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人就好比一台计算机,分为硬件和软件:你硬件再好,如果软件跟不上,这台计算机依然不会有太强的功能。让孩子读经典,就是在升级他的软件,完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好了,电脑用起来就顺畅。”
子:“读经典也确实对我有好处,但的确太枯燥了,背那么多的内容,如果不学进去,也不会有效果的。我读的经典已经够多了。”
关于航空爱好
父:“如果他(儿子)今后要做这方面的工作的话,那不是我们想要的——你只是一个技术人才,即便能获得一定社会地位、赚到钱,但也只是一种‘经济动物’而已。控制了财富的人生就幸福吗?”
子:“经典太枯燥了,航空科学却有意思得多,有很多我好奇的地方,就想去了解,还可以动手去做一些航模,折不同样子的飞机,跟别人讲起来也会很有意思。”
关于私塾教育
父:“如果他真的以后想搞航空,在私塾学习肯定是不行的,他就必须回学校读书。但这又并不是我想要的发展方向,那样的话他的未来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子:“枯燥,没有朋友一起玩。每天都要规定固定的背诵任务,完不成还要被老师说,甚至遭到个别老师的打骂。”
自称原本从事航空相关工作的邹智敏,用了多年时间,将自己的人生从所谓“弯路”上,硬生生地扳到了以国学为主的私塾教育上。然而,现实给他开了个玩笑:他从小让儿子学国学,甚至为此让儿子放弃了去学校读书的机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却越来越反感读国学经典,迷上了航空科学。
父亲成为私塾老师 让儿子从小放弃学校教育
邹智敏是一个国学爱好者,也是一个从事私塾教育的老师。他说,父亲曾在私塾学习,自己从小接触国学,读《三字经》发蒙,对于国学经典有“向往之情”;另一方面,人到中年,他觉得国学经典曾帮助他认清了人生的一些困惑。
邹智敏自称,在迷上读经,成为私塾老师之前,曾是一名从事了10多年航空发动机工艺和设计工作的工程师。“以前还是很喜欢技术的,但后来发现,当你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时,却很难突破,因为航空设计有很大的风险。”这让邹智敏觉得这份工作没什么意义,“生来死去的终极问题得不到解决。”他说。
邹智敏说,那段时间,他看了诸多西方哲学家的书,但都没有想清楚自己的困惑,直到后来学习了国学经典。除了读经,邹智敏还练习气功,打坐,这一习惯至今坚持了10余年。他觉得,如今的他找到了一条“没有问题”的路。
受此影响,儿子同同(化名)一出生,邹智敏就决定让他放弃学校教育,在私塾学习,每天诵读经典,甚至对同同的未来都做好了设计。“先学经典,以后有了自己喜欢的方向,再去学其他知识,成为一个有宽视野的人。”
就这样,2004年同同一出生,邹智敏就准备了大量国学光盘在家里播放。“他肯定懂不了,但这种氛围很重要。”同年,邹智敏开始在成都推广传统文化,并创办了自己的私塾学堂。
除了在家里给儿子播放经典光盘,同同几个月大时,邹智敏就开始用字卡教同同识字。“有时候他哭,但只要一拿起字卡就不哭了。”邹智敏认为,几个月大的同同对认字产生了兴趣,据他介绍,同同一岁时就已认识不少汉字。
同同稍大一点时,邹智敏开始要求他每天诵读经典,并将同同送到不同的国学学堂学习。当同龄孩子进入幼儿园或者小学时,同同却在不同的私塾学堂间往来,与经典为伴。
这是一种“包办教育”吗?邹智敏的回答是否定的。“与自己的个人认识和爱好有关系,但这并不是一种包办。教育既不能完全设计包办,但也不能完全由着孩子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