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在深圳私立学校蔚然成风,教学方式多以背诵原著为主,学生年龄在3岁到16岁之间。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而是生命自然而然地接受熏陶和涵养的过程。
台湾国学教材要进入深圳学校?两岸高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交流研讨会日前举行,改编自我国台湾地区的高中国学教材《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在广东地区部分学校试用,该教材的出版社中华书局在广东地区选取了深圳中学、深圳科学高中、华师附中和新丰县第一中学4所高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
记者调查发现,深圳目前仅有深圳中学、深圳科学高中开设了相关课程,但两所学校目前并不会使用这套改编的台湾国学教材。事实上,国学热目前仍停留在“社会热点”层面。由于缺乏课程标准,国学教育难以成为公办学校的教学重点。
■探索
台湾教材登陆内地
深圳学校探究可行性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深圳科学高中和深圳中学早已开设国学选修课。目前,两所学校都没有使用这套教材。深圳科学高中则给学科老师配备了这套教材,进行可行性推广研究,探讨这套教材的编辑体例、内容深浅程度与现行课程标准的契合度。
据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包括22单元,共节选《论语》168章、《孟子》50章、《大学》4章及《中庸》4章,大部分单元后还编排有“今人今事”和“历届大考试题”,并融入了发散式教学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引进版教材将每个单元的台湾版“今人今事”全部替换成了内地学生熟知的“名人事迹”。比如,在“孔子为人”的章节中,台湾原教材使用的今人事例为台湾证严法师,内地引进版引用的则是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在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章节中,台湾原版教材用的典例是“教育哲人——辛志平”,引进版教材用的则是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支教劳模白方礼。
深圳科学高中语文组组长雷声认为,改编自台湾国学课程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体例非常合理,更科学更有条理性,也与现在生活结合紧密。
“我们接触到的《论语》是语录体,各章节之间没有内容上的逻辑联系,这套教材则把内容打散,以内容要点来进行重新编排”。雷声表示,从内容的广度上看,《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的材料选择面比较宽,难易适中,“比较符合中学学生的学习情况,且《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有涉及,内容比较广”。
雷声表示,教材还根据内地的高考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作了比较切实的改动,增加了很多内地特色的内容,比如融入了高考的阅读、作文等试题内容,材料中还嫁接了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等社会热点,“通过这些内地事例的补充诠释,我们可以看到,《论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与现在是相通的”。
“台湾的教材只包含四书,且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了提炼,有注解、辨析,以及问题和讨论。”深圳中学语文老师郑向东则表示,实际上,学界对于怎么读国学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要读原典,体悟多少由自己的教育情况和人生阅历来决定。也有人认为,要把精华的东西呈现给学生,应采用选编的方式。
雷声也认为,台湾的国学教材被中华书局引进并重新编辑,具有它的优点,但是能否被广泛地承认和推广,可能还需要时间。
■现状
公立学校设选修课
私立学校已教多年
在深圳,国学教育在私立学校蔚然成风,教学方式多以背诵原著为主,学生年龄在3岁到16岁之间,且不时有成年人前去修读。但记者调查发现,在公立学校,国学大都列为选修课或兴趣班,以半诵读和半讲解的方式进行讲授,教材皆为原著,无删减、无注释也无问题讨论。
在深圳科学高中,国学经典诵读课被列为校本选修课,以《论语》、《大学》、《中庸》等原著作为教材,采用师生诵读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40分钟的课堂内,一半时间大家一起诵读经典,一半时间进行师生讨论、交流。
“开设这门课,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和了解传统文化经典,而不是给他们固定的价值标准。”雷声表示,他们重在培养学生对于民族语言的认同感,而不是为了达到价值判断的目的。对于经典的内容,学生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就像是吃一盘菜,首先要端给食客吃,至于菜的好坏,食客会有自己的判断”。
雷声认为,教授传统文化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养成对民族语言文化的认同感,“更多的是让学生体悟做人的道理”。因此,这门课程的考核也采用开放的方式,让学生谈诵读的体会,可以写成研究报告或心得体会的书面形式。
