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关键词:美国学; 历史文化视角; 国别与区域研究; 美国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就美国学历史文化视角的理论价值和从小处人手的研究方法提出思考,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本文提出,外语学者研究美国,提倡历史文化思维,多从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根源寻找问题的本质,把握问题发展的线索与演变脉络。同时,除了宏观研究之外,提倡多从小处入手,从具体问题切入,加强微观层面的描述和分析,关注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研究,形成外语人做国别研究的范式,服务中美深层次对话与交流。
引 言
美国学是国别与区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就美国学的理论与方法提出若干思考,重点讨论美国学历史文化视角的理论价值和从小处人手的研究方法。本文提出,外语学者研究美国,除了宏观研究之外,提倡多从具体问题切入,加强微观层面的描述和分析,关注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研究。外语学者要重视研究美国人文传统的影响与作用,精读、细读、析读第一手材料,提出原创性见解。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提倡历史文化思维,多从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根源寻找问题的本质,把握问题发展的线索与脉络。同时,以外语人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和学术心态,海纳百川,吸取不同学科的理论优长,借助跨学科方法,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形成外语人的研究范式,服务中美深层次对话与交流。本文结合一些案例进行分析。
1国别与区域研究的方法
国别与区域研究名称多样。有的称区域研究,有的称地区研究,有的称国别研究,有的称区域与国别研究,它们基本指代同一个概念。例如任晓称,“在本文中,‘地区研究’和‘区域国别研究’的含义是相同的,可以互换。”本文倾向于使用国别与区域研究这个名称,主要是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外语类专业学生的知识要求中使用了“国别与区域知识”的表述(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92)。既然是国家标准,理应倡导。
简单来说,国别与区域研究就是对特定的国家或特定的区域进行系统和深入地研究。罗林和邵玉琢(2018)认为,国别和区域研究是针对特定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人文、法律等领域的学科研究,具有多学科、跨领域的基本特点。姚惠娜(2018:112)认为,“国别区域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合理运用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外交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19)把区域研究(area studies)定义为“关注于特定地理区域或文化区域的跨学科社会研究……典型做法是借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地理学、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知识。”综合上述定义,可见跨学科研究是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基本特征。
如何从事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界已有不少论述。常俊跃和冯光武认为(2017:4),“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应该与时倶进,将区域国别内容纳入英语专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不仅应该学习相关国家的语言和文学,而且还应该学习诸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等。”李晨阳(2017:69)认为,区域国别研究有五个视角最重要,即历史的视角、文化的视角、全球或地区的视角、比较的视角、中国政治的视角。任晓(2019:71)认为,“地区国别研究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比较研究,两者常常是一体两面。国别研究是比较研究的基础,比较研究可以促进国别研究。”
笔者认为,从事国别与区域研究至少有三个需要特别关注的方法论视角。一是跨学科的视角,就是博采诸家之长,采取开放包容的姿态,这是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基本特征;二是历史文化的视角,就是刨根问底,知其所以然,这是国别与区域研究的本质要求;三是比较分析的视角,就是查找差距与不足,知己知彼,这是国别与区域研究服务国家对外战略和文化交流的现实需求。做国别与区域研究,要充分考虑这三个视角,善于从这些视角分析问题,不流于形式,不浅表,论述,挖掘本质,把握重点。
2美国研究的目的
