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以严谨、权威著称的我国学术期刊界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
论文的“量”上去了但“质”下来了,“作者群”上去了但“读者群”下来了,很多编辑部在人员、资金、发行量等核心问题上陷入恶性循环,其生存、发展困境已是无法回避的现状。
中国学术期刊面临的问题症结何在?究竟该怎样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记者最近采访了相关业界人士,希望能探索出适合国情的学术期刊振兴之路。
———问题———
问题一:原创性差质量不高
一位学术期刊编辑无奈地表示:我很重视我们刊物的质量,但问题是,往往在投稿的上百篇论文中,挑不出具有原创性的。现在,竞争的压力使得急功近利的现象凸显出来,片面追求出得快、出得多。论文质量不高是我国学术期刊不景气的根本原因所在。
高教社学术期刊社社长丁海珈认为,原创性不强,尤其在方法论上缺乏创造性,使得我国大部分学术论文质量平平,甚至偏低。“走出去”,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优胜劣汰,减少学术灌水和腐败,鼓励原创性最终将提升我国的学术地位。
问题二:评价标准中外不一
在我国高校学术论文中,翻译到国外后,发表比较少的是社会科学类论文,而自然科学类论文,则可以直接在国外发表。
备受国内学术界重视的SCI等检索系统,是美国一家商业出版公司合作制定的检索系统。但据丁海珈介绍,在国际上,SCI并非是唯一的学术评价标准,所以很多没有被收入到SCI检索系统的我国学术论文并非全部是质量欠佳。
这里有几个原因:当西方发达国家仅仅站在自己的思想和立场来看待我国的学术论文,其评价标准必然有所偏差,这样就会产生一部分被SCI检索系统所忽略的优秀论文;另外,英文不是中国学者的母语,他们的英文论文在语言内涵和写作习惯上,与西方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由于英文翻译偏差和论文摘要不符合国际惯例,很多论文被拒之门外,这个问题始终得不到妥善的解决。
问题三:没有形成规模经营
“一般人可能认为,畅销书是出版公司收入的主体。其实不然,国际大型学术出版公司通常利润丰厚,利润率高于专一的畅销书出版商,而且在其利润中有70%都来自于学术期刊。”丁海珈说,“在国外,每册畅销书销售约20美元,但人文社科类的学术期刊年均约300—500美元,理工科类的年均约2000美元,最高可达到3—4万美元。而国内学术期刊定价极低,年均不过100—400元人民币。国际几家大规模的学术出版公司,每年光是在华销售额就高达近千万美元,而国内所有学术期刊销售所得可能都比不上一家国际出版公司在华的年销售金额。”
———分析———
“走出去”,让世界听见中国学术的声音是中国人多年来的夙愿,但面临的重重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
高教社大规模出版高校学术论文,究竟面临着怎样的行业背景?不少人在心里画了一个问号。
分析一:国际了解中国热情高涨
丁海珈分析,我国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大国意识也在不断上升,国外了解中国的意愿也不断高涨,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哲学、历史研究等社科学术论文也进入世界的视野。
但长期以来,国内大量引进国外学术期刊,向外输出的学术期刊很少,国外学者对我国高校的学术研究成果了解得十分有限。这样不但使我国各个学科领域发出的优秀学术声音无法被世界听见,而且也降低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在西方主流话语的支配下,我国学术自主性进一步削弱,依赖性更加严重。这种现状是中国人必须主动改变的。
分析二:期刊编辑部门力量薄弱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7000种学术期刊,190种英文版学术期刊(不含港澳台)。不同于国际上大出版公司经营数百种学术期刊,在国内,学术期刊编辑出版部门主要隶属各大学和研究所。每个编辑部门不过2、3人,出版的学术期刊也只有1、2种,无法形成规模经营,也不可能腾出人手从事专门性营销,更谈不上自主决定市场价格。
尤其现在机构精简,上级部门往往只给编辑部一个编制名额,经费无法得到保证。因此,降低论文质量,收取版面费,饮鸩止渴,也是不得而为之。