在深圳中学,从去年9月开始,高一、高二的学生每周都有一堂中国文化经典诵读课和西方文化经典诵读课,其中的中国文化经典课,采用的不仅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还有《老子》、《庄子》等原著,其涵盖内容比台湾国学教材的更广。
据郑向东介绍,第一年读下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情境,会突然和经典里的某些语句有应和,渐渐有了感悟和体会,并将其中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当中。此外,在语文作文中,也会不自主地引用其中的语句。
“在重新设计深中课程结构的时候,我们研究学生培养目标时认为,让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设计了文化审美的课程群。”郑向东认为,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其实越早越好,到了高中才设课程稍微有点晚了,实际上,深圳中学初中部已经开设国学课程两年了。
在郑向东看来,中国人一定要对中国文化有认识,除了日常的感受以外,诵读经典书籍是重要的途径。“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把经典的书籍都读一遍。至于学生能感受、理解和体悟多少,关系不大,学生在往后的整个人生道路中,自然会有所体会。”郑向东表示,语文上的古文课,主要是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是一种语言学习,而国学则重在文化的熏陶。
而在深圳兴起多时的私塾,不少也打着国学教育的招牌,他们的教学情况如何呢?在深圳孝廉读经中心,仿照古代私塾的方式,老师的作用是教会孩子诵读国学原著,而不会向学生进行讲解。
“在16岁之前,主要是让孩子背诵,这个时候孩子的优势是记忆力,而理解则还有一辈子的时间。”深圳孝廉读经中心老师李基志表示,诵读国学原著重在培养小孩子的定力,如今的孩子大都难以专心致志完成一件事,若有定力的话,会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经典原著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书,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结晶,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在深圳儒愿学堂(梧桐书院)也是如此,学生学习的内容包括中西方经典原著,国学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材是原著,这是古人以前就编订好的,比如四书五经和经典诗词”。学堂蔡老师表示,私塾大都使用原著全本教学,以诵读为主。
“如果没有诵读,连文本都不熟悉,其他的教学都没有意义。”在蔡老师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并不是一种知识的学习,而是生命自然而然地接受熏陶和涵养的过程。
■难点
国学教育无课程标准
师资队伍无专业培训
相对于私立学校或私塾大张旗鼓地选用国学教材,公办学校就只能表述为国学兴趣课或选修课。雷声告诉记者,国学要真正进入公办学校并普及,要配合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和考试评估等多项工作,但如今的课程标准并没有相关内容,公办学校“投鼠忌器”,也就没有将其列为必修课。
改编自台湾国学教材的引进,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内地对于系统国学教材的需求。雷声表示,目前内地还没有一套真正受大家推崇的权威的国学教材。内地近几年的国学热,很多时候都只停留在社会热点,并没有进入到中学校的课程标准,导致了至今无国学系统教材的状况。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国学读本或教材,都是各个地区或学校“各自为政”,根据各自的理解去进行编辑的,难以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权威的、公认的、适合中小学的系统的国学教材。“也许是成都或北京某个学校编的,还没有进入大规模推广的层次”。
雷声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课程标准里没有对国学课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比如国学教学的任务、目的和内容,以及国学的考核等。“大家都说传统文化很重要,但具体怎么去传承、传承哪些、掌握到哪些程度,国学教学要不要考试,怎样才是中学毕业的水平?这些都没有确切的界定”。
“如果课程标准里有国学课的清晰界定,各个学校都会非常重视这门课。”但雷声坦言,如今课程不被重视,大抵因为语文课和国学课存在交叉的状态,国家的行政教育部门未对国学课任务、目的、标准进行界定,若教授的课程不符合国家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考试没有任何作用。“牵涉到政策层面的问题,公立学校只能投鼠忌器。”
课程标准的缺失也导致了内地如今没有系统接受国学教学训练的师资队伍。记者调查发现,即便是在深圳发展多年的私塾,大多对教授国学的老师并没有硬性要求。
