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司汤达综合症(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综合症(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综合症(司汤达红与黑)看完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让我陷入久久的沉思。首先我被小说的名字所吸引。红与黑,两种颜色,看似和书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并不然,红色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黑色则意指僧袍,代表教会势力的封建复辟王朝。在19世纪的法国,两种颜色分别代表社会发展的新势力和旧制度。新势力渴望追随拿破仑,实现创建新秩序的理想;而旧制度则极力维护教

看完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让我陷入久久的沉思。

首先我被小说的名字所吸引。红与黑,两种颜色,看似和书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并不然,红色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黑色则意指僧袍,代表教会势力的封建复辟王朝。在19世纪的法国,两种颜色分别代表社会发展的新势力和旧制度。新势力渴望追随拿破仑,实现创建新秩序的理想;而旧制度则极力维护教会统治的社会现实。

司汤达综合症(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综合症(司汤达红与黑)

小说的封面设计也很特别。在全黑的底色上,只有一轮醒目的朝阳和一面飘动着的红旗。象征在旧势力占统治地位的法国,新势力为了理想,正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

《红与黑》这部小说,正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讲述了一个社会底层的青年人于连,为了冲破封建贵族和教会旧秩序,获得体面的新生活,而进行的不懈抗争,最终却惨遭失败的故事。

纵观整部小说,主人公于连的形象,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但他却是一个旧秩序的叛逆者,敢于在红与黑之间,即信仰与现实的夹缝中,像那面鲜艳的红旗一样飘动,为实现心中的信仰而进行抗争,直到被送上断头台,失去自己年轻的生命。

为了理想于连拒绝苟且偷生。当他的鲜血洒满断头台时,这个在理想和现实冲突中,拼命挣扎的年轻人,让我肃然起敬。而让我真正欣赏他的,是他在牢中的沉思和在法庭上的陈词,让我看到在于连的灵魂中,从来没有真正地皈依过宗教,而是为了追求平等自由的新生活,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同虚伪的旧秩序进行顽强地抗争。

我想,如果没有无畏无惧的抗争和牺牲,哪有平等自由的新生活?一叶在浪尖上颠簸的扁舟,至少拥有弄潮儿的勇气,即使葬身于海底,也总比坐以待毙有意义。所以,于连应该值得我们崇敬。

司汤达创作的这部小说,采用独白和联想等多种手法,并运用细腻深邃的笔触,充分展示主人公于连的内心世界,使小说呈现出重心理描写,重情感抒发的现代形态,开创了心理小说的先河。

这是《红与黑》这部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司汤达因此而被评论家们誉为“伟大的心理学家”。

于连出身于社会底层,是一个身份低微的木匠儿子。这个生活在波旁王朝复辟年代的青年、在赢弱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坚韧不拔的雄心。为了出人头地,从小他就喜欢读书,发誓要进入上流社会,改变自己的人生。他通过与拿破仑时期退休军医的交往,受到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精神的影响,激发了他不甘受奴役的反抗意识。为了培养自己的意志力,他在教会以超人的毅力,背下整本拉丁文版的《圣经》,因此而获得名声。后来,由于他精通拉丁文,被守旧派的市长特·瑞那聘为家庭教师。

去市长家报到当天,于连遇到了市长的妻子特·瑞那夫人,被她的美貌所吸引。特·瑞那夫人是个富有的贵夫人,小于市长十几岁,不仅年轻而且漂亮。但她看不起市长的粗鄙庸俗,于连的出现让她眼睛一亮,立刻引起了她的关注,并在于连的勾引下,疯狂地爱上了于连。

可惜的是于连并不爱她,只想利用特·瑞那夫人,帮自己进入上流社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久,国王来到这座小城视察,在特·瑞那夫人的安排下,于连成为仪仗队队员,还作为教士参与宗教典礼活动,这让于连有机会接触国王和众多社会名流。特别是在宗教典礼活动中,于连充分展自己对《圣经》的超强记忆力,从此在上流社交圈小有名气。

