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边是中山陵,南边靠着梅花山,在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它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陵区建筑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组是皇陵神道,包含了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象路神道、望柱、翁仲路神道、棂星门;第二组是皇陵建筑的主体部分,依次是金水桥、文武方门、碑殿、享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明清皇家陵寝:2000年11月,在澳大利亚凯恩斯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审议通过将明显陵(湖北省钟祥市)、清东陵(河北省遵化市清孝陵、清景陵、清裕陵、清定陵、清惠陵、昭西陵、定东陵)、清西陵(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清泰陵、清昌陵、清慕陵、清崇陵)以“明清皇家陵寝”名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7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上,同意扩展明十三陵(北京明长陵、明献陵、明景陵、明裕陵、明茂陵、明泰陵、明康陵、明永陵、明昭陵、明定陵、明庆陵、明德陵、明思陵)、明孝陵(江苏省南京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7月,在中国苏州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上,同意扩展盛京三陵(辽宁新宾县清永陵,沈阳清福陵、清昭陵),列入世界遗产“明清皇家陵寝”。
清定陵是谁的陵墓(清定陵开放了吗)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明清皇家陵寝”符合如下世界遗产标准:标准Ⅰ:卓越的建筑群与满足风水标准的自然环境和谐融合,使得明清皇家陵寝成为人类创造性天赋的杰作。标准Ⅱ:陵墓展现着一个发展阶段,前朝的传统融进了明清的架构,又成为后代接续发展的基础。标准Ⅲ:这些皇家陵寝是主导了这一世界500余年的文化与建筑传统的杰出代表作。标准Ⅳ:皇家陵寝的建筑完美地融入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组合。它们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寝的杰出实例。标准Ⅴ:明清陵寝是对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信仰、世界观和风水理论的辉煌图解。它们既是埋葬显赫人物的庞大处所,又是演绎中国历史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舞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中国明清皇家陵寝评价全文: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网上搜索的航拍照片。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李白在诗句里都多次描述过南京: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金陵南京,这座十朝古都吸引了那么多文人墨客、风流雅士的注意力,为她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这些赞美的诗词为南京披上了流光溢彩,也奠定了南京在中国历史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
明孝陵先后去过两次。第一次是2001年7月20日,一家三口前往南京游玩,去了一趟。第二次是2015年10月19日前往南京,恰巧就住在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四方城附近的宾馆。我有个习惯,每到一地,就喜欢出去转转,看看住宿地周边的环境,机缘巧合,我再次对这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踏寻。照片均使用2015年9月购买的华为MateS手机(HUAWEICRR-CL00)拍摄。
2015年10月20日早晨7点多从住宿的宾馆出来溜达,这是宾馆附近的公路,两边绿树成荫,景色优美。
行走不远,就到达——神功圣德碑楼。神功圣德碑楼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筑平面作正方形,因楼顶被毁,俗称“四方城”。四方城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朱棣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主要记述朱元璋生平事迹,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201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山陵园管理局对神功圣德碑楼实施了保护。
神功圣德碑楼。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正面,碑由一只石龟驮着。
大金门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大金门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现存砖石砌筑的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面阔26.66米,进深8.09米,墙壁辟有3个券门洞,中门较高为5.05米,左右两门高4.25米。出去直走就到了明孝陵博物馆,往左边走是去美龄宫的步道。大金门正北70米处,就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
