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明朝盔甲(明朝盔甲图片)

明朝盔甲(明朝盔甲图片)

明朝盔甲(明朝盔甲图片)布面甲是明代中后期常见盔甲样式。布面甲的优点是加工成本较低,札甲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编缀甲片,而布面甲只需将甲片钉在布面上即可。《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二》中记载了万历时期的19种甲式,其中布面甲11种,可见当时布面甲已是主流装备。当时高级官员和士兵都穿布面甲,有青甲、紫花布甲、蟒

布面甲是明代中后期常见盔甲样式。

布面甲的优点是加工成本较低,札甲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编缀甲片,而布面甲只需将甲片钉在布面上即可。《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二》中记载了万历时期的19种甲式,其中布面甲11种,可见当时布面甲已是主流装备。

当时高级官员和士兵都穿布面甲,有青甲、紫花布甲、蟒甲等名目,以下简单述之。

明朝盔甲(明朝盔甲图片)

明朝盔甲(明朝盔甲图片)

一,青甲

明代之“青”色,即靛青所染出的蓝色。靛青由菘蓝、草大青、木蓝、马蓝、蓼蓝等植物提取而来,其价格低廉,因此古代军服常用青布。如清代《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清军前锋、护军、绿营的盔甲均为青布布面。

▲靛青色

明朝青布铁甲形制由弘治时期兵部尚书马文升改制确定。

马文升《为成造坚利甲兵以防虑患事疏》中说,北京制造的布面甲防护不严密,同时肩部也不够灵活,“其甲中不掩心,下不遮脐,袖口太宽,又多压肩”。除此之外,京城制甲之甲片、甲面质量都不够好,“甲叶不坚…而盔又平常,甲面布多蓝色,不足盛军容而振军威”。

▲《真武灵应图》中身着青色布面甲的士兵

相对而言,南京的“青布铁甲”则较为精良。马文升说,青布铁甲“其甲颇坚,甲面布色亦青”。但是该甲同样具有京城布面甲较为沉重、肩部不灵活的缺点,“甲亦重二十斤以上,袖亦压肩”。

最终马文升请求兵仗局制造上等盔甲两件,发往南京作为标准样品,令其按样制造。马说,新制的盔甲的甲片要“冷端数百锤,使之十分坚固,掷地有声,方为得法”,布面则“务要青布,用火漆钉钉之,若用线穿者,其线亦要精致”,头盔则“要低矮,不宜太高,亦须端到,自不生锈”。北京制造的布面甲同样要以此标准制造。

《大明会典》中记载,弘治九年时,明朝确定了青布铁甲的形制。青布铁甲的布面使用厚而细密的青白色绵布,甲钉用“火漆小丁”,每副青布铁甲用铁四十斤八两,最终制成的成品为24~25斤。

《兵录》中记载,制造甲时,“一副约用熟铁四十五斤,加钢三四斤,开成叶一片,钻千余鎚,每副表里矾纸共重二十余斤则可”。这个记载与马文升所言和大明会典中记载基本相符。

二,紫花布甲

紫花布甲即以紫花布制作布面之甲。所谓“紫花布”,即木棉纤维制成的布匹,这种布实际为土黄色,因木棉的花朵为紫色,故名紫花布。明代绘画如《徐显卿宦迹图》中即有此类盔甲。

▲《徐显卿宦迹图》中身着紫花布面甲的士兵

嘉靖四十三年,官方下令,各卫所的盔甲“一半改紫花布长身大甲新式,一半照旧式、惟布身加长二寸”。

《明实录?熹宗实录》中记载,万历四十六年起至天启元年,工部发往辽东的军备中包括“帽儿摆锡等盔三十六万二百九顶紫花梅花等甲二十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九副绵纸甲一万四千副”。

《明实录?熹宗实录》中记载,广宁之战前,兵部发往广宁的装备包括“紫花等甲八万四千副纸甲三千副盔八万顶刀枪斧等器七万八千六百有奇”。

青甲、紫花甲都是明代后期常见装备。《神宗实录·卷五百二十》中有“修理青甲紫花布甲,从来俱用口袋,后复改用大布”之说。《大明会典》中记有一种“玊簪瓣明铁盔”,这种盔的顿项有两种,一种为“紫花布火漆丁钉顿项”,一种为“青纻丝顿项”。

▲西藏白兰王布面甲内部

三,蟒甲

蟒甲即绣有蟒纹之布面甲,为官员装备。

袁崇焕被抄家时,其家产便包括“玉带二条,蟒甲一领”。松山战役后,后金清点缴获品,其中就有“蟒缎面子缝面甲十二”。孙传庭《白谷集》中有“当张镇被陷时,贼得其蟒甲三领”、“杀穿红蟒甲贼头一名”等记录。《怀陵流寇始终录》则有“曹文诏击贼于怀庆之紫陵村,擐红蟒甲陷阵”的记录。

这种绣蟒纹的布面甲在清代仍然是各级官员的礼服之一,《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清朝各级官员均配备有相应等级的蟒纹布面甲。

▲清代蟒纹职官甲,内蒙古博物院藏

上一篇: 三峡人家旅游攻略(宜昌三峡人家旅游攻略)
下一篇: 刘太后(刘太后刘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