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花木兰是哪里人简介(花木兰是哪里人湖北黄陂)
在中国,要使一篇文章能有最多的读者,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编入小学课本,课文的最后再注上:背诵并默写。
《木兰辞》就是。
小学生最听老师的话,其实是小学生家长最听老师的话。
所以,没有几个人不会背诵“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小学毕业,拥有这个学历的人数最多,所以,这应该是会背诵人数最多的一首古诗。
可是,在这首小学生都会背的诗里,还有最多的连文学博士也没搞清楚的问题。
比如:
花木兰姓什么?
花木兰是哪里的人?
从“可汗大点兵”到“天子坐明堂”,这中间经历了什么?
从“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那样详细的户口管理,到木兰女扮男装十二年不被人发现,当时的人口管理是有序还是无序?等等等等。
还有,
在承德,还有一个被称作“花木兰城”的地方,花木兰与承德有关系吗?
2.
在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头沟镇瓦房村北台地上,有一个被专家称为“头沟汉代土城子城址”的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就是被世世代代老百姓传说的“花木兰城”。
花木兰城址西距玉带河0.6公里,长约220米,宽约130米,面积为28600平米,文化层厚度为2米。
1977年,专家来了,经过专家整理和考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普查中发现石器、陶片、板瓦和三翼铜镞等遗物。石器多经磨制,有砍砸器、铲、斧和网坠等,杂有少量细石器;陶片有夹砂灰褐陶、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纹饰有绳纹、回纹、弦纹和附加堆纹,器型有鬲、豆、瓮、罐等。板瓦均为泥质灰色。
同年,还在古城址附近战国木椁墓中,出土莲瓣盖铜壶、错银云纹尊、陶壶、石砚(包括研石)等器物,还曾出土燕国“明”字刀币10余公斤。
经有关部门鉴定,城址始建时期不早于战国。
以上据《承德县志》,城址的面积大小与《承德县地名资料汇编》有出入。
那么,这个被叫做“花木兰城”的城址与花木兰有关系吗?
3.
一般的专家都认为,《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朝的时候郭茂倩把它收录到了《乐府诗集》里,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同时被他收录的还有著名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事实上,在郭茂倩生活的年代,《木兰诗》就已经很火了,几乎是家喻户晓。与他同时代的大诗人苏东坡在他的《仇池笔记》里就说:《列女传》蔡琰二诗,颇类《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
比苏轼晚了很多年的范晞文在《对床夜语》里评价杜甫的诗歌《兵车行》时说:若“爷娘妻子走相送”,则本《木兰》“不闻爷娘哭子声”(不闻爷娘唤女声)。
也就是说,在宋朝,诗人们把《木兰辞》里的诗句可以随手拈来,非常熟悉。
到了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出游的时候,就经常能看见关于花木兰的戏剧了。五月的靖江,阴雨绵绵,靖藩方结坛礼《梁皇忏》,置栏演《木兰传奇》。估计徐霞客已经看过多次这样的戏曲,和他一起的静闻取伞晚往观《木兰》之剧,余憩寓中,取《图》《志》以披翻阅、查寻桂林诸可游者。(《徐霞客游记》)
在苏东坡、范晞文、徐霞客等人看来,《木兰辞》就是一个文学作品,是一首诗。
这些文学巨匠也都不是负责人的人,没有一个人去探究木兰是谁,是哪里人等等,所以给后世留下了这么多的疑问。
4.
其实,最早不负责任的人是释智匠,这个人不负责任的程度到了连他自己的简介都没有,从他的名字看,“释”应该是个僧人,“智匠”是聪明的匠人,释智匠本身就是一个笔名,他第一个把《木兰辞》收录到了《古今乐录》里。
关于木兰的身世,南北朝的释智匠、宋朝的苏东坡等人没有做的工作,明朝的徐渭做了。
徐渭是个天才,在276年的明朝里,如果挑出三个最有才的人,他就算一个,而且排第一,另外两个人是解缙和杨慎,唐伯虎什么的,连第四都排不上。
“一腔肝胆忧天下,满腹经纬传古今”,这是人们对徐渭一生的写照,诗书画俱佳。
戏剧家汤显祖说他:此牛有千人之力,可见汤显祖对他的佩服之情,也可以看出徐渭这个人有多么的牛。
戏曲是文学商品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为了迎合更多的观众,戏剧家最能瞎编。你看现在的雷剧,一点儿边儿都不着,也能睁着眼睛瞎编。
估计也是为了收视率,徐渭才把木兰的事情给编圆了。
徐渭根据市场需要,把《木兰辞》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的剧本,女主角在剧中自称:
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吾父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文能武,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
从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叫花袁氏。
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內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意思是说,这都是徐渭瞎编的。
5.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不像话的内容,绝对的男女不平等。从先秦开始,就给规定下了三从四德,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彪的女儿班昭还专门写了一本《女诫》,又从理论上把女性定位为男人的附属位置。
生活在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贵健壮、贱老弱”,司马迁说他们“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功以侵伐,其天性也”。所以,《木兰辞》里的花木兰擅弓马,能征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都不是瞎吹的。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中原地区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互相征战的衍生品,是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豫剧里常香玉唱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吹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解放的号角。
这才是《木兰辞》存在的意义。
6.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南北朝时期的北朝,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本来,有南北朝对峙,可北朝的北面,还有一个柔然,不断的南下侵扰。
为了平息北部边境,可汗大点兵,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只好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伐柔然之战。
公元425年十月,北魏大举征讨柔然,分兵五道并进,越大漠击之,柔然惊骇北逃。
神鹿加二年(429年)四月,魏帝拓跋焘与众大臣商议击柔然,公卿大臣及保太后担心宋军进攻,均竭力劝阻。
太常卿崔浩认为:柔然自恃遥远,谓我力不能制,防备松懈已久,故夏则散众放牧,秋则聚众南掠,今乘其放牧无备出击,可一举灭之。
魏帝对其见解极为赞赏,遂决定留太尉长孙嵩、卫尉楼伏连镇守京都;命司徒长孙翰领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军由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罕山),越过大漠,合击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
这是一次长途奔袭,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黑山,是现在的内蒙古赤峰的巴林右旗北罕山,热河省的时候,和承德同属一个省,这样,花木兰就和承德联系到了一起了。
头沟,是承德避暑山庄去往内蒙宁城的第一道沟。
在承德县境内蹬上和三家之间,有长约10公里的墙体与内蒙古宁城境内的墩台长城相连,这是西汉时期修建的长城。
据《中国古代长城遗址调查报告集》记载,这道长城沿线,分布着一些屯戍点,所谓的“花木兰城”的头沟古城遗址,就是其中之一。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花木兰从军十年,是不是在这个屯戍点驻扎过,就谁也说不准了。
或许是真的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