就在于连春风得意之即,市长收到一封匿名信,揭露于连和他妻子的奸情,这让市长陷入两难之中:隐忍不问心有不甘;和妻子离婚又怕损失妻子继承的大量遗产,还会影响自己的声誉。最后虽然选择了隐忍,但还是闹得风雨满城,于连也被迫离开市长家,去神学院进修学习,以躲避风头。

在神学院里,于连凭借其聪明的头脑和真诚的态度,很快获得了院长的青睐,混得风生水起,成为众人的瞩目。但因院长受到排挤失去职位,只好把他介绍给巴黎的一位保守派侯爵做私人秘书。

巴黎是个欲望的天堂,到处充斥着贪婪的气息,而于连在这里同样混得风生水起。从誊写文书做起,到帮助侯爵管理庄园,最后还被侯爵派往伦敦执行秘密任务,为此还赢得一枚荣誉勋章。于连因此再次名声大噪,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上流社交圈的地位。但此时的于连,受上流社会的熏陶,慢慢地将自己的雄心变成了野心。

命运的天平似乎一直在向于连倾斜,侯爵的女儿玛娣尔特小姐爱上了英俊潇洒的于连。玛娣尔特小姐性格孤傲,自尊心极强,虽然喜欢于连,却又纠结于他的出身,始终处在犹豫不决之中。于连暗中向情场老手俄国王子求教并得到指点,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高明”手段,终于赢得玛娣尔特小姐死心塌地的爱,并且未婚先孕,“生米煮成熟饭”。

侯爵得知消息后先是暴怒,继而出于父爱,还是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并在侯爵的安排下,于连获得了田产和贵族封号,还被安排进入军队,成为一名年轻的中尉军官。进入军队的于连,再次混的风生水起,俨然成为一个贵族绅士,在上层社会游刃有余。

此时的于连借助侯爵对女儿的宠爱,几乎拥有了他所要的一切:金钱、美女、名誉、地位。他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即将实现,因此而沾沾自喜。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这时候爵收到一封来信,无情地击碎了于连的所有美梦。信是德·瑞那夫人所写,曝光了于连和她以前的私情,让于连顷刻间颜面扫地。恼羞成怒的于连,怀着强烈的报复心,在教堂找到德·瑞那夫人,向她连开两枪,随后被捕入狱。

入狱后的于连,头脑开始清醒。他深知自己的人生即将就此完结,但他并不后悔。这时德·瑞那夫人却到监狱中探视,依然深爱于连的德·瑞那夫人,并没有被打死。她还向于连道出了信是被神父逼迫所写的真相,并极力为于连的罪责开脱。玛娣尔特小姐,也四处奔波营救于连。两个女人的所作所为,让于连深受感动,但一切都已为时已晚,于连只能在法庭上接受审判。

于连本可以无罪释放,因为德·瑞那夫人已给36位陪审官每个人都写了一封信,称于连“预谋杀人属不实之词”。玛娣尔特小姐也请最有影响力的大主教出面斡旋,疏通各种关系,只要于连不认罪就可以当庭释放。

但是,在法庭上于连并没有向旧势力低头。为了维护心中的正义,他以一个年轻叛逆者的口吻,向贵族和宗教势力发出最后的反抗:“在你们看来,我不过是一个为自己出身卑微而敢于抗争的乡民”,“我不会向你们祈求任何恩典,也不抱任何幻想”。“你们不会因我年轻而动恻隐之心,仍会杀一儆百,借我来惩戒、打压这个阶层的年轻人:他们出身低微,厄于穷困,但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胆敢混迹于阔佬们所号称的上流社会”。“这就是我的罪过。诸位,而惩罚也将更加严厉。因为事实上,审判我的全是些非我族类的人。陪审官席上,连一位发家致富的乡民都没有,统统都是气我不过的有产阶级······”

