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付心德(付心德简介)

付心德(付心德简介)

付心德(付心德简介)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前半生波澜壮阔,面对国仇毅然弃文从军。历经淞沪会战、南京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滇西抗战,在生死线穿梭数年无所畏惧。付心德(付心德简介)却在战后选择隐居,一直到他100多岁,家人才知道他过去的辉煌。“世纪老兵”付心德他就是被誉为“抗战活化石”的百岁老兵——付心德。一、救人先救国他的生命从19世纪末开始,贯穿了整个20世纪。一直到2013年,他以113岁高龄在家中去世,付心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前半生波澜壮阔,面对国仇毅然弃文从军。

历经淞沪会战、南京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滇西抗战,在生死线穿梭数年无所畏惧。

付心德(付心德简介)

付心德(付心德简介)

却在战后选择隐居,一直到他100多岁,家人才知道他过去的辉煌。

“世纪老兵”付心德

他就是被誉为“抗战活化石”的百岁老兵——付心德。

一、救人先救国

他的生命从19世纪末开始,贯穿了整个20世纪。

一直到2013年,他以113岁高龄在家中去世,付心德的生命横跨了三个世纪。

1899年,付心德出生在河南项城的一个农家。

小时候读过一段时间私塾,长大后他热爱医学,于1925年去往山东济南,在一位英国传教士开办的免费学堂学习西医。

付心德在济南一直学习到1928年,期间医术不断精湛进步。

他打算学成就回乡为穷人治病,可1928年5月的“济南惨案”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济南惨案”纪念碑

1928年5月1日,蒋介石的北伐队伍克复济南。

日寇认为北伐军一旦统一中国,对于他们将来发动侵略战争会很不利,居然在5月3日悍然闯入山东交涉署,将交涉员蔡公时削耳、割鼻、挖眼后枪杀,又将交涉署人员全部杀害。

日寇随后进入济南城,在城内烧杀抢掠。

付心德的学校就在济南城中心,他亲眼目睹了日寇是如何残杀中国人,也看到了同学惨死在自己身边。

承载了他毕生梦想的学校化为灰烬。

更让付心德气愤的是,只有区区三千人的日寇挑衅在先,可拥有四万北伐军的蒋介石,居然不许士兵抵抗。

从济南撤离到了泰安,导致17000多名无辜百姓被日寇残害,千年古城血流成河。

“济南惨案”对付心德影响很大,几十年后一百多岁的他提起这件事,仍然愤怒地握紧了拳头:

“日本人杀我同胞,我的好几个同学都被刺死了,我跑得快才逃出去,逃难的人群像山崩海啸一样,声音比枪声都大。”

趵突泉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

当年鲁迅先生为了唤醒麻木的国人,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与敌人奋战一生。

如今的环境比当年更加残酷,内有软弱政府步步退让,外有群狼环伺蠢蠢欲动,从文已经不足以对付遍地狼犬。

唯有参军打仗痛击倭寇,这个国家才能站起来。

29岁的付心德和活下来的同学们,达成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在这个时代,我们在行医救人之前,要先救国!”

付心德选择了做一名军医,专门救治战场上的伤兵。

几年在腥风血雨里穿梭,他早已不畏惧生死,他也凭借精湛的医术,成了部队中有名的军医官。

二、“世纪老兵”的铁血抗战岁月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

蔡公时

对于卢沟桥事变,付心德很是愤怒,2004年他对采访他的记者说:

“卢沟桥事变是被动挨打,蒋介石不下决心打,29军孤军奋战,各地军阀都有自己的算盘,所以我们才会丢了东三省,在卢沟桥挨打!”

记者方军问他:“您批评蒋介石,可蒋介石毕竟也抗战了不是吗?”

付心德老人不屑一顾:“他要是决心抗战的话,还用西安事变把他抓起来吗?”

在那样一个山河破碎的年代,虽然蒋介石是被逼抗日的,心里还打着独裁的如意算盘,导致了日军的得寸进尺。

但是像付心德一样坚定的中国人没有杂念,他们一心抗日,死而后已。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付心德所在的78军36师2营,与87师和88师在前线奋力阻击日寇。

当时国军的装备不如日军,完全是靠着血肉之躯在阻挡敌人。

付心德作为部队里的军医官,每天都在生死线上穿梭。

抗日战场上的女兵

他的小腿上有淞沪会战被子弹打穿的伤疤,身上也有很多伤。

在8月19日去救治伤员的路上,付心德看到华德路躺着300多具尸体,这些人的身上有枪伤也有刀伤。

他们是打光了子弹和敌人赤手肉搏的。

经过付心德等人的整理,最终发现这300多人,竟然都是2营的战士。

在惨烈的巷战中他们没有一人幸存,可战友们虽然早已死去,却一个个怒目圆睁,那是对日本鬼子刻骨的仇恨。

那眼神告诉前来收尸的人:你们要继续战斗下去,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淞沪会战国民党损失惨重,却也让日本人见识到了中国人的厉害。

“三个月结束战争”不过是军国主义者的痴心妄想,付心德激动地说:“淞沪会战打得好,打出了中国人的信心!”