10月份的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树叶微微发黄,景色十分优美。
沿着步道健步走,之后返回住宿的宾馆。
2015年10月21日早晨,吃过早餐,从住宿的宾馆出门。
行走不远,大约8点40分左右,看到有个十朝鼎立的柱子。代表着南京十朝帝都的文化柱,按历史顺序依次排列——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诉说了南京作为都城的辉煌历史。十朝柱分别在柱头、柱身、柱底等部位采用纹饰、神兽、书法字体等表现方式,展示它所代表朝代的特色文化元素,突显出各朝代造型艺术的特征。
参观——南京十朝历史文化展览馆。
在明孝陵博物馆参观,了解明朝历史,共用时大约2小时左右。明孝陵博物馆是关于明太祖朱元璋、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和南京明文化的专题展馆,博物馆外观采用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白墙、灰瓦、雕花木门、坡顶屋面、马头墙、花格窗等典型元素的运用,使得整体建筑与周边明孝陵遗存的大金门、四方城等文化遗址和草木葱郁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这也与600多年前明孝陵"天人合一"的建造理念不谋而合。明孝陵博物馆主要通过历史场景再现、文物陈列、数字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对明孝陵和明文化进行主题演绎。
2015年10月22日早晨6点多钟,从住宿宾馆出来,由于近两天对周边环境已经熟悉,也知道明孝陵早晨可以进入,于是早早起床,前往孝陵。大约6点20分,进入明孝陵石象路神道。
明孝陵的石象路神道不同于其他皇陵神道成直线形,它是完全依照地形山势来建造布置的皇陵神道。神道蜿蜒曲折,是一个弯曲的形状,像北斗七星。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路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两跪两立,夹道迎侍,共12对24件。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很有寓意。一段600米长的神道尽显历史的沧桑。
石狮。狮有兽中之王的尊称,生性灵活凶猛,可威服百兽,被佛教尊为护法的灵兽。陵前放置石狮,以显示帝王的无上威严和势力的强大。
獬豸((xiè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熊目独角,又名任法兽。头生一角,如遇二人相争,必以其角触不正之人,把他放在陵前,取“正直不阿”之意。
骆驼。陵墓前置骆驼是明孝陵的首创。陵前置骆驼有炫耀国力强盛,象征西域安宁、国家繁荣的含义。
石象。石象造型简洁生动,形态逼真,十分传神。在东汉时,帝陵神道上已有象的位置,明代继续沿用。
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
麒麟。麒麟是古代人民想象出的一种瑞兽,融虎、狮、牛、龙形态于一体,为帝王仁德才出现的瑞祥之物,是只有帝陵才能放置的御用品。
石马。马是明代朝会仪式上皇帝仪卫队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陵前自然不能缺少。石马双目有神,神情高昂,似在炫耀帝王生前的功绩。
2001年7月20日游览明孝陵时拍摄的照片。
早晨太阳还未升起,晨曦中的明孝陵景色十分漂亮。
石兽的尽头,神道折向正北,至棂星门有另一段长250米的神道,这段神道置有望柱和石人。
望柱。一般皇陵神道的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的中间,这是明孝陵的另一独特之处。
翁仲路神道。翁仲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二段,长250米,依次排列一对望柱,两对武将和两对文臣。望柱顶置圆柱形冠,柱身满雕云龙纹,改变了唐宋以来神道望柱顶部作莲花式的风格,具有艺术上的创新意义。文臣、武将威严端庄,是陵墓的仪卫者和忠实守护者。
石望柱之后的神道立有相对而立的翁仲,有武将、文臣各2对,共8尊,据说8尊石像都是3.18米高。我使用手机逐一拍照。
2001年7月20日游览明孝陵时拍摄的照片。自我第一次到明孝陵和第二次到明孝陵,转眼已经过去了14年。
棂星门。孝陵神道的尽头便是棂星门,棂星门如同一道天门,明代的帝王将相走进棂星门,就仿佛走进天门。原本的棂星门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其后历经磨损,只剩遗址。现在看到的是2007年按原门基、残柱、柱头修复,其结构为三间两垣六柱,面阔20.61米,高7.60米。门基座的6块柱础石和9块砷石是明代原物,柱础石等边宽1.02米,高0.85米,侧面浮雕花草纹,砷石两侧浮雕云纹。
从棂星门折向东北275米,即到御河桥,也称金水桥。御河桥为石砌桥,原为5孔,现存3孔,桥基和河两边驳岸的石构件均是明代原物。通过御河桥向北,顺缓坡而上,便进入了明孝陵陵寝的主体建筑。
文武方门。文武方门是明孝陵陵宫的第一道门。1998年,中山陵园管理局依据明代孝陵规制,恢复其原貌。墙下保存一方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撰写的“特别告示”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竖立的保护明孝陵的告示。
文武方门。文武方门是明孝陵的正门,庑(wǔ)殿顶上盖黄色琉璃瓦,正中门洞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
