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苑琼葩网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桐城派三祖名字)
◆◆桐城派“五祖”新说
——兼作《与zhjun2002阁下书》
○中赋会主席/赋帝撰文
畜辈zhjun2002吣徒:
尔曹竖子接旨!今乃祖乃翁——文都狂人兼独孤求败赐书尔等脚下,以问尔罪,以正视听!杀一警百,以儆效尤!剜猴示鸡,以徇桐人!
汝满嘴胡吣,狺狺狂吠;颠倒黑白,扰乱视听;居心叵测,误导网民;肆意诋毁,损爷清名!胡为哉?
蒲松龄《日用俗字》云:“吐酒犹如猫狗吣,好土空把堑坑填”。换言之,汝狗嘴巴吐不出象牙来也!乃翁我自冠“桐城派之后裔”、自矜“桐城辞赋派创始人”,岂真自诩而无考耶?亦岂真若汝所谩骂之“今有『奇』才(潘氏),既非吾文都籍贯,亦未继承吾文都桐城学派一星半点,然自谓桐城派后裔,岂不有攀附之嫌,更兼有毁我文都桐城派美誉”云?噫嘻!竪子尔曹小辈诚孤陋而寡闻、遗笑柄于方家者尔也!
今理顺文派师承,正本清源;观乎文脉延续,后继有人;冀望文都今日,赋派勃兴。兹宣述如下:
夫文派之师承,其源流易考:1)就目前学界同见,以为桐城派有三祖,曰“方、刘、姚”,即一祖方苞、二祖刘大櫆、三祖姚鼐。此,公论也,自文翁鼐薨后以降迄今而未变也,盖近200年矣。世谓“三祖”之说。2)近年来学界少数专家考证以为,戴名世之于桐城派之肇启而奠基,功莫大焉,当为“一祖”,“方、刘、姚”,位居戴公之后而顺延,即世谓“四祖”之说。持此论之学者约占百分之三十耳。3)亦有桐城派“五祖”之新说也,即“潘、戴、方、刘、姚”者,鲜闻矣,更不为因循守旧、顽固不化、墨守成规、腐儒惴惴者所接受。正如与当年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而被世界承认者寡焉,何其相似乃尔。列位看官,请允许在下聒噪,探索一二。
桐城派“五祖”者,一祖曰潘江,二祖曰名世,三祖曰方苞,四祖曰大櫆,五祖曰姚鼐。或曰:潘江者,何许人也?答曰:乃名世之尊师而桐城派之奠基人也。其各自之师承关系清晰脉然有序,云:鼐承櫆,櫆承苞,苞承戴,戴承江。又考,苞学古文师承其兄方舟(苞胞兄,字百川,古文功力在苞之上,未仕而隐逸),方舟师承名世,名世师承潘江。亦云,戴、舟、苞均事侍潘木崖也。据何尊武《桐城派渊源探考》载,潘江,字蜀藻,号木崖,人称木公,桐城人。十岁试文郡邑,群士推为神童,后广极群书,游历齐岱京楚,与海内名流相结,主盟坛席者三十余年。清入后,屡征不就,性嗜风雅,尤留意两朝文献。遇人一韵之工,称赞不绝口。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名世初未有名时,潘奇其才,藏书资之,卒传其业。著有《木崖诗集》、苦心辑录《龙眠正雅》及与人合辑《龙眠古文》,分别多达92卷与24卷,其浩繁卷帙之编辑工作量岂在《古文辞类篡》之下耶?其后代苗裔——潘学固、潘田等也。另引《桐城县志》第十九章第一节·私塾·书院·县学载:
