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据史料记载,夏代已有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
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
西周时,学校又有发展,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但都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也具有体育的性质。“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
西周时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
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
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明、清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学校教育更只是埋头读书、背书、写字、做八股文章。到清朝末年,学****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式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了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
按历史分期,是以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历史时期。但就体育而言,以清朝末年才开始引进西方近代体育。所以,我国体育界采取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作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推出了一次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学西方,兴办西学,把西方体育引进到这些学堂中,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使中国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
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失败,继起的是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提倡西学,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教育等知识。特别包括西方资产阶级全面发展教育学说,首次提出了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重视体育、卫生和儿童少年身体的发育与健康。
清朝政府推行“新政”进行改革。其中对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就是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并于1903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
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对学校教育也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许多学校则在课外开展球类和田径为主的活动和竞赛,比较注意活泼、愉快、机智的运动。由于课内和课外两种明显不同的体系,形成了学校体育的“双轨现象”,这种现象直至1922年学制改革后才逐渐消除。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而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在这场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学校体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论述体育的理论文献,即为***同志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这篇文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国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并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了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这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恽代英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