碑殿。进入文武方门后继续行走就看到碑殿。碑殿建于清康熙年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谒陵,见墙垣多倾圮(pǐ塌坏,倒塌),下旨“交与江苏巡抚宋荦(luò)、织造郎中曹寅会同修理”,并御书“治隆唐宋”四字,交于曹寅(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勒石制碑,以垂永久。
碑殿内是康熙皇帝题写的“治隆唐宋”碑。「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网络搜索的一张照片。
“治隆唐宋”碑的两侧,还有两块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西侧石碑题诗:金陵莅止为巡方,展谒龙蟠奠桂浆,保护遗规崇胜国,绍承家法礼前王。开基洵是过唐宋,继叶无能鉴夏商,形胜不须矜壮丽,惟天佑德慎周防。
网络搜索的一张照片。
东侧石碑题诗:嬗谢都关天运乘,攘除非自本朝兴,代为翦逆当方革,岂是因危致允升。常禁里民阑采木,还教卫户谨巡陵,省方近抚前王迹,殷鉴惟怀惕倍增。
神帛炉。位于享殿之前,东西各一座,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炉顶为单檐式歇山式,正中辟券门、门内为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版。
享殿。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用来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后、嫔妃的牌位,是一座拥有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巨大木结构殿宇,现仍遗留有56个石柱础。原建筑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新修建。
享殿位于碑殿后50多米处,是陵宮内最主要的祭奠殿堂,也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现在享殿内放有朱元璋画像,常年举办与明孝陵有关的史料展。
内红门。享殿正北有一道过门,通往陵寝墓主魂灵所居之地,俗称阴阳门,也称内红门。其将陵宫建筑分为前后两区,即明孝陵首次建立起“前朝后寝”的陵宫布局。内红门原为三洞对开的双扉红门,门顶覆黄色琉璃瓦。2006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加以抢救性保护,恢复其原有历史形制,重现历史原貌。
过了内红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
明楼。明楼为明孝陵首创的建筑形制,建造在方城顶部,是明孝陵建筑的最高点。楼顶重檐九脊,覆盖黄色琉璃瓦,南面开三孔拱门,东、西、北三面各开一孔拱门,方砖墁地。清咸丰三年,楼顶毁于兵火。2008年6月实施加顶保护工程,历时一年。
道路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过升仙桥后就到达明楼。明楼在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东西长39.45米,南北宽18.47米,南面开3个拱门,其余三面各开1个拱门,每扇门上面的门钉为9行,每行9颗,以显示九五之尊。
从方城俯瞰陵寝神道。
站在明楼之上拍摄的南京旭日东升的景色。
方城明楼以北直经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明孝陵宝顶,也称宝城,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对宝顶进行勘察,证实朱元璋墓的地宫就在这下面,保存完好,因此明孝陵还是一座从没有被盗的皇家帝陵。
金水桥头柳动情,石碑神道紫烟凝。孝慈圣德垂千古,皇室明清第一陵。
至此,用时1个多小时,结束了此次明孝陵之行。明孝陵陵寝制度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背依钟山环境优美而著名于世。
本人写行记,目的是:一是把自己行走过的地方所拍摄的照片逐一梳理出来,配以文字说明,相当于电子相册,便于自己去翻阅、回忆。二是方便其他朋友去参观游览时,读到此篇行记能对想去的地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仅此而已。
毕淑敏写过这么一篇文章——《人生有三件事情不可俭省》:“第一件事是学习;第二件事是旅游;第三件事是锻炼身体。”罗曼罗兰有一句经典语录:“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让生命更加精彩。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而旅行又是身体的阅读。二者同时进行,又缺一不可。就如有人总结的“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余光中说: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
旅行也是一种学习,世界那么大,必须去看看,用眼睛享受风景、鼻子呼吸清新自然的空气、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静谧、脚步去丈量秀美山川。祖国那么好,必须去走走,走遍名山大川,走遍中国56处世界遗产(2021年7月增加为56处),就是理想和愿望。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做的事情,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去的远方,无论有多难、无论有多远……
上一篇: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一)——清昭陵
链接:家庭旅游小记(一)南京
链接:天下为公——南京中山陵行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