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孙权是哪里人今为哪个省(孙权是哪里人士是现在哪个城市的)

孙权是哪里人今为哪个省(孙权是哪里人士是现在哪个城市的)

孙权是哪里人今为哪个省(孙权是哪里人士是现在哪个城市的)中央之国的形成[第60回]孙权是哪里人今为哪个省(孙权是哪里人士是现在哪个城市的)作者:温骏轩长篇连载,每周更新第60回孙权横江曹操没有想到,自己当初准备征伐张鲁,不仅逼反了关中诸将,更让刘备轻松入主益州。只能说人算不如天算。建安十五年三月,在夏侯渊平定陇右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第60回]

孙权是哪里人今为哪个省(孙权是哪里人士是现在哪个城市的)

孙权是哪里人今为哪个省(孙权是哪里人士是现在哪个城市的)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第60回孙权横江

曹操没有想到,自己当初准备征伐张鲁,不仅逼反了关中诸将,更让刘备轻松入主益州。只能说人算不如天算。建安十五年三月,在夏侯渊平定陇右的情况下,曹操再次决定征伐张鲁,这一次他决定亲自领军。那么从建安十二年正月回到邺城,到现在已经三年时间了,这段时间曹操又在做什么呢?

这段时间曹操的注意力一直在东南。按曹操原本的计划,应该是以伐张鲁为名,顺势拿下益州,然后再利用蜀地的上水优势合围孙刘联盟。既然益州暂时拿不了,那么曹操就得从其他方向找突破口了。

建安十六年,孙权将都城迁到了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这一举动明显是为再次北征江淮所做的战略准备。豫州与扬州几乎就是以淮河为界的,要是坐等孙权拿下淮南,东吴的长江水军就会变成江淮水军,到时候曹操为恢复农业以及南征北伐所开凿的那些运河工程,便将为敌所用。

建安十四年的那场合肥之战,虽然拜扬州刺史刘馥在合肥所做的充足准备,以及蒋济一招瞒天过海,骗得孙权从合肥退兵。但孙权挟赤壁新胜之机,用二线兵团险些拿下了合肥,还是着实让曹操惊出一身冷汗。孙权退兵后,蒋济北上谯县拜见曹操,汇报前线的情况。曹操提出,应该把江淮之民尽数迁至淮北,以免为东吴所用。并且认为官渡之战时,自己把延津、白马一带的百姓南迁,大家都很配合,也因此没有为袁军虏掠。

对这种清空江淮的做法,身为九江人的蒋济却有不同看法。蒋济认为官渡之战是敌众我寡,不迁走肯定会为对手所有。现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百姓本来觉得肯定能安居乐业了,这种情况下还出此下策,肯定会让百姓恐慌(进而失去对曹操的信心)。曹操当时并没有听取这个意见,在他看来江淮水网纵横,并不是自己的优势之地,还是坚壁清野的好,南征之事再从长江中、上游入手。

结果一听到曹操要把自己迁走的消息,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江淮百姓顿觉北人靠不住,这些年好不容易聚拢起来的十几万百姓纷纷逃往东吴境内。加上雷绪南投刘备时,又从江淮带走了五万人。一时之间,除了东吴所据的皖城一带,整个江淮地区几乎没有了百姓。看到这种情况,曹操也只能苦笑的向蒋济自嘲,说自己是好心办坏事。本来想帮百姓避难,结果反倒把人吓跑。特别还任命蒋济遥领丹阳太守,以表蒋济在对吴战事中的重要性。同样的经验在不同的地缘环境中,并不能简单复制,后面大家会看到,曹操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亏要吃。

既然江淮之地不可弃,取益州的计划又因操之过急而破产,那么曹操接下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找回面子的角度,都得对孙权主动用一次兵了。南征荆州前,曹操废三公之权,给自己加了大权独揽的丞相之职。顺便说下,出征之前曹操则要了一项标志性的特权——“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赞拜不名说的朝拜天子子,通传者只称其官职,不直呼其名,以示礼遇;入朝不趋指的是上朝不必和其他人一样,小步弯腰急走以示恭敬,而是能直起身子正常走路;剑履上殿就更好理解了,当时都还是席地而坐,入室内需脱鞋。曹操可以穿着鞋甚至带着佩剑上朝。这些特权不是曹操第一个享受的,当年萧和也有过。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刘邦当年给萧和是示恩,曹操这样做不管是他自己问天子要的,还是献帝主动给的,都只会让人看到示威的成分,就像当日同样享受这一待遇的董卓一样。