明初,桐城地属畿内,易得风气之先,县人竞相以读书为进取之阶,学风渐盛。明代中叶,朝政腐败,部分名宦硕儒隐居桑梓倾心办学。正德十六年(1521),兵部郎中何唐弃官归里,首倡讲学。继有童自澄设辅仁馆,赵代与其子赵鸿赐组织陋巷会,方学渐筑桐川会馆,授徒讲学。明末,县内聚友结贤、讲学论政之风更盛,钱澄之、方以智、方文、孙临等结有“泽园社”,胡如王珵、方亨咸、吴道新、潘江、吴德音等组织有多种文会。清代,桐城派崛起,其代表作家往往躬行力践,极力倡办教育。戴名世先祖多以教馆营生,本人师从潘木崖,承继父业,设帐授徒。刘大櫆三世以教馆为业,自己一生授徒数十年。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弟子遍及南方各省。方东树毕生诲迪后进,孜孜不倦,年八十卒于馆中。吴汝纶知深州、冀州时,以教育为先,兴办书院,亲临讲坛,晚年创办桐城中学,以振兴家乡教育为己任。与文人贤儒重教重读相呼应,地方官宦士绅,亦积极捐资办学兴教。数百年间,学风薰染,书香四溢。《桐城耆旧传》称当时读书盛况为“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
至此,潘公木崖与戴公南山之师徒关系,清晰毋辩,一览无余。为进一步论证计,则再不厌其繁而予以引述,以资佐证。亦据《桐城派先驱·戴名世评传》云:“戴名世青少年时代,深受其祖父辈与通博硕学隐逸之士以及前朝英烈之影响。其少时即忧世嫉俗,好作不平之鸣。同里博学隐士潘江者,予名世影响为最大。潘江,号木崖,尤专于诗、古文,与海内名流以诗文相交,明亡后,潜归桐城,吟诗论文,娱情山水,其后清廷曾两次征用隐逸文士,潘江有名在册,托故不就,仍隐居乡里,奖掖后学,培育人才。戴名世尤叹服钦佩潘公之高风亮节与学识情操,27岁师事潘公,尊为导师。潘公亦器重戴氏异常,赏识有加。倾出家中所有稀世藏书,供名世阅览,并加以细心引导,戴公若久旱逢雨,昼夜苦读,悬梁刺股,才学遂之大进,铸为时文高手。文稿脱手,随即贾人刊布以售,于是天下皆育其时文也。潘江誉其文颇具司马迁、韩愈之风。戴氏亦视潘木崖为终身尊师矣”。
且夫潘学固(1893-1982年)者,乃潘木崖之苗胄也,名重,亦字行,号老学,安徽桐城人,世代书香。学固有堂弟兄潘田者,亦通儒也。其上祖潘江(字木崖)为明末大儒——明末清初文学家、诗人,桐城派大家戴名世(字潜虚)、方苞(字望溪)皆从其学。时戴《南山集》冤案祸起,木崖公诸著作凡200卷均被列为禁书,并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版印限遭焚毁。后族裔潘季野经苦心搜集,尚获残稿十卷刊行。再几经战乱,所剩渐稀,多不复见矣。伯父潘陛(号梦碑馆主)曾中解元(举人第一名),“诗书画”时称三绝,故有“江南才子”美称。父潘淇,少有奇才,堪称标新立异之良材。然时运不济,命运多蹇,多次应试,皆不取。后以拔贡与乡贤许世英(静仁,曾任皖省主席等要职)同科,发补江西某知县,因故未赴任。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欣赏淇书后,大加赞赏,并长跋评语数百字,足见其深爱之心焉。故先生家学,可谓渊厚深邃,道德文章是为传承有序。
潘先生曾于抗战间暂避重庆,时山城良贤齐集。先生与书法名流、学者潘伯鹰、曾克、周弃子诸贤相交甚厚,常聚一起雅集或办观摩书画展,颇受时人赞誉。解放后奉母(潘母王仲淹老人善诗,乃名门闺秀,为上海虹口区政协委员。曾为解放一江山岛及欢送青年入伍,歌颂盛况呈毛主席斧正,即得毛主席奖谢,殁时九十又五)之命赴沪,久居上海,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与沈尹默先生同长文史馆书画组。(实沈高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以京工作为多。沪上馆内一切活动皆由潘先生主持)。国画大师刘海粟,艺术名流赵朴初、方去疾以及日本名书家川上景年等皆与先生友善并对学固先生书刻艺术倍加推崇。
