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586-649),原名世华,字英发,归唐后避李世民讳改名华,又改字国辅。歙州歙县(今属安徽绩溪县)人。
隋大业间,起兵统领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建吴国,称吴王。武德四年,归顺李唐,授六州军事总管、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贞观二年,授左卫白渠府统军。十七年,改任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后唐太宗御驾征辽东,召为九成宫留守。二十三年,在京城长安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永徽初年,归葬歙县云岚山。
汪华一生,忠君爱民,功德卓著。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他顺应民心,起义兵保据六州,使六州百姓免受兵革之苦。当李唐兴起,他又审时度势,主动放弃王位,纳六州版图归于大唐,为国家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自唐至今,六州百姓奉其为神灵,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并纷纷建祠立庙,四时祭祀,千年不辍。宋、元、明、清,历代帝王累加封号,褒爵日崇。史学界称其为"古徽州第一伟人"。
萧瑀怎么读(萧瑀简介)
第八章隋朝覆没,李渊崛起,北方大地烽烟滚滚
第二节江都行,汪王礼葬帝王
汪王率领一千人赶去江都行宫吊唁。
萧皇后的弟弟萧瑀赶到江都宫,他与汪王相见,泪眼滂沱。萧瑀氏作为皇家代表,汪王作为隋朝官员代表,与江都宫留守陈棱交谈,他们讨论研究后决定重新下葬皇族。棺木选用金丝楠木,大家商讨取材哪里?最后决定去柳州置楠木棺材。陈棱带领一千人去柳州带回几口棺材。江都行宫血腥停止,但空气之中留存着血腥,人人在悲哀之中,毕竟一个大国的皇帝被害死,尘埃纷扬。
一、昔日忠臣无念旧恩,汪王、萧瑀论当今
一日,汪王萧瑀向陈棱了解情况,陈棱说:“皇帝来江都行宫,东都安排了可靠大臣驻守,一个是车骑将军段达、御史大夫元文都、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等处理朝政。皇帝遇害后,段达、元文都等立洛阳的越王杨侗为帝,段达自封陈国公,元文都封鲁国公,辅助幼帝。
汪王和萧瑀听了一阵心寒。汪王把在江南建国的前后原因都告诉萧瑀,萧瑀认为眼下只能这样了,一来断绝起义军下江南来祸害百姓,吴国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阻击起义军。
吴王坚决地说:“国家必须统一,萧瑀呀,你族人萧铣又反了。我们先处理皇帝后事,起码让他体体面面去见皇帝爹皇后娘。”
萧瑀说:“对的,吴王操办就是了。”
吴王盯着他看很久,萧瑀浑身不自在问:“几年不见,我是老了。”“不是您老了,是您变了,听说降了李渊?”
“都到了城外,我有选择吗?”“您忘了,杨侗在东都洛阳称帝吗?”
“我能忘吗?说心里话,李渊气势比杨侗强多了,他们都是亲戚,谁当皇帝都一样。这是我的态度,吴王,你也别较劲,除非你出来与李渊争夺天下,我就向着你,李渊北方贵族,你我是南方贵族。咱得联手是不?”
吴王拍拍萧瑀肩膀说:“萧瑀大人,我呢也就不感谢您了,不过记住您这份恩情。你梦中去唱独脚戏去吧!我在吴国境内费尽口舌,今日不想谈这个烦闷的话题,处理先帝后事!”