回到即将开启的战争问题上来。上次孙权进攻选的是江淮水系交汇的合肥,这次曹操主动发起进攻,肯定要把战线往南压了。曹操这次南征声势浩大,号称四十万大军。参考赤壁之战的真实数字,十几万总还是有的,孙权这边准备的兵力则是七万,应该说又是在以弱对强。以弱敌强的话,想要取胜就需要更多依靠地利。因此孙权也没有选择在江淮腹地与曹操对阵,而是把战场摆到了濡须口。

濡须口这个点在三国非常有名。所谓濡须口简单点说就是濡须水接入长江的河口,位于安徽省无为县泥汊镇。濡须水的另一头连接的是巢湖,这条通江水道现在还在,名字变换为了裕溪河。只不过沧海桑田,河口已经不在濡须口。如果孙权北伐,他的路径是由濡须水北上巢湖,然后经南淝水兵临合肥城下,拿下这座江淮枢纽后再做下一步打算(可惜的是,孙权努力了一辈子也没做到这点)。反过来,曹操在进入淮南后,则可以利用芍陂训练水军再图南下。然而无论是哪一方想更进一步的话,最大的问题都是合肥没有连通江淮的运河。曹操这次南下,最多只能船行至合肥北,就得陆行向南。

在曹操大军南下之前,孙权除了控制包括濡须口在内的长江北岸地带以外。位于大别山与长江之间的皖城也还是在手中。皖城所处的“安庆谷地”加上东部的长江沿岸,在鼎足时代成为了东吴在江淮的基本盘。这次由于曹军势大,孙权主动在江淮收缩防线,将兵力集中于濡顺口。曹操的大军不可能一直呆在江北的,只要控制住濡须口,北军一撤孙权自可再北上巢湖。就算拿不下合肥,亦随时可以把巢湖以南包括皖城的地区重新归入自己治下。

为了控制这个水口,孙权把部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驻于江北也就是濡须口;另一部分驻于江南。不对,按照当时的方位标签,应该是说分驻于江西和江东。按照孙权的预案,如果江西大营能够顶住曹操的进攻最好,如果顶不住再以依托长江据守。充当孙权前锋的,是以勇力而著名的甘宁以及他所部的三千兵马。

为挫曹军锐气,孙权决定乘曹军立足未稳之机,让甘宁率先发动攻击,不求能改变战局,但求不让北军小瞧了南军的陆战能力。甘宁字“兴霸”,人如其字,霸气侧露。这个任务显然是他自己主动申请的,具体的战术是夜袭。问题是甘宁不怕死,不代表手下将士都不怕死。面对号称四十万的曹操大军,三千人去夜袭在大多数人看来无异于去送死。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如果怕死的话,临阵只会拖自己的后腿。为此甘宁精选了一百多精锐,准备执行这项必死的任务。孙权则特赐酒肉以壮行色。不过这报名的一百多人,估计也没想到最终一起去的只有这一点人。临出发之前,甘宁在和众人饱餐战饭之后,拿出孙权所赐之酒,自己先喝了两碗,然后斟给作为其副手的都督吃。而这位都督当时却跪伏于地,不肯喝这碗壮行酒。言下之意,是希望主将再做安排,不能这样去送死。

见此情景,甘宁拔刀置于膝上,喝斥道“卿见知于至尊,熟与甘宁?甘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至尊”是孙权独有的尊号(是不是有点雄霸天下的味道)。甘宁的意思是,主公给我的富贵远胜于你。我都不怕死,你有什么好怕的。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甘宁家大业大都不怕死,下面人又有什么好说的。而且这时候再有人怯战,肯定是会被杀了祭旗的。那个有畏战之心的都督遂躬身肃立,接过酒一饮而尽。所有人都知道没退路了,一人喝了一碗酒便随甘宁乘夜出阵。

