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国学热

国学热

国学热008年第5期总第53期理论观察No.5008 TheoreticObservationSerialNo.53  [收稿日期]008-07-

2008 年第 5 期(总第 53 期)理论观察No. 5, 2008Theoretic O bservationSerial No. 53[收稿日期 ]2008- 07- 21[基金项目 ]信阳师范学院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成果(20070118)[作者简介]张冉(1977—) , 女, 河南信阳人。 讲师, 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 文化哲学。“国 学 热” 的 文 化 解 读张冉(信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 河南信阳464000)[摘要]面对 “国学热”的风生水起, 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分析和评价。 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解读, 则可透视出 “国学热”体现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 是浮躁时代的精神寻根和现实要求。 但同时,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国学”不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主流,“国学热”的意义只在于一定程度上的 “文化自觉”。 因此, 对 “国学”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采取批判打倒的激进主义, 而应宽容平和的理性认知这股 “国学热”。[关键词 ]国学; 国学热; 文化解读[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 2234(2008) 05- 0031- 02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 中国的文化也出现了“国学热”的风生水起。

这是继上世纪 80 年代的 “文化热”之后, 又一次文化热潮的兴起与展现。 它反映了 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 人们已经开始找回文化的自信, 中国开始迈向文化自觉与注重软实力建设的时代。正如经济的迅猛发展常使人们感到跟不上时代一样, 文化的迅猛发展, 也常常使人感到困惑。 为什么会产生 “国学热”?怎样看待 “国学热”?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分析和评价。 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解读 “国学热”, 以期对其有关方面进行澄明, 促进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一、“国学热”的文化解读(一)“国学热”体现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21 世纪的中国, 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经济腾飞, 文化失落, 经济上创造了世界的奇迹, 文化上却由于长期对国学的否定, 缺乏应有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 是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和整合的力量, 对于个人来说, 则是一种文化身份的定位和确认, 涉及到精神家园的依托和归宿。 许多中国人由于对国学的无知,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无知, 当走出国门时, 不能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 茫然无根, 于是激起了一种内在的需要, 通过各种方式来重新认识国学,复兴国学, 这就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自发地促成了 一股 “国学热”。

目 前国内 “国学热”的出现和升温, 除了 国内的自 发因素外, 也与海外一些华人的推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海外有不少华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感情, 或者有着深入的研究。 近些年来, 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海外华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也进一步增强。“国学热”的出现和升温,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这种认同感增强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果考察 “国学”倡导者的文化背景, 应当说这些人对 “国学”的认知并不一致, 甚至是参差不齐。 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 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一致的。 他们提倡国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就是要促使人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 解, 同时也是为了 增强华人世界的凝聚力。 应当说, 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在所有的华人, 特别是海外华侨的心中, 都是时刻存在的。 但是, 在不同历史时期, 这种认同感的强弱程度是不同的: 当中国国力十分虚弱时, 这种认同感是潜在的, 甚至被掩藏了 起来; 当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时, 这种认同感则会强烈地表现出来。(二)“国学热”的出现, 是浮躁时代的精神寻根和现实要求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许多人面对新旧的变迁, 充满迷惘、 惶惑、 浮躁、 挣扎。

精神层面的 “危机”促使人们到中国传统文化里去寻找慰藉和支持, 导致了“国学热”的兴起。 近百年来, 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诚信危机和 “孝”的问题。 当今中国文化的现状是: 物欲横流, 道德水平普遍低下, 一些人精神出现危机。 我们这个有着伟大 “文统”和 “道统”的国度, 这个向世界贡献了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曹雪芹等无数杰出人士的国度和民族经过对 “国学”的否定和抛弃,经过全盘西化, 眼下出现了 自 身 文化相对贫瘠的文化断层和精神 “缺钙”现象。 国民空虚的精神正需要中国 “国学”的精髓来补充。 这种需要催化了“国学热”。 精神层面的 “危机”迫使一些人到传统文化中寻找补救之策, 寻找传统文化所传承的价值观念和情感的支持, 比如把 《论语》中的许多—13—

上一篇: 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经验
下一篇: 现代“国学热”之我见—— 一个当代国学殉道者的情怀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