这掷地有声的控诉,揭露了封建教会的专制和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于连的陈词,醍醐灌顶,震惊了庭内外所有人,也让法官为之“坐立不安”。但是,代表旧制度的陪审团和法庭,还是无情地宣判于连死刑,愤然的于连被关进监狱的死牢。

被关进死牢的于连,头脑开始清醒。他的一生为了摆脱低贱,在妥协与反抗中抗争,在欲望和人性中挣扎,最终唤醒了他的良知。他为自己从未皈依宗教而无悔,对德·瑞那夫人的恶行而自责;也厌恶了所有的世俗成功。他把生死看成是“早晨九点生,傍晚五点死的蜉蝣”,从中悟出了灵魂的永恒。

野心的丧失淡漠了爱情,因此,他拒绝玛娣尔特小姐的一切帮助,静静地等待着死亡。他放弃上诉的权利,也没有做虚伪的祷告,而是毅然走向了断头台。

悲伤的玛娣尔特小姐,亲手埋葬了于连的头颅,同时也埋葬了两个人的爱情和未出世的孩子。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德·瑞那夫人也抱吻着自己的孩子,黯然离开了人世,于连与两个女人荒谬的爱情就此画上句号。

于连绝顶聪明,又极度狡猾。19世纪法国复杂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于连复杂的人格。反抗——妥协——反抗,既是他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也反映了他成长之中的心路历程,彰显出了他鲜明的人性。无论是在市长家和神学院,还是给侯爵做秘书以及在军中服役,于连之所以都能混得风生水起,都和他善于伪装自己,屈从和妥协旧势力,以及强大的自制能力,巧妙地隐藏‘自己的“野心”,并且攻于算计的手段不无关系。

但是,不管有多大的野心,也不管使用什么手段,企图通过走军队或教会发迹的道路,对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简直是空中楼阁;而渴望想通过拥有地位和权力,将社会的一切不公平推翻,也只能是痴心妄想。

于连是个“讨女人喜欢的男人”,很多女人都爱他。但于连却把爱情当做实现其野心的手段。他和德·瑞那夫人及玛娣尔特小姐的两段爱情,凸显了他的心机和算计。他并不爱德·瑞那夫人,但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竭尽手段勾引德·瑞那夫人,骗取德·瑞那夫人的爱,目的只是为了自己往上爬。当德·瑞那夫人在教会旧势力的设计和怂恿下,将他的丑行公布于众时,竟疯狂地企图枪杀德·瑞那夫人。而在得知事实真相后,虽追悔莫及却又无能为力挽回这段爱情。

于连对玛娣尔特小姐的追求,可以说是手段用尽。但他爱玛娣尔特小姐,更多的是出于玛娣尔特小姐高贵迷人,征服玛娣尔特小姐,可以为他带来自尊和满足。而玛娣尔特小姐对于连几乎爱到发疯,为了拯救于连四处求人打点,甚至不惜耗尽自己的资材。

心机的险恶和手段的卑鄙,是于连面对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无奈选择,却不能掩盖他追求平等自由理想的高尚。于连并不是完人,对于连的无奈选择,我们应该理解。

于连的人生结局是悲惨的。当他被推上断头台的时候,满场皆为之痛惜,人们寂默无声。但却向世人预示:那种贫穷是原罪、出身是原罪、底层人的奋斗也是原罪的旧制度,将会在沉寂中被打得粉碎。

鲁迅先生有一句经典名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旧势力可以在沉默中将于连的生命毁灭,而于连生命的价值光辉,又何尝不可以在沉默中爆发呢?一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勇士,必将鼓舞劳苦大众,冲破旧制度的藩篱,开创一个新的世界。

1870年9月4日法国第三共和的建立和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运动,恐怕和于连对旧制度的反抗精神不无关系吧?如果真是这样,《红与黑》将给我们以独特的享受。

上一篇: 郑振铎的简介及著名作品(作家郑振铎的简介)
下一篇: 自生自灭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打一小动物(自生自灭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