美国作为后冷战时期唯一一个超级大国,长期受到学界关注,是国别研究的重点。有必要经常反思美国研究的目的,避免研究走偏。近来,关于美国的话题大多围绕这些热点展开,包括中美贸易谈判、美朝会晤、特朗普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特朗普一意孤行修边境墙、“通俄门”“饮水门”、美国大选、美国与欧洲,以及美国与俄罗斯等国关系等。围绕热点,不断涌现各种评论、分析、判断。战略家、思想家、智库学者对热点问题见解独到,分析精辟,经常让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顶,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大众对美国的认知,甚至或多或少影响到政策制定。不过,作为一名学者,要时刻保持警醒,保留独立思考的空间,多问些为什么,多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多提出不同的看法或建议。这就需要经常提醒自己:研究美国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对美国的了解有多深?到底如何研究美国?这些问题看似空洞,却值得深思,以免陷入热点不可自拔,忘记研究的初衷。
国内从事美国研究的学者较多,研究美国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事关中国利益的学者尤其多。然而在一些重大问题或细枝末节上,又时常缺乏权威解读。国内对美研究比较重视宏观研究。从战略层面认知美国十分有必要,但并不充分。研究美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国家对外战略,促进中美深层次对话交流。这就需要大量深度熟悉美国事务、真正了解美国历史文化、能够知己知彼的美国通,尤其是文化通。外语学者可发挥独特作用,多从小处入手,从具体问题切入,从文化角度思考和研究,把握美国的特质。
事实上,美国的外语教育与国别与区域研究关系密切。美国教育部国际和夕卜语教育办公室(International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负责外语和区域研究奖学金项目(Foreign Language and Area Studies Fellow ships Program)管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现代外语教育和相关区域或国际研究项目资助。以2015-2016学年为例,每名研究生奖学金包括18,000美元机构费用和15,000美元物质津贴。本科生奖学金包括1万美兀机构费用和5,000美兀物质津贴(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9)。进人21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已将“外语能力和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力视作捍卫国家安全、提升公共外交的有效性以及推进美国意识形态传播的必要手段。”(王淳2010:41)可见,美国的外语教育和国别与区域研究关系密切,外语教育是国别研究的基础。
国内高校,比如北外、上外、川大等,很早就在英语院系或外语学院开设了美国研究课程。笔者所在原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也是较早在英语专业设立美国研究方向。笔者从1993年攻读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开始从事美国研究,尽管如此,有关美国的问题,很多时候难以给出明确答案。当然很多问题或许没有答案,更多的只是试图打开一扇窗,推开一扇门,提供一些理论思考和实践方案,这正是学术研究的价值。
黑人问题是笔者长期关注的领域之一,因为笔者硕士、博士论文都做黑人相关研究,对黑人问题相对熟悉一些。坦诚地说,要不是出现奥巴马这匹黑马,2008年,也就是笔者博士毕业近十年之际,曾一度打算不再关注黑人问题。之前,常有人向笔者建议,“你研究黑人有啥意义,不如多关注一些美国的战略问题、政治问题、军事问题”。奥巴马竞选和当选再度唤醒了笔者研究黑人的热情,开始重新审视美国社会的族裔现状以及族裔问题的现实意涵,再度关注一些有挑战性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从1954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布朗案》的判决中历史性打破种族隔离,到奥巴马当选为第一位黑人总统,不过半个世纪,难道美国真的实现种族平等了?黑人当选总统对美国族裔关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黑人民权运动真的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民权时代的黑白关系现状如何?美国的族裔关系如何影响美国政治乃至美国的内外政策?这些问题看似与中美关系的大局无关,却在间接甚至直接影响着中美关系,甚至影响到后冷战时代的国际社会新格局。
深入考察美国社会的黑人现状,可以发现一些耐人寻味、值得深思的现象。其中一个是,虽然黑人历史性地当选为美国总统,但是美国社会的种族隔离现象却在一定程度和范围日趋严重。表面上看,美国的工作场所已实现种族融合,但是日常生活中自发的隔离现象依然我行我素。2009年2月18日,刚上任不久的美国第一位黑人司法部长艾瑞克•霍尔德就美国司法部“黑人历史月项目”(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Month Program)发表讲演。他说,“工作之余,黑人和白人并无实质性互动……周六和周日,某种程度上,今天的美国和五十年前的美国相比,并无很大区另丨J。这的确令人沮丧”(Holder 2019)。表面上看,美国在种族平等问题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选出了第一位黑人总统,任命了第一位黑人司法部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年来美国面临的大量社会问题迎刃而解了。这正是美国社会种族关系的现状,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黑白关系现实。因此,美国媒体经常曝光针对黑人的不平之事,乃至发生类似2014年8月9日弗格森小镇黑人青年迈克•布朗被白人警察枪杀的事件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这样的认识足够吗?