分析三:国际购买是“短期行为”
现在,国际大出版公司也在积极寻求和国内英文期刊的合作,但大多数的合作并不成功,主要是因为外商没有投入足够资金,没有明确的发展计划,国内学术期刊获得的收入仅为销售额的10%左右,利益微薄。国际公司和国内学术编辑部合作的年限一般是5年,买断在此期间学术论文的所有版权,一旦这份学术期刊因故没有盈利,公司就会放弃与这个编辑部的合作,这样很可能会造成版权丧失、品牌中断的结果。
丁海珈说,国际化策略是学术期刊发展的长期策略,但国际合作必须以对等地位进行谈判、互惠互利和保护我国论文知识产权为前提,但这种平等在国际大公司和国内小编辑部之间是难以实现的。
———对策———
可究竟怎样做才能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高教社期刊分社认定“确保论文质量和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正确道路。”
对策一:保证高质量
为了保证论文的高质量,业内人士建议,确立国际化的发展方针,据此做好选题策划,准确进行学术定位,形成鲜明的学术特色;设立有国际知名学者组成的国际性编辑委员会,实现同行评议国际化,保持学术的领先;实现稿源世界化,接收国际来稿,吸引海外作者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的作者投稿,吸引海外留学生和华人学者投稿是比较易实现的方法。
而高教社学术期刊社则采取了学者办刊的方式:社内编辑在内容上仅承担着论文的初选分类的工作,比如把文学类的高校论文分类成文艺理论、古代文学等;每篇论文请2名以上的同行学者匿名评议;评议经过主编审定,主编由该领域内有权威性的学者担任;审定后的论文由作者或翻译者译成英文;经过专业人士进行语言润色,避免中国人思维和文化背景等造成英文行文不符合国外学术论文阅读习惯等问题;最后,以纸质版和网络版两种形式编辑出版。以学者为主的评价体系,以专业人士为主的翻译系统,保证所选出和翻译的学术论文的高质量。
对策二:规模化经营
我国学术期刊要想顺利发展下去,必须走规模化的道路。国外大的出版公司都拥有上千种学术期刊,小一点的也拥有至少数百种学术期刊。而我国的学术期刊大多数由某个大学或研究所承办,仅出版几种学术期刊,对学术期刊的运作规则和销售价格起不了决定性作用,无法形成规模。
因此丁海珈社长强调,学术期刊也必须经营有道。
人才和信息技术优势是打造具备国际水准学术期刊出版平台的关键。据高新社负责人介绍,高新社在建立了围绕生产运营管理设计的的ERP系统后,今年,开始建设围绕产品设计的内容管理系统,其中包括期刊的协同编辑和在线发布系统。
最后,谈到这种对策能否帮助国内论文期刊发出强音,丁海珈说,这是我国出版业规模化经营和国际化策略的初步尝试,例如,高教社通过与世界上著名的学术出版公司的合作,学习其丰富成熟的办刊经验和国际市场营销能力,目的是为了早日实现我国学术期刊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我认为,这是在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
■新闻缘起
七月十四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落实新闻出版总署“走出去”的战略,与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公司在京共同宣布《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的合作项目正式启动。据了解,该套英文全文系列刊物共分为二十七个分册,首批将覆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二十七个重要学科方向。
(原标题为《让世界听见中国学术的声音》,现标题为中国科学院网所加)
打造高质量中国期刊,你我共出力!
第一站文章:
[候选优秀论文]南京大学王亚平研究小组(基因突变检测技术)
[候选优秀论文]军事医学科学院杨晓(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第二站文章:
[候选优秀论文]哺乳动物细胞RNAi进展(华中农业大学 樊斌)
[候选优秀论文]研究基因调控的新技术(南开大学 张琚)
[优秀候选论文]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 景蕊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