可战争往往是残酷的。

3个月后,刚刚从淞沪战场上下来,还没有来得及休息的78军,以及王敬久、孙元良的71军和72军,就接到蒋介石让他们奔赴南京作战的命令。

这就是让无数国人至今悲愤不已的“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遗址

南京会战中,付心德率领部队一次次冲上阵地,想要多救几个战士。

可是他跑得再快,前方的士兵还是一个个倒下。

到1937年12月12日,倭寇攻占了雨花台,冲进中山门,六朝古都暴露在敌人铁蹄之下。

12月12日晚,南京卫戍长唐生智下令部队离开南京城,渡江撤退。

他本人也在付心德所在的36师掩护下,从下关一路逃到了江北。

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寇在南京城无恶不作,30万同胞惨遭杀害。

当时36师官兵在长江边上,看到南京城内烽烟四起,他们痛哭流涕,付心德等人向南京方向下跪,痛苦的大喊着:“我们对不起老百姓,我们没有保护住他们啊。”

唐生智

南京沦陷了,并不代表中国人会放弃抵抗。

在那个充满血与火的年代,欧洲人可以选择妥协的“绥靖政策”,对德国法西斯步步忍让。

中国人却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宁可集体战死,也不让倭寇阴谋得逞。

从南京撤离的付心德,又陆续参加了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每一场战争都是死伤无数。

付心德等人每天都踏着英雄们的鲜血,在枪林弹雨中寻找活着的战士,他相信只要多救一个人,国家就会多一丝希望。

1944年,付心德作为中国远征军71军第二野战医院少校军医,随部队西渡怒江参加滇西抗战,在云南龙陵设立野战医院,负责救治伤病员。

无辜的南京平民

龙陵战役和腾冲战役,是滇西抗战中两场极为重要的战争。

已经走向灭亡边缘的日军在这里拼死抵抗,每一场战争都打得既惨烈又艰苦,伤员不计其数。

当时中国的很多药品都由外国提供,药品说明书都是英文,很多医生看不懂使用方法。

而付心德从小在外国人开办的学堂学习西医,是军医中少数几个能看懂药品英文说明的人,他的医术精湛和博学多才,拯救了很多士兵的性命。

在整个滇西抗战中,中国远征军共阵亡63800名战士,抗战结束时仅剩6000多人。

而在最为惨烈的龙陵战役中,远征军就牺牲了28000多人,那场战役的残酷,即使时过境迁,付心德也难以忘记。

中国远征军

1944年7月勐岭坡战役,付心德带领医护人员穿越火线,把死伤的烈士掩埋,把活下来的战士送到后方救治。

有一次他来到阵地救援,找到了和他关系很好的高介军连长的尸体,眼前的一幕让他万分难过:

高介军是个作战勇敢的山东大汉,却因为长期的饮食恶劣和水土不服得了严重的胃病,整个人面黄肌瘦,似乎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

然而在这场战役中,这个已经几天没吃饱饭的人,率领队伍拼死抢占了勐岭坡,又和反攻的敌人血战了四个多小时。

最后他打光了子弹和敌人肉搏,到付心德发现他时,他的眼睛还睁着,嘴里还死死地咬着一个日寇的耳朵。

中国远征军

看着眼前死不瞑目的高连长,付心德双眼含泪,他又想起了不久之前自己救治的李桂班长。

李桂是昆明人,260团九连的中士班长,20多岁的年纪血气方刚,长得人高马大还有一身好功夫,杀起倭寇毫不手软。

在一次夺取高地的战斗中,李桂的眼睛被炮弹炸伤失明,付心德的救援队把他送到后方救治。

可是没过几天李桂就凭着感觉,听着枪炮声走回了前线阵地,又一次血战受伤后被人送到野战医院。

远征军娃娃兵

付心德不允许他再去前线,可李桂悲愤地说:“我虽双目失明,但心不死,鬼子的影子时常在我脑海里晃动,我恨不能捉而杀之!日军不退,抱恨苍天,我有什么面目回家!”

说罢又一次独自回到阵地,与战友们一同死战到底。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犯我中华!

面对一次次的生离死别,付心德在心里暗暗发誓,他一定会替战友们继续战斗下去。

活着,就替他们看一看将来的中国,那时一定再无倭寇,民富国强。

死了,就和战友们一起在天堂,看着中国一天天变好。

总之一句话:倭寇终将被驱出国门,战士们的血不会白流。

奋勇杀敌

他就那样每天穿梭在战场上,有时候也会上阵杀敌。

几次差点被敌人打死,为了让战士们不暴尸荒野,他和救援队砍光了河边所有的树做棺材。

后来没有树了,他们就徒手挖几个深坑,把烈士遗体埋在里面,向他们敬一个庄重的军礼再离开。

三、“国家肯定我抗日了,我这辈子值了”