显然,美国社会的现实、种族关系的现状与常理之间存在许多矛盾、悖论,不深入研究,无法深入理解。这就需要进一步剖析,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既要做历史的梳理,还要做历史与现实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比。如果条件允许,甚至要做实地调研或科学调查,避免看问题浅表化、简单化、情绪化。事实上,在黑人研究领域,还存在许多空白,中国学者关注不深,或者关注甚少,甚至没有关注。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在国别与区域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要重新反思、认真审视国别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反思研究的根本目的,避免陷入热点焦点,忽视“小问题”研究和基础研究。宏观思维极其重要,但它是建立在系统的“小问题”研究基础之上,是研究“小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事物规律和发展脉络的总体把握。然而,目前的国别研究,大而化之多,宏观研究多,战术层面重视不够,对象国的历史文化深入研究不够,这样实现不了国别研究的根本目的。根基不牢,地动山摇,脚下浮夸,看不到本源。国别与区域研究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为了求真务实,了解真实的美国,需要重视“小问题”。小不是真小,小是为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探究“小问题”,深入考察美国的方方面面,尤其重视历史文化根源的思考,可以达到深入了解美国的目的。外语学者从事美国学,正好发挥相应作用,弥补相应空白,形成国别研究的特色和范式。
3历史文化视角的理论价值
众所周知,对美国宪法可进行从宽解释(Broad Interpretation)或从严解释(Narrow Interpretation)。借用这个概念定义国别与区域研究,对之进行从宽解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国别与区域研究可分为西欧研究、美国研究、日本研究、非洲研究等。但是,它们不是一个特定学科的概念,只是一个宽泛的学科领域。比如,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从事美国研究。如果对国别研究进行从严解释,把它作为一个学科,必须有“清晰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王波2018:48)。因此,如果认可美国学的概念,需要对它进行系统的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从概念出发,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理论视角等。
美国学是一门“以跨学科理论与方法为特色,重点考察美国文化价值观、重要思想或文化模式在美国历史与现实相应议题上的作用范式、影响途径的人文社会科学。美国学者做美国学是为了传承与发展、反思与批评美国文化价值观和美国文明特性。中国学者做美国学是为了建构中国学者研究美国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深度解读美国文化,深刻评析美国文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需求”(同上)。美国学高度重视文化研究,关注美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与作用。传统、经典的美国学这个学术“综合体统揽一切的概念”是文化(Berkhofer1979:343)。美国学因此常被称为“美国文化研究或美国文明研究”(王波2018:49)。美国学概念彰显了历史文化思维在研究美国时的重要理论价值,突出了它的学科特性,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美国研究,为美国学学科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话语内涵。美国学的跨学科性、历史文化视角以及目标定位等基本特征,与本文前面提出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三大视角密切关联,这充分说明,美国学是有代表性的国别与区域研究。
有关美国的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但是在聚焦热点焦点时,提倡多从美国的历史文化视角思考,重视美国学人文传统视角的独特作用。以笔者处女作《当代美国社会热点聚焦》(王波1998)为例,该书追踪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十二个热点问题。比如,城市化问题、移民问题、枪支管理问题、教育问题、种族问题等。该书原标题是《当代美国社会的十二个大辩论》,当时出版社觉得书名过于学术气,考虑到销路,建议更换书名,最终笔者同意了。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这是一部比较典型的美国学著作,最终也得到学界认可,获得了1998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虽然《当代美国社会热点聚焦》是对当代美国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但是笔者用了较多篇幅追根溯源,讨论了这些问题的历史文化根源,分析了正反双方的观点,尤其重视考察文化传统对当代美国社会问题的影响与作用,体现出美国学历史文化视角的特性。笔者希望通过分析美国人对这十二个热点问题的争议、辩论、讨论,特别是从历史文化视角的剖析,达到深入考察美国社会的目的。因此,该书不是对热点焦点问题的简单描述,而是从美国社会的现实矛盾切入,从具体事件入手,追根溯源进行历史回顾和文化剖析。如果没有历史文化视角,很难把握问题的本质。任何矛盾、冲突,都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与作用。这是美国文化的特性决定的。
