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问答演讲录(一)
(根据当时演讲整理,并略有增删)
何伯勤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各位老师:
今天鄙人在此讲国学,谈不上讲座,姑且以国学问答的形式展开一些启发式的探讨。我先简单讲一些常识,然后大家发问,我来作答,这样我们共同谈讨,也好彼此了解。
一、引子
国学在过去是个冷门,今天已然成为显学。在座的各位也许在国学方面已有相当的研究,但是我要提醒一下,今天的中国人,绝大多数天天在用国学,其实自己在糊里糊涂地用;天天在用老祖宗传下来的语言文字,其实并不知道有些老话的真实含义了!《易传》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正是这种现象的最好描述。举例说明。
比如,我们平时看到朋友,便会说:“哟,您最近气色真好!”言者自能言,听者自能听,但你要是反问一下:“什么是气?什么是色?”他马上一愣,哑口无言。色,是脸色,是颜色,倒好理解;但这个气是什么气呢?难道是我们嘴巴呼出来的这个气吗?显然不是。气之一名,乃中国传统哲学相当重要一概念,欲明其所指,是要下一番学问功夫的。我们平时都在用,比如我们常听人说:“您别生气!”“我最近运气不好!”“今天天气真好!”“气节变换真快啊!”但很少有人能以文化自觉去用,实在是糊里糊涂地用。你不能说这个气无意义无价值,既然无意义无价值,为什么我们大家都在用?古人今人都在用?
再比如,我们平时碰到一些老年人,问他最近忙什么,他便随口说:“最近在家修身养性!”好了!你要反问一句:“请问什么是您的性?”他马上一愣,默不作声。修身的身,倒好理解;这个养性的性,指的是什么?难道这个性指的是男女两性的性?显然不是。关于这个性,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最核心的问题。如果你不能体悟自己的性,请问你如何养?如何修?我们经常会说:“人要有人性!”“您真是个性情中人!”“我的天性就是这样!”言者自能言,听者自能听,但一问性之含义,就糊涂了。你不能说这个性无意义无价值,既然无意义无价值,为什么中国人祖祖辈辈都在讲?都在用?
再比如,我们平常夸一个人:“您真是个热心人啊!”“您真是个好心人啊!”我们有时也会对人讲:“我们要讲良心呀!”“做一个有心人!”同样,你要反问一句:“什么是你的心?”或者问“你的心是什么?”被问的人往往也是目瞪口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个心,难道是供医生做心脏搭桥手术的那个心吗?事实上,只要是个活人,哪个人的心脏不是热的?但我们为什么有时会指责一些人说:“你的心好冷酷!”我们自己有时也说:“这让人真寒心哪!”可见这里所说的心并不是指我们身体里面那个肉团心,哪是什么心?关于这个心,也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我们平常讲:“一定要一心一意!”“一定要聚精会神!”可是你连什么是心、什么是意、什么是精、什么是神这些基本问题尚未弄明,请问你如何自觉做到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心意精神这些话,我们大家几乎天天在用,所以你也不能说这些名词无确定意义、无具体价值,果真如此,那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从古到今都在讲、都在用?其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我们生为中国人,生为炎黄子孙,可是我们今天已经不能完全明白老祖宗留下来的语言文字,甚至自己天天说的话、用的词,自己也不知道其准确含义了,这真是天大的讽刺,也是莫大的耻辱!凡是文化反省意识比较强烈的人士,一想到这些,未有不痛心疾首、仰天长叹的!
讲到这里,我要肯定地告诉大家,要想弄明白这些道理,必须要通过深入学习体悟国学才行,舍此别无他法。换句话说,你只有把心思用到这些问题上面,才算是接触到了国学的核心,否则只是玩文字游戏,于身心修养关系不大。我前面说过,传统文化其实大家多多少少都在用,但那是由于受父母的言传身教、师长的传帮带以及社会环境的熏陶,大家不过是沿着习惯、顺着习俗在用,是凭着感觉在用,是糊里糊涂地用,也是被动地用;你只有通过学习国学,明白基本道理,你就会成为一个有文化自觉的人,你就能在生命体验中自觉地用,主动地用,创造性地用。那么有人要问,现在全国人民都在讲国学,到底什么是国学?国学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呢?
二、何为国学
关于国学一名的定义,学术界的讲法非常多,我这里不想引用。我不喜欢考据式、概念式的讲学方法,今后也不打算用这种方式给别人讲国学。我想摆事实讲道理。
首先,国学一名,自中国文化史而言,最早乃指天子之国学,至西周,国学之发展规模已相当完备。之所以称其为国学,乃是相对于庠序校等乡学而言。国学主要用来培养天子以及为天子造士,就是培养天子的接班人以及为天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天子之元子,诸侯之嫡子,国之俊选皆在国学学习深造。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国学就好比是中央大学,乡学就好比是地方学校。乡学之优异者可选入国学深造。这是国学的原初意义,也可以说是国学一名最早的来历。古人又称天子之国学为大学,但大学有时是相对于小学而言,大家明白这个事实就好。秦汉以后,国学设在太学、国子监等,虽有变革,但其精神则是一脉相承,这些问题暂且不讲。
鄙人还有一个个人见解。国学过去是天子之学,天子者,上天之子也。过去,唯皇帝一人可称为上天之子。今天没有皇帝了,我们也可以说普天之下人人皆为上天之骄子,因此,我们人人都应该学国学、学天子之学,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天赋权利和自由,我们要懂得珍惜和爱护。这也是文化开拓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今天我们常常谈到的国学,这一名称则另有来历。简单讲,就是清中叶以降,国势日颓,西洋人以坚船利炮打开我国门之后,其学术思想亦乘势而入,对我华夏固有传统学术文化造成毁灭性的冲击,虽然西学东渐启自明季,但真正的文化危机则始于清末。为区别源自欧美的西学,当时的一些政要及学者便称中国传统的固有学术为国学,也称中学,这是近代国学一名的来历。这个所谓的国学显然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是有特定历史意义的,是一个具有显明时代性的名词。到了清末民初,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打倒孔家店的呼声此起彼伏。一些有识之士拍案而起,为维护传统文化地位、捍卫国学精神命脉与全盘西化派展开激烈论战,此时所谓的国学更是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大家只要去了解近代文化史便可知晓,暂不多讲。
至于中国固有学术具体指的是什么,学术界又有很多说法。鄙人以为,简而言之,国学就是指中国人自古以来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术体系,其核心经典为五经,本来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因为《乐经》有人说失传,有人说乐本无经,所以只有五经,此问题在此不展开讨论。拓展一下讲,国学的核心经典也可以说是十三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我们说十三经是国学的核心经典,并不是说国学典籍仅限于十三经;同时,国学也是开放性的,后人是可以不断发扬光大、发展完善的,而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比如佛道二家的最高义,自可吸纳于国学之中,但绝不能脱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正轨。需要说明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所承载的学问,孔子又称六艺,此六艺乃大六艺,不是指古代礼乐射御书数那个小六艺。所以国学也可称之为六艺之学,这个六艺之学的称呼是贯通古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说法。鄙人向来主张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可以统摄一切学术,包括西方学术。(马先生原话:“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见《泰和会语》)所以我平素喜欢用六艺之学来代替国学这个名词。此中有甚深之问题,今不讨论。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