先生书精行草,能篆隶;晚岁勤研飞白体。尝曰:“飞白自汉以后,习者甚少,作品流传,亦不多见。现今日本书家已开始摹拟,吾辈岂可坐视其湮没?”足见先生于中华古文字虔诚之心。然二载后,先生无疾安详仙逝于上海,闻者无不痛惜之。所存飞白体仅留世二三十件,可谓珍贵宝稀。
至夫先生不仅书艺精深,篆刻亦颇出众,其法书上用印皆为亲制。其印宗秦汉之法,融古、钟鼎之本,旁揉清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诸前辈之印风,勾刻出自家印之风神。令人感动者,其不辞劳累,曾为中国登山队1964年成功登上希夏邦马高峰而兴奋不已,昼夜操刀为每位运动员精制名印一方,登山队也以全体人员签名登山照回敬先生,先生收照后,未私留,而是捐赠文史馆珍藏。时任苏联主席伏罗希洛夫与印尼总统苏加诺来沪参观之际,由上海金石篆刻研究社公推先生为两位元首各制一名章,作为国礼馈赠。
嘉哉!潘公学固享年九十,高寿也。其儿孙满堂,咸孝顺爱幼尊老之楷模,或习文、或练武、或经商、或从政、或从军,皆闻人也。其三子曰鸿富,字高台。潘鸿富有二子,曰名俊、名杰。名杰有三子一女,长子名承祥、中子名承觉、末子名承国。承国不幸,于1969年遭遇特大水灾而早夭,短寿3岁耳。一女名爱宝。承祥者,诞于西元1962年,字龙凤,号文都狂人,亦谓独孤求败,秉承家学,光大潘氏之族风,以振兴故里文化为己任,力挽桐派之颓势,延续文派之香火,创立桐城辞赋派,追求桐城文都后时代文化之复兴与崛起,与时俱进而长盛焉。因以,“自谓桐城派后裔”,有据可稽!
一言以蔽之,苟无潘江,则无名世、方舟方苞兄弟之博学卓识、情操高尚、周览远瞻及其胸怀大志者矣。诗书之泽,道德之懿,又得潘公为之依归,何其盛哉。推而广之,即无方苞之“义法”说——开创桐城派,更无刘大櫆之“音神”说——拓展桐城派,亦无姚鼐后来之“阴阳”说——综定桐城派矣。噫!谚语曰:“名师出高徒”、“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将手下无弱兵”,斯言不谬!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潘氏子孙勉之哉。故总结本文之观点:若天下无潘木公斯人,则绝对不存乎桐城派之诞生焉。
呜呼!无耻zhjun2002小儿之狂吠而泣泣与强聒无休止之徒,斯诚无知匹夫、弱智掘劣、长舌怨妇、乳臭未干、不肖子孙之愚见蠢识也。吾堂堂潘氏大姓、闻闻旺族文胄,岂能坐视不管而容忍尔辈肆口游谈、凭空臆造、诋贬忠良、侮辱贤德之名门硕儒哉?是可忍而孰不可忍?是可为而孰不可为邪?嗟尔乎!蠢猪,狗彘不如之卑痞小人,无事生非,自讨没趣,自取其辱,愚欤!!
此致敬礼!
文都狂人赋帝回拜
公元2007年1月10日愤然作于中国文都雷池文苑
说明:
本文出自《赋苑琼葩》第一部下卷P1040-1045页,又见载于《赋帝文存》及《中华辞赋报》、《中赋微报》、《中赋手机报》、《中赋美篇报》、《中赋联期刊》、《中赋会刊》、《中赋院院刊》、《世潘微讯》及中华辞赋网、中华赋帝网、中国辞赋征集中心、中赋传媒网、中赋竞赛网、千城赋网、论坛、博客、微信、美篇等。
中赋会主席、河南理工大学教授赋帝
赋帝作品《河南理工大学赋》
赋帝与其《河南理工大学赋》
赋帝与其《中国潞安序》
赋帝与其《七一九之魂》
赋帝与其《中国潞安赋》
中赋会办主任赋后
中赋会头条二维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