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毛主席与杨开慧育有三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但是在毛氏族谱的记载中,只将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作为杨开慧的孩子,而另一个孩子毛岸龙则作为罗一秀的孩子。
文七妹(文七妹和文天祥有何关系)
罗一秀,毛主席的第一任妻子。她的故事几近被湮灭于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
图|毛主席与杨开慧
罗一秀比毛主席大4岁,1889年10月,罗一秀在湖南韶山出生,她的父亲罗鹤楼,号德甫,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但却无用才之处,全家主要以务农为生,家境清贫。
罗鹤楼夫妇富有5子5女,但仅有3个女儿长大成人,罗一秀是罗家的长女。自小在父母的教养下,罗一秀性情和顺,乖巧懂事。
罗一秀的母亲姓毛,其父叫毛咏堂,按照韶山毛氏族谱记载,毛咏堂便是毛主席的远方曾祖父,毛咏堂有4个儿子,其子毛恩显与毛主席父亲毛顺生年纪相仿,又同是毛家人,平日里交往十分密切。
在旧社会,儿女婚事几乎都是长辈做主,有了长辈们的牵线搭桥,还有血缘关系,毛顺生很看重罗一秀,自作主张地向罗家提出结亲的请求,两家长辈很快达成共识。
图|毛顺生
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即毛贻昌),做农活,也做生意。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毛顺生对青年时期的毛主席最大的期望就是:能从他手中接过家业,经营好田地房产,并把它越做越大。
尤其是对于长子毛泽东,毛顺生的希冀更大。但毛主席的志向却不在此,他爱读书,农活之于经常捧起书来爱不释手,看得津津有味,毛顺生最看不惯的偏偏就是毛主席爱读书,他觉得读书耽误农活,父子俩常常为此争吵不休。
据毛主席的好友萧子升后来回忆:
有一次毛顺生去田地里找毛主席,结果却看到毛主席端在一旁,手里捧着书,整个人全神贯注地盯着书中看,而用来挑肥的担子却搁置在旁边,毛顺生一看眼前这情景,直接气不打一处来,对着毛主席吼起来:“你真的是鬼迷心窍,中了这破书的魔了?把你爹的话只当成耳旁风吗?”
毛主席不慌不忙,告诉毛顺生:“不是,爹。我还是听你的,你叫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毛顺生怒火冲天地向毛主席再次强调,他要儿子一心扑在田地里,好好干活,不要再想着看书。可毛主席却告诉父亲,自己已经干完了田里的活,这才腾出时间来好好看书。
一脸怒气的毛顺生这才注意到,旁边的田地里毛主席已经挑了十五担肥,仅仅一上午的意见,干了这么多农活,毛顺生目瞪口呆。
以后,虽然毛顺生还是不喜欢他花时间来读书,但是只要毛主席干完了活,毛顺生也不再干涉他去做什么事情。
图|毛主席和父亲合影
关于婚事,毛顺生与毛主席父子俩的意见同样不一致。
借着长辈们的亲缘关系,毛顺生希望毛主席能迎娶罗家女儿罗一秀,一是解决了他的婚姻大事,二是借此能拴住儿子的心,让他得以一门心思好好干农活,守家业。
毛主席与罗一秀虽然算是亲戚,但素不相识,从未相处过,他根本不愿意这桩婚事。但父亲已经允诺了罗家,而且母亲文七妹操劳多年,身体是越来越不好了,比起父亲,毛主席与母亲文七妹的关系更好一些。
毛主席说:“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也可怜穷人。”文七妹的勤劳善良,给青年时毛主席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她对母亲也极为孝顺。
眼看着母亲为了家中的事一天天地操劳,毛主席心里是心疼的。为了不再让年迈的父母操心,也为顾及父母亲友的面子,在各种心情包裹的境况下,毛主席不得不接受父母作主为他定下的这桩婚事。
图|毛家三兄弟与母亲合影
1907年,毛主席与比自己大4岁的罗一秀结婚。
在陕北与斯诺谈话时,毛主席说:“我十四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当时也几乎没有想到过她。”
或许是为了表达自己无声的反抗,对包办婚姻的不满,罗一秀嫁到毛家后,毛主席与她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却从未过上真正的家庭生活。
他全部的乐趣与精力都在书里,除了下地干活、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他便是如饥似渴地读书,所有韶山冲能借到的书,几乎都被他借遍了,从四书五经,到小说,再到思想家们的著作,毛主席广泛阅读,面对着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他不断地思索着,同时萌生出一种走出韶山冲、读书求学的憧憬,当然,毛主席的这些想法,父亲是无法理解的。