据李基志介绍,孝廉读经中心在聘用老师时,对老师的学历并无要求,而是看对方是否对国学有兴趣,能否有耐心把孩子引导和管理好,“高学历的反而坐不住,起码要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在公立学校,语文老师成为国学课的主力,其他科目的老师也偶尔会参与国学课。雷声表示,也正是由于国学课课程标准的缺失,除非古典文学或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很多语文老师都没有经过国学教学的培训,对于国学内容缺乏系统认识,教授国学课的老师也仅仅是凭着自己对民族语言的爱好去教学。
事实上,内地一些高校开始引入这套改变自台湾的国学教材时,也遇到了专业老师不足的问题。对于推广中的困难,作为台湾国学教材引进方的中华书局负责人也曾表示,师资队伍的缺口大,是推广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即便引入改编自台湾的教材进行推广,老师们也要先进行自我学习,把内容吃透,才能传道解惑。
■对策
国学设为选修课
修养品性而非知识灌输
在雷声看来,中国99%的学生都是在公立学校读书,在私塾就读的学生非常少。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不能满足普通中小学生的需求。不过,对于绝大多数学校而言,国学课应该列为选修课。比如,在高中阶段选修20到40个学时,一周上一两次课,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内心修养都很有帮助。
“如果所有公立学校都必须开设国学课,在现实操作中不是很妥当。”雷声表示,由于国学课和语文课有交叉之处,在师资配备、学科建设和评估系统都没有相应的标准时,难以让课程顺利开设。
实际上,记者走访多家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后发现,老师们对于国学教育已形成共识,认为国学是作为修身养性之用,而非知识点的灌输。即便没有列入课程标准,让学生从小开始了解和接触国学,有利于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
雷声曾经在香港教育局工作过,在他看来,与香港和台湾相比,内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情义教育和品格教育还有欠缺,有待提高。“现在的教学太注重竞争,太注重考试,有时候太强调社会的共性和纪律性,对于一个人的自然成长和心性品格的培养做得还不够”。实际上,衡量一个人的品德,更在于平时的教化和活动,让这些东西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比考试的效果要好很多。
“香港在基础教育阶段,也没有什么专门的国学课程,但是对学生心性品格的养成做得好很多。现在很多人是成功的,但是觉得人生没有意义,遭遇到心灵上的疑惑或世界观的扭曲,就不能以健康的心态存在于社会上,反而要靠国学去找到心灵的纪律。”雷声认为,国学热兴起后,不少成功人士去参禅拜佛学国学,也暴露了基础教育阶段国学教育的不足。
■观点
“如今亟需恢复国学的文化地位”
“国学教育在下一代人身上,应该要提到比较重要的高度上。”文化学者、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总策划胡野秋认为,如今已到了亟需恢复国学文化地位的时候。“不在于是台湾教材还是内地的教材,都是民族的瑰宝,应该一读再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胡野秋对台湾的国学教材有所了解,他告诉记者,台湾从小学到中学都开设有国学课,小学语文中古文的比例甚至达到了70%,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扎实的国文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太大的隔膜。如今,内地引入台湾国学教材,不少学校也开始开设国学课,是个很好的开始。
“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任何一个民族都要加强自己的母语教育,如今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是非常错误的观念。”胡野秋认为,提升国学教育的地位,应该从大学招生制度的变革来扭转局面。“若高考把古文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传统文化的教育都能跟上”。
胡野秋认为,如今中文系的毕业生,没有注释就不能读古文,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国学教育未必要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正常上学的时候能接触到古文,让学生读古文的时候没有那么多隔膜和痛苦。高中毕业时,学生未必要成为古文专家,但是能够比较顺畅地读古文,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诵读名篇,提高文学修养。
对于有人质疑传统经典中有些观念已不再适用的问题,胡野秋认为,任何一门学问都不能保证与当下所有方面都契合,即便是自然科学也有很多过时的理论。“四书等传统文化经典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如今几乎每个人都有重新回炉学习国学的需要,如今我们离古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没有核心的文化就没有竞争力。”胡野秋认为,近年来国学热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有人靠国学发财,过度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对国学教育是有害的,但是不管怎样,对于国学的普及仍有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