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门胡同
施闰章的诗(施闰章拼音)
位于宣武门外菜市口东北角的铁门胡同,因明朝时在这里为皇家圈养老虎,虎圈儿安有大铁门而得名。
拆的只剩下半截的铁门胡同
清代时宣城会馆就在胡同里,那里也是清初著名诗人施愚山的故居;闻名京城的桂馨斋酱菜园子也开在铁门胡同,当年被老北京人称为铁门儿酱菜......近年来,随着市政规划建设的不断拓展,如今的铁门胡同被拆的只剩下半截儿了。
施愚山故居位于铁门胡同11号,即宣城会馆
施愚山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施愚山(1619—1683),安徽宣城人,本名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晚号矩斋。顺治六年进士,曾任山东学政。康熙时举为博学鸿儒,授侍讲,转侍读。
施公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为清初著名诗人,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
施愚山的得意门生蒲松龄(图片来自网络)
施愚山一生中最出名的学生当属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蒲松龄19岁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而当时考官正是山东学政施愚山。
蒲松龄从小就喜欢看《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这些书籍对蒲松龄后来写作《聊斋志异》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过去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大纲,要以八股文的格式来写文章,而平时以课外读物为主,文字洒脱、不受八股限制的蒲松龄写出的文章居然在县府道三次考试中都排名第一,得中秀才,这与施愚山对他的赏识是分不开的。
从此,蒲松龄就把施愚山作为自己的恩师。可没多久施愚山就离开了山东学政的职位,而蒲松龄一生最高的学历也就止步于秀才。蒲松龄从19岁考中秀才到75岁去世,先后六次乡试未中,最后一次乡试蒲松龄已经是62岁的老人了,依旧名落孙山,以致心灰意冷。
一次次的科举失败,使得蒲松龄更加怀念自己的恩师施愚山,并且在《聊斋志异》名篇《胭脂》中把“施愚山”的名字放到了小说里面。“施公愚山贤能称最,且又怜才恤士……”“愚山先生吾师也”。《胭脂》里蒲松龄把施愚山描写成为一位能够主持正义且充满智慧的官员,愚山是施闰章的号,却因为这篇《胭脂》人们记住了施愚山而不是施闰章。
可惜的是,自从施愚山离开了山东学政的任上之后,师生二人再也没有见过面,《聊斋志异》出版刊印之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此时施愚山已故去,没能看到学生的大作。
残破的院门是座典型的蛮子门,房檐上长满蒿草,一派破旧景象
从铁门胡同北口进去不远,路西就是施愚山故居,这里也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宣城会馆,目前也算是这条胡同里现存最老的遗迹了。
门簮左侧用记号笔写着:铁门11号
进入大门,地面明显低洼,一个临时加盖的小棚子占用了门道的一半
门道很长,是个八条檩的过道,这也是蛮子门的特点之一
院子左侧正在拆除,已被挡板隔离,里面的情况不得而知,只能看见有棵老树
右拐是条窄窄的通道,两面盖满了小房子,可以说把犄角旮旯能利用的空间都利用上了
走出院门,沿着蓝色的施工围挡转下去,猜想应该可以看到院内的现状
举起手机,发现南边院子里已经拆空,院里摆满了沙土和砖石
北面和西面的两间房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只剩下一棵老树承载着小院的过往
遥想顺治六年,诗人施愚山中了进士,从安徽宣城老家进京,就住在这里。而如今看着昔日的宣城会馆,只剩下残垣断壁,真感到时光的无情。希望不远的将来,施愚山故居能够得到很好地修缮。
蒲松龄如果能像《聊斋志异》里的神仙一样,在天有灵,面对兴盛、破败又兴盛的铁门胡同11号,也许能编出更多的故事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