相比起毛主席,罗一秀似乎更快地融入“婚姻生活”。作为在封建环境中生长的女子,罗一秀成了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图|年轻时的毛主席
嫁过来之后,罗一秀帮助婆婆文七妹料理家中事务,分担了文七妹不少的家务重担。毛主席成家之前,毛顺生夫妇先为17岁的二儿子毛泽民完婚,将王淑兰娶回了家,罗一秀嫁过来后,与王淑兰相处得也很好。
她的确是个很贤良淑德的女子,很体贴“丈夫”,毛主席忙完,罗一秀还会为他送茶送饭,洗衣浆裳。在毛顺生、文七妹看来,罗一秀这个儿媳实在让他们满意。
这个婚姻里的苦痛,毛主席只能默默咽下。他只能一边劳动,一边读书。1910年,大年初一刚过,21岁的罗一秀因患细菌性痢疾,不幸逝世,在毛家度过了她人生的最后岁月。
罗一秀去世后,被安葬于一处静谧的山岗之上,与苍松翠竹为伴。后来毛主席的父母去世后合葬坟墓,便与罗一秀的坟墓相距没多远。
图|青年毛主席
1910年秋,罗一秀病逝半年多,毛主席做出决定人生命运的第一个重大选择。
罗一秀的离世算是让毛主席暂时摆脱了这段封建婚姻对他的束缚,他想走出韶山冲的愿望更加强烈。听表兄文运昌的话,毛主席听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他特别想去那里读书。
父亲毛顺生毫不犹豫地反对,文七妹选择站在儿子这边,母子俩找来许多亲朋好友,包括文运昌、王季范、毛麓钟等人,众人轮番劝说毛顺生,最后说“这种高等教育可以增加赚钱的本领”,毛顺生这才点了头,答应让他出去。
毛主席第一次走出家乡,踏进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从此翻开人生崭新的一页。临行前,他为父亲留下诗句: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心怀壮志的毛主席走向自己的另一段人生。而关于他与罗一秀的这段“婚姻”便成了鲜为人知的事情。
图|毛主席与杨开慧
不可否认的是,与罗一秀的婚姻确实是对他产生了莫大影响的,1919年的湖南长沙,发生了一件女子为反抗包办婚姻而在花轿中自杀的事件。
毛主席对此深有感触,在当时的湖南大公报上,毛主席一连发表了十多篇评论文章,来表达对封建包办婚姻的看法,阐释这种婚姻是不合理的,是对双方的伤害,从这些都可以看得出来,毛主席在这段封建婚姻中也是受了莫大伤害的。
好在,毛主席后来遇到与他志同道合的杨开慧,二人情投意合,在自愿的前提下结为夫妻,夫妻俩感情很好,还有了他们的孩子。
图|杨开慧母子合影
相比之下,罗一秀是个可怜的女子,她的命运只能在封建包办婚姻下渐渐消散,她一生没有所谓“志同道合的婚姻”,更没有她自己的孩子。
1941年,毛宇居等毛家长辈修订《韶山毛氏族谱》,将杨开慧列为毛主席的“继配”,贺子珍是毛主席的“再娶”,而罗一秀,则记为“原配”。《毛氏族谱》齿录卷十五中记载:
因罗一秀没有子嗣,毛家长辈将毛主席杨开慧所生之子毛岸龙作为她的孩子。
在毛家族谱上,罗一秀留下了她的痕迹。而且,毛主席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但与罗家人的情义却长久地留存下来,罗一秀已逝,毛主席仍然关心挂念着罗家人。
图|毛主席
1925年,毛主席带着妻儿返回家乡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做农民的思想工作,号召广大农民朋友们站起来,勇于开展农民革命运动。
他徒步十余里路,特意来探望罗一秀的亲人们,毛主席见到罗鹤楼、罗立芳、罗石泉,以及罗立芳的妹夫黄可忠等人,毛主席与大家想邀而坐,聊起天来。
他们从日常生活聊到反帝反封建的大业,罗家的亲人们向毛主席诉说被剥削、被压榨的艰苦生活,毛主席直指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压榨贫苦农民的残酷真相,号召农民群众们一定要站立起来,敢于同那些土豪劣绅斗争。
罗立芳问他:“润之先生,你要这些人起来,像民国七年一样,随便就垮了,那不得搞得家破人亡呀。”
图|毛主席
1918年,韶山钟家湾的钟志申带领家乡几十个农民,反抗地主成胥生强迫农民预缴20年“烟灶捐”,遗憾的是,钟志申斗争失败,不得不离家出走,全家人也被迫搬离。钟志申的事在韶山一带引起很大的关注,罗立芳说的正是此事。
毛主席不慌不忙,从地上捡起一块篾片,淡然自若地解释:“乡亲们,不要怕,一块篾片容易断,有得一把就不容易断了。”他的这番话,让众人连连称赞,都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一番交谈后,毛主席原本打算离开,罗鹤楼热情邀请他留下来吃饭:“润之,你今天回来,第一次到这里,非要吃了饭再走。”最后盛情难却,毛主席便留在罗家,随后才动身继续走访调查,这对“翁婿”的感情很好。
