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担任北大图书管理员,本可以继续努力工作,认识像李大钊等之类的爱国学者,文学界名人,但是他没有。
25岁从学校毕业,本可以赴法勤工俭学,学习海外新知识,拓宽眼界,提升格局,但是他放弃了。
33岁时担任政府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不菲的收入,无量的前程,但是他选择了主动辞职。
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好不容易做到了国家部长级别,怎么还主动辞职了呢?
是不是不太聪明?
当然不是!教员聪明着呢。
青少年时代爱上阅读
1893年韶山冲农民毛贻昌(毛顺生)家出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泽东,字咏之(后改润之)。
母亲怕他不能顺利长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叩拜一块巨石,认作干娘,还取了个小名,石三伢子。
如果从小没有阅读书籍,开拓思维,有自己的一点点想法的话,便会在父亲的安排下学习珠算,当个账房先生。
读书的习惯是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养成的。
他一生与书籍、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
同时,在教员身上一直都是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当时韶山冲是交通不便,风气闭塞,2岁至8岁都是在外婆家唐家坨度过的。
且在整个少年时代,他经常去外婆家,尤其是1906年到1909年间那一段辍学的时间,外婆家的藏书和表兄文运昌从新式学堂带回来的新书,极大地慰藉和丰富了教员的少年生活,更重要的是引领了他未来的方向。
在外婆家读过的书大概有:
乾隆丁亥(1767年)刊印的《御批通鉴辑览》58册;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刊印的《礼记精义》1册、《周易精义》1册;
同治三年(1864年)刊印的《尚书》4册、《礼记》10册、《诗经》4册;
同治八年(1869年)刊印的《续资治通鉴》60册;
光绪元年(1875年)夏刊印的《资治通鉴》104册;
1926年刊印的《饮冰室文集》41册;
另有《十三经注疏》3册、《论语》2册。
其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更是毛泽东一生中读得最多,受影响最大的书籍。
国学经典书籍《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十三经》虽然在幼时还不可能有能力阅读,
但在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在他不断地往返于外婆家唐家坨与自己家韶山冲期间,他是阅读甚至深读过的。
在外婆家读过的书除了国学经典和各种古籍,还有时论新书,如《盛世危言》、《新民丛报》。
至今还记得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教员读的《诗经·小雅》伐木篇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1908年在井湾里私塾就读时最爱看《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说岳》、《隋唐演义》。
读完这些故事以后,他就和小朋友甚至和村里的老人们相互讲述。(怎么感觉这有点像费曼学习法呢)
1910年在东山小学学习时,曾借读过同学肖子璋(即后来著名诗人萧三)的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被书中描写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世纪感染,暗暗鼓励自己要努力。
1913年-1918年夏在湖南第一师范时教员主要是都文学类、伦理学、哲学、古代的经史子集著作较多。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
从顾祖禹的《读书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
在他老师板仓先生杨昌济的倡导下,研究船山学问,经常到老师的好友刘人熙创办的船山学社听课,读《船山遗书》。
同时,自己还会仔细研读《曾文正公家书》、《仁学》
思考人生的意义,求学的目的。
1917年前后教员读了不少哲学、伦理学方面的书籍《西洋伦理学史》、《伦理学原理》
随时随地都要读书
教员一生特别爱读书。
他青年时期曾在繁华的闹市中、昏暗的路灯下看书,甚至躲在厕所里看书。
新中国成立后,他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他的住所里,床上、办公桌上、休息间里,甚至卫生间里都放着书,一有空闲他就看书。
即使在打仗时期,除了每天要看战报,坚持读书。
1937年9月期间读了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并且写下了约三千字的辑录。
1938年1月17起,用2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并写下了大量批注。读《逻辑与逻辑学》,看《战争论》,并且组织了研究小组,边看边学习讨论。
在战争时代仍然通过刻苦学习和深入研究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概括。著名的《矛盾论》、《论持久战》、新中国成立后编写整理了《毛泽东选集》
逝世前,教员已经说不出话来,但脑子清醒,仍然坚持看书。他当时看的是《容斋随笔》和刚刚编译出版的日本《三木武夫及其政见》。
《容斋随笔》是教员一生爱不释手的一本书;三木武夫当时正在竞选日本自民党总裁,看来教员临终前很关注此事。
教员于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根据病历记录,9月8日那天,他全身都插了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用时2小时50分钟。
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7个多小时后便辞世了。
不动笔墨不读书
勤动笔墨是毛泽东读书的一大特点,也是极有价值的一种方法,他一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但记笔记的方法很特别,他很少用笔记本,而是把自己读书心得体会,读到的精言妙句都批注到书本的字里行间。
现在有人专门对他读过的书籍进行整理,从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过的法国人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一本书中,毛泽东批注达12000多字。在《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他留下了27604个字,这些批注,就是他读书心得的真实记录。
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员读书不是读死书,而是要有自己的认识,要读“无字之书”。
就是深入社会实际、深入自然界、深入到万事万物中去观察、考察、认识、了解真实的社会实际和真实的自然界,认识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
下真功夫调查、研究,把握自然界之实际,社会万事万物之实际,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书本上的知识读成自己的知识。
1949年,55岁的教员成为了新中国的主席,成为了人民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如果没有从小阅读书籍,开拓了教员的认知,视野,格局。他会从小不敢和父亲的旧思想做斗争吗?
如果不是一直学习,阅读,并将书本知识运用到革命事业中,教员能带领红军越雪山、过草地,最后赢得革命胜利的果实吗?
如果不是活到老,学到老,教员在面临人生中这么多重大选择时都能从容淡定选择吗?
如果没有通过阅读,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能带领我们复苏整个国民经济吗?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