖北地区研究生教育和参展,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成果,以及武汉人才工作成果和人才政策。

据悉,武汉高度重视高校作为科技高峰、教育高原、人才高地的融合体作用,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取得了累累硕果。

武汉充分发挥在汉高校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成势见效。武汉鼓励校地、校企联合创新。在汉高校创新要素得到更快集聚裂变,中国首台高精度量子重力仪、中国首套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等一批领先全球的“武汉原创”硬核科技涌现,广大在汉高校为武汉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提供了最大底气。

同时,武汉加强“政产学研用”联动,推动科技成果就地高效转化。武汉在全国率先组建成果转化联络员队伍,精准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活动,在生产线上搞科研、在实验室里谋转化;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基地、技术平台及研发体系。截至2023年5月,全市建有500多个市级产学研合作载体、1000多个“校企联盟”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近万个。武汉已成为我国产学研合作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同时,武汉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965”产业体系创新发展。武汉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学术领军、技术领先、产业领航优势,推动人工智能、数字产业、氢能产业、大健康产业等十大领域挺进全国第一梯队;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步入快车道,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梯度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武汉正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将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打造成政府、高校院所、金融机构、企业及社会资源的链接者、撬动者,激发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裂变效应。

同时,武汉全力优化高校周边空间布局,推动形成校地校企融合发展新生态。武汉已形成环东湖、环南湖、环黄家湖三大高校创新经济带,围绕这三大创新经济带,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创新街区(园区、楼宇)500多万平方米、星创天地近百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20多个、众创空间200多个,数以万计的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活动,提升了城市能级,“创新涌动”成为武汉城市的新标签。

据悉,武汉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人才在武汉像英雄一样得到尊崇。

武汉坚持党管人才,打造统筹高效的工作体系。打造“武汉英才计划”升级版,每年定向引进支持10名左右战略科技人才,认定支持200名左右产业领军人才、500名左右优秀青年人才。同时,着力抓好本地优秀人才培育支持,每年围绕先进制造、医疗卫生、现代服务等行业领域评选支持1000名左右名家、名师、名匠,构建起引育并举、梯次衔接、全面覆盖的人才支持体系。

同时,武汉坚持放权松绑,形成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在人才评价方面,深化人才举荐制度,重点用人单位可直接举荐人才进入“武汉英才计划”。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破除“五唯”,突出能力贡献,不将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和奖项作为必要条件。在人才使用方面,突出“信任为基础、激励为导向”,开展市级科技项目经费“包干制”和验收“备案制”试点,推行“揭榜挂帅”,建立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周转池,用制度保障人才、激励人才。在人才管理方面,支持重大创新载体开展人才管理综合改革,在人才引进、评价、薪酬激励等方面赋予充分自主权。

上一篇: 2020年中国学生营养日——合理膳食倡三减 良好习惯促三健
下一篇: 2022全民营养周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