在毛主席的动员下,罗一秀的亲人们罗立芳、罗石泉都参加反帝爱国组织、农民协会,1925年成为共产党员。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提及的钟志申也在号召下,积极参加斗争,1925年加入共产党,1928年被国民党残忍杀害。
1925年毛主席的韶山之行,不仅联络了他与罗家人的感情,号召更多人参与到革命活动中来,也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他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点燃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星星,在漫长的革命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毛主席是人民革命的领袖,他带领广大军民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走长征、在陕北扎根,革命的队伍不断壮大,最终迎来胜利。到建国后,毛主席都不曾忘记罗家的亲人们。
图|毛主席转战陕北途中
对罗石泉
罗石泉是罗一秀的弟弟,1950年毛主席派长子毛岸英回家乡湖南省亲,特意交代他要去看望舅舅罗石泉。
自从1925年加入共产党以后,罗石泉的革命道路十分艰辛。1927后革命形势严峻,共产党人身处危险中,韶山更是风声鹤唳,包括罗石泉在内的一众罗家人纷纷逃至洞庭湖滨的华容县,以避危机。
罗石泉以教书、种田为生,王淑兰因为参加革命被捕,之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陷入无家可归的困境时,罗石泉曾向她施以援手;1940年,罗石泉辗转给毛主席写去信件,希望能去延安参加革命,毛主席回信,要他留在当地组织力量,秘密从事地下斗争。
战争时期物资紧缺,生活艰难,毛主席还曾专门托人给罗石泉送去一些钱、大米,资助他的生活,这让罗石泉十分感动。
1943年罗石泉重新回到家乡韶山。建国后,毛岸英代替父亲,来探望罗石泉,他详细地关切罗石泉的生活情况,身体情况,毛岸英提出可以带罗家的孩子出去学习。
罗石泉拒绝了他:“家里有田地耕,地方上有工作,不必出去给国家添麻烦。”他只感谢毛主席对他的关切之谊,临别前,毛岸英又赠送给罗石泉一盒茶叶,又留下一些钱,希望能改善他们的生活。
图|毛主席
对黄谱臣
罗一秀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嫁给湘乡县的黄谱臣,罗氏去世后留下丈夫黄谱臣一人,黄谱臣之后再婚未生育子嗣。
其实从亲缘关系上看,黄谱臣是毛主席原配妻子的妹妹的丈夫,亲戚关系并不算太亲近,但毛主席不忘这份情义。
1950年,黄谱臣正在广西柳林铁路部门工作,他给毛主席写信,除了叙旧还表达出自己的愿望,他希望能回到家乡,或者调到其他地方工作。他寄出信件时,毛主席正在出访苏联。
从苏联回来后,毛主席很快给黄谱臣写信,他理解黄谱臣离家的无奈,但同时他坚持一点,不给亲朋好友使用特权,所以在给黄谱臣的回信中,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关切:
“一月二十日日来信收到,很高兴。兄在广西铁路方面工作,很好,希望你继续努力此项工作,不必往别处,也不必回乡。”
因为毛主席不知道罗氏已经去世的情况,在信中还表达了对罗氏的关心“请替我向她致问候之意。”
黄谱臣收到毛主席的信后,特别激动,他回到家乡还将毛主席的亲笔信分享给亲朋好友们传阅,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至于工作之事,他也铭记毛主席的教诲,一直在广西工作。
图|毛主席
对毛华村
罗一秀的另一个妹妹则嫁给了韶山冲的毛华村,夫妇二人生育三个孩子,后来罗氏去世,毛华村再娶。
1959年夏天,毛主席终于得空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韶山,他在韶山招待所会见了许多的亲朋好友,其中就包括毛华村。
接到邀请时,毛华村的身体不太好,他匆匆忙忙赶到招待所,去见毛主席,由于是夏天,毛华村还是赤脚过去的,见到毛主席第一句,他就说:“毛主席,我是一双赤脚来见您,对不住啊。”
“不要紧,随便一点。”毛主席充满亲和地说道,说完还吩咐身边人拿出自己的一双鞋来,递给毛华村穿。
他关心毛华村的生活情况,询问他:“有几个子女?”毛华村说:“我同您算是连襟,前妻生了3个,后妻生了2个。”毛主席与毛华村坐下来,相谈甚欢,到吃饭时,毛主席热情邀约毛华村同桌吃饭,向他敬酒,场面十分温馨。
图|毛主席回家乡
如今,鲜有人还记得“罗一秀”的名字,但关于她的故事不会在历史中湮灭。罗一秀是可怜的,毛主席对罗家人的情义是弥足珍贵的,谁又能做到这么多年,不忘情义!
1950年,在毛主席、邓颖超等人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的婚姻法正式颁布,从此一方土地,再有“罗一秀”式的命运,这,便是革命胜利的果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