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颐扬●
秦统一文字后使用的是哪一种字体(秦统一文字叫什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为加强其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国之初,便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对我国汉字字体的发展演进以及对秦代书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说∶"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由是确立了小篆作为秦代官方文字的地位而颁行全国,广泛运用于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由于追求的目的不同,书法的表现产生了风格的千差万别。从遗留至今的书迹来看,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泰山刻石》《揶琊台刻石》等为代表的石刻文字,意在歌功颂德,传之久远。此类书法多为李斯等文人士大夫所书,用字规范,法度谨严,表现出对无上皇权的顶礼膜拜;二是以权量诏版为代表的金文和陶文,此类书法多用于装饰器物或诏告他人。此类书法的书写往往不拘绳法,因而此类书法的书写呈现出一派不事雕琢的自然轻松之态。
"诏版文"之名为吴大徵所定,是指刻在秦始皇、秦二世时期度量衡器物上的诏书文字。诏版文仍属小篆范畴,但在书法表现风格上与《泰山刻石》稍有差异。诏版的刻制者不是文人士大夫书家,但也并非任何人都能胜任,书者多为当时的"史匠"。汉代王充在《论衡·量知》中说∶"能雕琢文书,谓之史匠。"王献唐认为,"镌工书史"是"各有师承,各有所学之体"的。李兆洛则指出∶"古之为此者,类求工是事者而属焉。其人皆宿其业,专其能。"可见,诏版的书刻者由于长期从事"雕琢文书"的职业,既熟悉小篆的字形结构,又在实践过程中练就了较高的书刻技能。因此,诏版的书法表现别具意趣。诏版书法的结字和章法,无论是疏密、大小还是纵横取势专,皆一任自然。如图中"丞"、"法"之大,"廿"、"六"、"大一之小;"帝"、"兼"、"为"、"度"之正,"皇"、"立"、"尽"之奇;"年"、"下"、"乃"之长,"首"、"安"之扁等,可谓千变万化。诏版的点画表现以直为主,直中带曲;转折以方为主,方圆兼备。但诏版文也有一些表现较长的曲线点画,这一表现或许是出于作者的即兴表现,但很具有艺术的夸张效果,亦可为习书者师法,一般分段刻成。因此,诏版中尽管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有些矛盾的因素,但在书刻过程中因带着惯性和充满激情,整体仍是协调统一,并不显有唐突和杂乱之感。
有人说,作诗如同带着镣铐跳舞,书法何独不然没有镣铐容易胡来,但镣铐太重则舞不起来。很明显,秦刻石小篆因为镣铐太重,难以跳出起伏跌宕的舞姿,展示的无非是谨严的法度。诏版则不然,它们的形体表现随作者的性情任意发挥,有时甚至表现出一些放纵,因而常常也就会出现一些神采之笔,意外之趣。无疑,诏版书法更凸现了真情真性,更具艺术表现力。
诏版文字的体势和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隶书产生于小篆之前,直接从大篆草化而来,秦统一文字以后,隶书也更进一步走向成熟。但作为对标准小篆的反动,诏版文字变曲为直,易圆为方,在点画和结体上加速了隶变的过程,则是无庸置疑的。到了清代,诏版文字日益受到以赵之谦为代表的碑学书家的重视。通过临摹和研习,他们有的把它化人书法创作当中,成为借古开今的养料;有的把它引入篆刻领域,成为印风创新的源头活水。今天我们研究诏版书法,为的也正是从中汲取纯真质朴、率意自由的艺术原创力,从而营造出更美更具表现力的笔墨形式语言,开拓书法艺术的新境界。
文章曾刊登于《书法导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