1944年11月3日龙陵光复,付心德随部队开赴云南芒市。

1945年抗战胜利,付心德听从部队命令,留在芒市照顾当地的伤员。

付心德完成了救治伤员的任务,之后没有再回老家河南。

腾冲战役

而是选择扎根龙陵,陪着在这片土地上战死的战友们一起安度余生。

从1945年扎根龙陵到2013年去世,付心德在这里度过了68个春秋。

在龙陵,付心德遇到了小自己20多岁的李竹芝,与她喜结连理。

两人携手同行半个多世纪,李竹芝后来因病瘫痪,还是付心德每天上山采药,亲力亲为,亲手给她治好的。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如今的我们生活富足,不必为如何填饱肚子发愁。

然而在付心德生活的年代,他们是吃了很多苦,走过很多荆棘丛生的道路,才逐渐过上好日子的。

国军抗战老兵

60年代,李竹芝生下第七个孩子后生了大病,家里钱粮所剩无几,只靠付心德一人苦苦维持。

几个年纪稍大的孩子不忍心看到父母这么辛苦,主动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

他们每个人小小年纪都会生火做饭,个子矮够不到做饭的灶台,就站在凳子上做饭。

最难的时候一家人吃不上饭,连家里最值钱的缝纫机都卖了。

母亲看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恨自己生病不能干活养家,万般无奈之下,提出想把老七送人减轻负担的想法。

可孩子们坚决拒绝了:“我们就是穷死饿死,也不能把老七送人,不能让他过寄人篱下的生活!”

孩子们这种刚毅的性格,离不开付心德的严格教育。

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他就教育孩子们要不怕困难,忠诚爱国,夏天天气炎热,他也从来不许孩子们解开扣子,一定要让他们穿的整齐笔挺,时刻以军人的纪律严格要求他们。

即便是孩子们长大了,付心德也不允许他们有丝毫的放纵。

有一次他的六子付先荣下班回家,把衣服随便扔在了一边,穿着拖鞋走来走去,付心德看到直接拿起凳子向他砸过去,吓得付先荣连连向父亲道歉。

这样严格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们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

作为军人的后代哪怕身处绝境,也要咬牙坚持,何况父亲时常告诫他们:“现在多苦都没有抗日苦,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终于在大家共同的坚持下,他们走出了那段难熬的岁月,改革开放的80年代如约而至,一切都在悄悄变好。

付心德和妻子李竹芝

80年代,妻子的身体在付心德的治疗下好转,能走路也能干活了,云南省给他颁发了“医务人员行医证明”。

从此付心德可以光明正大地做一个医生,实现少年时为穷人治病的理想了。

从这之后,付心德也用自己毕生所学为乡亲们治病。

在人们口中他是乐善好施,悬壶济世的“付医生”,给人治病不要钱,见人困难马上就会伸出援手。

即使年过百岁也仍然精神饱满,身体健康的还能帮人推车干活。

远征军松山战役纪念碑

日子过得很平静,大家也都能吃饱穿暖了,可是付心德曾经的功绩,似乎随着他的不言不语和岁月流转,彻底被人们遗忘了。

记者发现这位百岁老兵时,他正和老伴在院子里晒太阳,他的背后是一座破旧不堪又漆黑漏雨的屋子,家中仅有几件家具。

2004年,一个名叫方军的作家,开始整理有关抗战老兵的资料。

付心德被授予锦旗

他听说龙陵地区有一些老兵可能还活着,就辗转来到了那里,并找到了付心德老人,从老人口中记录下了当年那段轰轰烈烈的烽火岁月。

那一年付心德已经105岁,可他仍然一身正气,每天坚持学习和锻炼,面对记者的拜访,他声若洪钟:“我叫付心德,远征军71军第二野战医院少校军医!”

记者问他对人生经历的感悟,付心德说:“人生不过百年,如今我已经过了百年,在民族危难之时,我为一芥草民挺身而出,抗击日寇,仅此一举,人生足矣。”

在老人清晰而又遥远的回忆中,他的事迹再次被世人记起,“抗日英雄”的声音再次在付心德耳边响起。

付心德和家人

孩子们也惊讶得合不拢嘴:“以前只知道父亲是军人,没想到他是英雄。”

2011年,付心德111岁生日时,前来祝寿的领导给了他一本封面烫着“民族英雄”四个大字的证书,捧着这本证书,付心德连连感叹:“这辈子能得到国家承认,我很高兴啊。”

2013年,方军再一次来到龙陵探望付心德,这一次他把一份文件郑重地交给了付心德的儿子。

付心德

方军走后儿子拆开文件,激动地大喊:“爸,你看这是什么!国家把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医疗救助体系了!”

儿子亲眼看见,几十年来很少在他们面前落泪的父亲,这一次哭得像个孩子一样,良久他拍着儿子的肩膀,声音颤抖着说:“好啊,好啊,国家肯定我抗日了,我这辈子,值了。”

付心德葬礼

结语

2013年9月21日,在得到了国家的肯定,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付心德的抗日功绩之后,113岁的付心德在龙陵家中安然离世。

地处南方的龙陵多年来始终阴雨绵绵,可在付心德葬礼的那一天,龙陵晴空万里,艳阳高照。

付心德老人雕塑

他的生命横跨三个世纪,他的功勋永垂不朽。

半个世纪的坚守,不屈不挠的意志,天地为之动容,山河草木为之落泪。

上一篇: 袁克端(袁克端书法)
下一篇: 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的形成原因化学方程式)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