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是美国迅速崛起,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本质所在。美国独特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美国文化的特性,深刻影响到当代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使美国人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韩召颖2000:293)。不认识美国历史文化的本源,不足以深刻认识当代美国社会和美国政治的各种复杂现象及其本质,不足以深刻认识美国外交和对外关系的传统与根源。正如董小川(2006:22)所言,“美国文化研究能使我们本质地了解美国的过去,清醒地认识美国的今天,也能帮助我们正确地预料美国的明天”。以史为鉴,是为了认识当下。从美国历史文化的视角看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认识问题的本源。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后911时代,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意义更加重大。有学者提出,“完全以政治制度作为国家关系的唯一考量已经不合时宜,必须重视不断凸显的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公方彬2015:139-140)。今天,大国博弈不再局限于传统硬实力之间的较量或对抗,更多体现在话语权的争夺。美国为了确保话语霸权,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推出各种举措强势推广和传播美国的价值观。为了深刻洞察美国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加深对诸多美国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认识,提高问题的批判性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历史文化思维。这是我们研究美国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美国学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重点关注的维度,是作为他者深度解读当代美国的关键。
4小处着手的研究方法
4.1“小”的价值凸显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新媒体兴起,使得“人人成为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销人”(莱文森2011:4)。后真相的概念出现了,碎片化时代应运而生。碎片化让一切似乎杂乱无章,眼花缭乱。但是,研究美国,除了战略层面的认知,反倒应该多关注一些碎片化研究。这么做,看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不然。世界不是个人的,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信息时代,一个看似不相干的事件,也与每个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小矛盾可能引发大涟漪,小事件会掀起大波浪。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多样和碎片,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在碎片化时代,细枝末节正在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对外决策和对外战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媒体让普通民众成为政策制定的参与者。美国总统特朗普特别重视推特的独特作用,通过推特架起与民众之间的桥梁,打破了传统的政治生态。奥巴马竞选总统时,也利用新媒体筹集政治选金,成效斐然。人与人、人与物的联系愈加紧密。
对具体问题、细微现象的深人研究,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可以深刻理解美国历史文化的现实作用,清晰解读一个真实的美国。这一做法与美国学在当代美国的发展趋势恰好契合经典的美国学倡导文化视角,被认为是一种理想主乂的、有一定心理学色彩的学术研究方法,当代美国的美国学开始注重“运用社会的、物质主义的方法来考察非精英、物质文化、心理等……关注文化现象的社会解读”(Berkhofer1979:343)。1995年,美国的美国学会年会主题是“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它说明学者们在“彻底重新思考和审视美国研究的目的”(Knoper1997:152)。美国学重视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现象的阐释在发生关联,美国学更接地气,更重民生,更关注被忽视的领域,这是美国学的多元文化转向,是传统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向。研究事实,关注细节,析读文本,分析数据,有利于找到当代美国问题的症结,认识一个真实客观的美国。特别是作为他者研究美国,更需要客观的视角、细微的探求、文化的维度。
比如,奥巴马首次当选为黑人总统,但是黑人境况是否真正得到改善,黑白关系是否得到彻底改变?除了考察历史文化因素,需要收集不同领域的具体数据,甚至做实地采访调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才能下一定的结论。2014年8月9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弗格森小镇,手无寸铁的黑人青年迈克•布朗被白人警察枪杀,引发大规模游行示威和种族冲突。如果仅把这一事件看作是种族冲突,显然不够,没有看清问题的本质以及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从这一具体事件切入,重视历史文化影响与现实因素的作用,会发现冲突的真正原因是传统文化与现实矛盾之间的冲突,美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结构的变化,保障制度的缺失,新贫困问题的出现,这些是问题和矛盾的根源(王波2014)。
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学者要自觉承担律师的角色,甚至比律师更加严谨。分析事实数据,据理力争辩驳。学者不能像普通民众一样仅仅扮演门外抗议者的角色,立场坚定,义正词严,但说服力不够。说服力不足,只能说明功底不够,深入不够,深挖细节不够。学者是理性的。美国学作为跨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会有价值观、政治立场等因素的干扰与渗透,更应该把独立性和理性作为研究、评判、批判的前提,避免人云亦云,偏离美国研究的初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