在他俩安排下,行宫总管给皇帝准备了寿衣,寿衣合共15件,9领5腰加披风,意思九五之尊,请风水师择地入葬。蹊跷的是,已经入棺木一个多月的隋炀帝身体依旧柔软,富有弹性,面色温润,毫无怨恨,睁大的双眼紧闭。 汪王悲鸣地说:“见皇上容颜和生时一样,皇上最终是想明白了,放下了所有牵挂,安心去极乐世界。”
萧瑀说:“他已经完成了大运河的修建,他已经为后世荡平了突厥、高句丽。”
“皇上和他的儿孙在极乐世界相聚,面容如此安详!皇上!”汪王一声声悲鸣呼吁。丧乐奏起,哭祭开始,接着老和尚来灵堂诵经。
皇帝墓地选好,马上动工,墓志铭记载伟大的帝王杨广短短的帝王生涯,做出了千百年来,历代皇帝想都不敢想,想了不敢做的伟大的工程----中国大运河。
二、瞻仰遗容,泪湿衣袍
汪世华面对皇帝安详的面容,安息吧,皇上。他的眼泪再也止不住滚滚落下,泪眼婆娑,下跪叩拜。
隋炀帝生前英姿飘忽而来,他面目含笑,从容不迫,他把江南的繁华托付给汪王。“陛下,您安息吧,江南一定会风调雨顺,按照您定下的规矩行事。”
“汪王,皇帝的面容安详,看不出经历生与死的挣扎,看不出有灭国的伤痛,为何如此?皇帝应该难以瞑目,怒火中烧。”
汪王看着皇帝的遗容说:“谁说灭国了?杨侗在东都称帝,他是隋朝正统皇帝。先皇,您安息吧!保佑您15岁的孙子继承您的伟业!早日熄灭全国烽火,千秋万代,人民安详和平!”
灵堂前,汪世华和萧瑀深谈了几日,彻底了解隋炀帝广阔的胸襟,他打击了胡汉贵族,独独养肥了李渊,希望李渊不要与杨侗交锋,放弃野心,归还政权。
吴王说:“如此强大的隋朝,国库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军事上,训练出一批强大的十几万骁果军(御林军),他们骁勇善战,使突厥、高句丽异邦跪拜。怎能短短二代而亡?杨侗一定能完成祖上事业,乘风破浪向前!”
萧瑀叹口气又说:“李渊一定会代替杨侗,小皇帝不是他的对手。”
“非也!杨侗身后还有全国人民!”吴王坚定地说。
萧瑀道:“王世充要杨侗死,李渊便有机会。”
“杨侗遇害,李渊势力就定了下来,我也会支持李渊,我是论事不认人。眼下,我不会支持李渊,他废了杨侑,已经丧失理性。”吴王分析令萧瑀心服口服。
一周后,江都行宫所有人参加皇帝下葬礼仪,盛大葬礼,整个江都百姓涌来,喜也有,悲也有。当主持人将皇帝丰功伟绩以朗读传颂,葬礼前,人人流泪,悲痛万分,这就是杨广的人格魅力,爱他的人哭了,恨他的人也哭。
三、李渊是真龙天子,汪王率江南人民归朝
李建和汪世荣等去寻找窦建德,但回来报告说毫无音讯。
不一会儿,宫监黄刚回来跟萧瑀说:“萧大人,窦建德来过了,就在灵堂前面那座游乐塔,朝主子灵堂方向伏地跪拜,痛哭流涕,旋即快速离去。”
吴王说:“到底是赶来了,有情有义,可惜失之交臂。”
一周后,吴国回来,次日,有二十几位使者,他们是龟兹国王派来访问吴国,首次和吴国往来。带来许多礼物,都是该国的特产。龟兹大王姓白,名苏伐勃駃。魏晋南北朝时期,该国的政治和经济以及文化发展迅速,王常与南朝往来,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正是龟兹国僧人引进。隋朝时期,该国引进龟兹乐舞。后来该国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受到突厥控制,终于明白注重佛教和音乐舞曲也不能使国家吉祥。看着中原烽火燃烧那么多年,怕自身的安危受到重挫。便想起南方的吴国,结为友好国家,互相守望。
汪王十分隆重地欢迎他们,并回赠南方礼物,也传递和平理念。希望龟兹王国不要介于北方的政治风波,把和隋朝杨广先帝的友谊延续下去,和杨侗皇帝友好往来。