夜袭讲究的是突然袭击。甘心率众于二更出发,如曹操夜袭乌巢那般口中衔枚。不过曹操夜袭乌巢路程较远,靠的是马匹行军。甘宁这次是在正面战场劫营,为免惊动对手没有骑马。按旧时军中通例,营寨外都会布设“鹿角”。鹿角又称鹿砦(砦同寨),不是真的鹿角,通俗点讲就是大树枝,以其形状类似鹿角而得名。为的就是在受到进攻时,延缓敌军的攻势。

潜至曹军营寨后,甘宁等人先偷偷清除外围障碍,在鹿角中清出一条路来,然后翻身入营。等到短兵相接,就不是怕对方发现,而是有多大动静闹出多大动静。曹军不知对手虚实,误以为东吴大军来袭,惊异中战鼓乱响,各营都举火以探虚实。反倒更增添了场面的混乱程度。而甘宁这边则乘乱砍翻了曹军几十人,然后全身退回东吴大营。

这场夜袭虽未如演义中渲染的那种,甘宁率百余骑在曹军大营如入无人之境,战术上只是在寨墙内侧制造混乱,但向对手示威的目的却是达到了。而且以一百余人,就敢袭击敌军大营,这个胆气实非常人可比。见甘宁平安归来,东吴大营军乐齐奏,山呼万岁,士气为之一振。孙权大喜过后不仅厚赏甘宁,为之增兵两千,更感叹道“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不过三年之后,孙权再征合肥与张辽战于逍遥津时,会知道张辽之勇更胜兴霸一筹。

虽然靠奇袭挫了曹军的锐气,鼓舞了自己的士气,但在江北与曹操对决始终不是吴军的强项。还有一个问题是,吴军虽然背靠长江,却并不是背水一战,而是随时可以后撤的。这种情况下,孙权很难让将士有拼死一决的心态,亦无必要死拼。在曹操发起攻击后,孙权还退回了江东,在败退过程中,曹操擒获了吴军一名叫公孙阳的都督,算是挽回了面子。

能拿下江淮之地,曹操这趟倒是不算白来。只是这次南征声势浩大,要是就这样戛然而止总是心有不甘的。问题是对手有长江之险,你又没有水军与之吴军抗衡,不暂且接受划江而治的现状又能如何呢?事实上,曹操对攻入江东是有预案的,他这次来的野心并不只是拿回江淮。

曹操在没有水上优势的情况下,也敢这样这样一试,跟濡须口的地理结构及此前潼关之战的胜利有关。一条河流并不总是遵循两岸夹一水的规律流淌的。在平原地区流淌的大江大河,容易因泥沙堆积或河流改道,而在河道中央形成沙洲岛屿。濡须口周边就是如此,现在你还能在此看到名为“天然洲”、“黑沙洲”的沙洲存在。如果曹操有办法派先头部队渡河占据江心岛,然后再蛙跳式在长江东岸建立桥头堡,就有机会复制潼关之战时,以浮桥渡过渭水的案例。

问题只在长江比渭河要宽得多,便是有江心岛做中继,在丰水季也不是那么容易横渡的。回看下时间点,就知道曹操并不是在打无把握之战。曹操是建安十五年正月回到邺城的,以他的节奏来说,一般休整三四个月即可发动下一场战役。即便这次要动员的军力比较多,也不会长上许多。结果曹操是等到十月份入冬才开始南征的,次年正月方做此尝试。

选择冬季作战,不是怕吴军再放火(上次冬天照样被火烧),这次也没船让对手烧,而是因为冬季水浅,江心岛与东西两岸的距离大为缩短。曹操只是没有水军大船,但预先准备了小型快船,外涂桐油。待孙权江西大营一撤,这边就乘夜运军至江心小岛,总计约有万人。有潼关之战的经验,曹军这次的效率已经是非常高了。

十月南下,等到元月再做此举,不是因为曹操的行动慢,而是因为江淮入冬要比关中晚,曹操在刻意等老天来相助。打马超的时候,关中九月就已滴水成冰(当年是闰年,相当于平年的十月),长江下游地区,则要等到腊月至次年正月才会到达冰点。这点对于曹军抢战滩头阵地非常重要,按照潼关的经验,借助寒冷的天气,方可用沙土快速堆筑城寨,然后沷水成冰迅速获得坚固的桥头堡。