使者提出吴国协助,抗衡北方各路起义军,杨侗太嫩,迟早被李渊吃掉。吴国最大挑战是如何灭了李渊唐朝。
汪王明白了,此行为了联手抗衡李渊。汪王耐心讲解,挑衅战争,只能给百姓带来灾难,选择以和为贵的政治策略。吴王提醒使者,龟兹国王插手李渊和起义军的战斗,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不久,龟兹国受人挑唆,起兵反唐。
时下,东都杨侗被王世充所害。吴国暂时不知详情。
话说孙延带着郑村兄弟十五位高手赶到东都,一时三刻找不到机会,但他们没有放弃。刺杀王世充是决定隋朝能不能延续龙脉。他们记住吴王告别前一句:“各位吴国的勇士们,你们肩负起勤王重任,只有杀了王世充,杨侗皇帝才能统领天下,平定烽烟。”
关于东都建筑,吴王已经画下图纸,孙延的助手郑桩,曾经护送吴王到过东都,对周边环境很熟悉。这一日,他们靠近东都南门,王世充的仪仗队出来为出征攻打李密部队的兵勇鼓气。孙延和郑桩等十五兵勇都隐蔽左右,听见王世充对兵勇说:“勇士们,你们是郑国兵勇,常胜军队……”兵勇们说:“郑皇帝万岁!郑军,战无不胜!”大军浩浩荡荡出城。
郑桩说:“原来王恶魔已经取代杨侗为郑国皇帝了?”孙延说:“不管是否取代,今日要他必死无疑!说完,飞身过去,跳跃几里地停在王世充跟前怒指:“孽贼,你把杨侗皇帝怎么啦?”王世充一愣,接着说:“好一个神将,朕将郑国的军事大权交给你,只要你降了朕,朕不会亏待你的。杨侗早已去找他的爹爹和爷爷太祖去了,由裴仁基父子护送而去,神将就放心吧。”
孙延听了怒火攻心,想起江边三万淮南兵勇被杀,他拔刀对准王世充狠狠出手,王世充被打倒在地,胸口流血。他王世充身边的族弟也有武功,于是和孙延小分队展开战斗。郑桩等十五勇士以及孙延与郑兵开始搏斗。由于王世充已经刺杀成功,吴国勇士迅速撤退。
他们甩掉了郑军追击,到了山上才停下来,坐在乱石上直喘气。
郑桩问:“孙队长,王世充被你胸插一刀,一定死了吗?”孙延道:“无人活下来,除非他胸有护垫,但是刀上有血,护垫不可能,他必死无疑,刀上有毒。”他拿出刀来,正想用山泉冲洗一下恶魔的血迹和毒液。
郑歪子说:“等等,郑桩的爹爹是杀畜牲的,这会不会是畜牲的血呢?”
郑桩拿刀来闻一闻,他说:“是鸭血,王世充没有死。”
孙延问:“鸭血,不会错吗?再闻仔细了。”
郑桩说:“鸭血是从小闻到大的。看颜色和人血也不一样。鸭色介于鸡血和猪血之间,一看就知道,我是行家,还会错?”于是把人血和鸭血的区别说得头头是道。
孙延呼地起身下山,郑桩拉住他说:“我们研究一下再出发,先看看大王的锦囊妙计。”原来吴王世华给了五道妙计锦囊,第一次失败打开第二道锦囊,第二次失败打开第三道锦囊。”于是大家坐下来,郑桩打开第二道锦囊读了起来:“隋帝侗在世,第二次刺杀王世充,隋帝亡,迅速返回吴国。”大家你瞧我,我瞧你,不清楚为何?孙延本来不是吴国兵勇,他坚持下山。郑桩说:“吴国将士没有一个不听令的,我们必须回去。”郑歪子说:“那你打开第五道锦囊看看说了什么?”第五道锦囊写着:“侗离世即回南,杀王由李上,江山不易更难移。”大家明白之后,返回吴国。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汪丽萍,女,笔名则言,字方法。祖籍浙江省永嘉县屿北村,出生于舟山定海。高中毕业于舟山中学;后移居香港,在港从事补习行业,成立“汪氏数学”补习社,担任小学至高中数学老师一职。已出版《弯弯的月牙》、《枫叶红了》、《屿北思绪集》上中下三卷。回忆祖父和父亲战争时期的文均已发表在杂志和报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