计划看起来非常完美,能够让曹操在没有水军优势的情况下,饮马江东。一旦能够借肋浮桥、江心岛、桥头堡,构筑一条进入江东的通道,大军很快就能渡江,与东吴在地面鏖战。到时候胜利的天平,必将转到曹操一方。然而就像上次迁徙江淮之民一样,曹操这次把北方战场的经验复制过来,又复制错了。长江与渭河最大的不同,是东吴在长江上拥有强大的水军,而渭河之上是没有水军的。

之前孙权的确没有想到,曹操会采取蛙跳战术渡江,天明发现之后,当即以水军包围江心沙洲。这种情况就好比1736年后,金门战役时的情况。在陆地战场上拥有心理优势的进攻方,忽视渡水作战有被对手完全切断后路的可能性,以至身陷囫囵。现在对于岛上的曹军来说,已经不再是能不能快速筑沙成城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后勤和后援的问题了。在东吴优势水军的包围下,未战便已军心大乱。乘势攻击的吴军一战俘虏曹军三千人,还有数千人溺毙于江中。

江心洲一战让胜利的天平开始倒向孙权。此后吴军乘胜连续向曹军发起挑战,而没有更好攻击办法的曹军则转而进入防御状态,拒不出战。见曹操不战不和,只是僵持,孙权决定亲自前往阵前。具体做法是孤身乘船前至濡须口。孙权这次不是去刺探军情而是去示威。即是示威就不是怕对手认出他来,而是怕对手认不出他来。按东吴这边的历史记录,孙权乘的是轻舟快船;曹魏这边的记录是大船。不管是哪种船,孙权都给出足够的信息,让曹操判断出是他在船上。

孙权敢亲自迫近敌阵,自是知道对手没能力追击他。反正也追不上,曹操遂让手下不作反应,只是令全军戒备,向孙权展示自己的军威。孙权看曹军这边没反应就退了回去,不过走了五六里却又折返了回来,不光回来还鼓乐齐鸣的,视曹军于无物。这下曹操那边再也忍不住了,没有船能追上你,但箭是不缺的,遂弓弩齐发,射向孙权的船

当时的战船两侧开有棹孔,人在底舱,桨是从棹孔伸入水面划船。万箭齐发的情况下,便是桨手也不至于受伤。不过曹军这边憋了一肚子气,射箭的密度相当的高。不一会就让横在江面吴船一面扎满了箭只,甚至发生了倾斜(从这个角度说,应该不是大船)。其实当时孙权完全可以疾走的,最起码可以调转方向,不用横船受箭。这样做还是为了示威,待一边扎满了箭,孙权再命令水手把船只调一个面,让另一边受箭。等到整艘船变得刺猬一样,也恢复了平衡,再从容后撤。

是不是觉得这段特别眼熟,这不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情节嘛!赤壁之战时说过,诸葛亮出使完东吴,向孙权表明刘备态度后,就没有在战役中发挥具体作用了,草船借箭的情节正是从孙权这借鉴的。历史其实比小说更精彩,孙权作为主公敢孤船横江,对曹操的心理是相当有震慑力的。以至于曹操当时感叹的说出那句千古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后面还有半句“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不光给孙权点了赞,还把刘表的两个儿子骂成了猪狗。

如此示威,孙权倒不是真想跟曹操来场决战。现在的情况是曹操打不过来,孙权要攻过去也没有胜算,孙权的意思是让曹操知难而退。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一个多月,眼见马上阳春三月了。孙权又写了封信给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意思是别等了,马上就要发大水(更没机会),赶紧回去吧。输人不输阵,曹操立马回了一封信,只写了一句话“足下不死,孤不心安”。

你要不死,我是不会安心走的。话虽这么说,曹操也知道自己这次没机会了,转回头跟部下说,孙权说得是对的。曹操虽然没有像孙权那样迫近江东,但登高远眺也看得到东吴军容整齐,士气正高。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只能领军北撤再做打算。而这次孙权横江,不仅为个人赢得了威名,更为曹魏划出了一根红线,那就是濡须口和长江。

曹操走的时候,留下张辽为主将镇守合肥,朱光为庐江太守。这位叫朱光的新太守史书没有具体说是哪里人,很有可能也是江淮人士。一到任便招募百姓,大开稻田。

孙权退出江淮时,按常规操作是会把皖城一带的百姓迁往江东的。不过江淮跟江东毕竟还是有地缘差异,当日曹操把百姓往淮北迁,百姓不肯走;如今往江东迁,同样会有很多人不愿意走(会借机躲起来)。尤其曹操南征号称四十万人,看起来又能保江淮一方平安。所以朱光在皖城的经营还是很成功的,一年多时间就聚拢了数万人。

建安十九年五月(公元214年),曹操引军北撤一年多之后,吴军北渡进攻皖城。与曹操喜欢在水少的冬季用兵正好相反,水涨船高的夏季才是东吴最喜欢的进攻季。选择五月进攻的另一个理由,是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开始种植两季稻,而早稻的收割月份是在阳历7月中下旬,要是正常年份对应的是农历六月。这一年比较巧是农历闰五月,收割季节正是在第二个五月。

孙权是在闰出来的那个五月兵临皖城的。为的就是抢在稻收之前把城围起来,即可让敌军失去到手的粮草,又可就地补给。这个计划是由吕蒙提出并具体执行的。吕蒙担心朱光把这一季稻子收了,实力和影响力会大幅增强,要是这样连收几季必成大患。曹操把皖城作为江淮重心经营是有其深意的。

皖城位于安庆谷地中心,所谓“安庆谷地”指的是大别山与长江之间的丘陵平原地带。濡须口的位置正处在这条丘陵平原地带的东北端。更重要的是整条谷地与彭蠡泽和豫章郡相接。江东这边渡江困难,要是经营好皖城,再以安庆谷地为基地南取豫章,即可切割江东与荆州的联系,又可对江东形成半包围态势。

为了这个战略目标,朱光还特别派人秘密潜入豫章,招诱鄱阳宗帅做内应。这个鄱阳指的不是鄱阳湖,而是鄱阳湖平原东侧的鄱阳县。依托身后的山地,鄱阳境内的宗帅一直就没有被彻底平灭过。华歆当太守时就完全不给太守面子,赤壁之战前夕,周瑜不在柴桑在被派驻鄱阳,也是因为这些宗帅。平时这些人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不过要是曹军真的渡江,那做个带路党还是没问题的。

朱光想中间开花,孙权肯定是不能忍的。亲自领军包围皖城之后,东吴将帅对怎么打有了意见分歧。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按通常的攻城之法,在城外堆筑土山、制造攻城工具,准备打持久战。吕蒙则力排众议,认为这样耗时太长。这边动作慢了,张辽的合肥援军一到,内外夹攻就难打了。而且现在是丰水季,皖城连通长江的河流名叫“皖水”。水大之时,东吴的通江大船可以顺利抵至城下,万一时间长了拖到秋冬水浅,到时候城拿不下来,退又退不去,就会很危险。

能速战解决当然是好,问题是一座坚城在前,不是你想速战就能速战的。关键时刻,吕蒙选择的攻城先锋(正式名称为“升城督”)正是他的老助手甘宁。对于渴望建功立业的甘宁来说,上次濡须口只是小试牛刀,这次拿皖城才是直接的挑战。吕蒙亲自擂鼓助威,甘宁的表现则一如既往的猛,手持绳索,身先士卒,率先爬上城头。见此情景吴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一战而拿下皖城,俘获了朱光和他的城内数万军民。顺便说下朱光并没有被处死,后来孙权为夺回荆州与曹魏和解,重新向朝廷称臣,还把朱光和他的手下放了回去。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对比之下,随后擒杀关羽的操作就有些欠考虑了。

朱光被擒之时,张辽所率的援兵已至安庆谷地西北端的硖石山(今安徽省桐城市北),距离皖县仅200汉里路程。收到皖城陷落的消息,张辽只得领军回返合肥。因为他知道,皖城一陷,孙权下一个目标必定是取合肥。皖城丢了只是少了个进攻豫章的跳板,合肥要是丢了可以会威胁中原的,一定要回去早做准备。如此一来,曹魏两家的政治分割线,又回到了濡须口之战前的状态。

-END-

上一篇: 萨达姆简历(萨达姆的简历)
下一篇: 王为念个人资料简介(王为念个人资料简介 婚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