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即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后世也称为成化帝。宪宗生于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二月,父亲是明英宗朱祁镇,母亲是孝肃皇后周氏(时为英宗贵妃),他也是英宗的长子。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英宗在权宦王振的撺掇下,仓促出兵征讨入寇的瓦剌,临出征前,英宗册立只有两岁的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并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以安定京师。
万贵妃简介历史上的万贞儿为什么能专宠(万贵妃简介史记)
当年八月,英宗在于土木堡之役中战败被俘,五十万大军土崩瓦解,大明社稷危在旦夕。情势万分紧张之际,以兵部侍郎于谦为首的主战群臣们奏请孙太后(英宗生母)同意,拥立郕王朱祁钰继皇位,即代宗景泰帝,尊英宗为太上皇。之后,景泰帝、于谦等人大举入寇、包围京师的瓦剌军队奋起反击、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大明因此渡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太上皇英宗被迎回京师,景泰帝将英宗安置于南宫,名为荣养、实际上是软禁。而皇太子朱见深也在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将大明皇储之位“让给”了景泰帝的亲儿子朱见济,改封为沂王。如果之后一切正常的话,废太子朱见深将以藩王身份在封地小心翼翼、无声无息地过完富贵而乏味、甚至惶恐不安的一生。
但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新皇太子、景泰帝的独子朱见济患病去世,这让一心想要由自己的亲儿子继承皇位的景泰帝如遭雷击、失魂落魄,此后,景泰帝再也没能生下其他皇子,大明国本久久不能确定。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感染风寒、并导致病重,不能处理朝政,一些不甘于现状、有政治野心的臣子们趁机策划发动了“夺门之变”,将太上皇英宗从南宫中接出来,再强行进入皇宫,簇拥英宗登奉天殿,夺回了阔别七年之久的皇位。
英宗复辟成功后,下诏废除了景泰帝皇帝的身份,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将于谦等保卫京师的功臣们或杀害、或流放,以正“夺门”之名。一个月后,已经被废的景泰帝在西苑中莫名其妙薨逝。
英宗重登皇位之后,前皇太子、现沂王朱见深被重新立为皇太子,但在颁布册立诏书的时候,英宗误将朱见深的名字写成“朱见濡”,以后,皇太子的正式名字,就改用朱见濡。
皇太子因为少年时候被动地卷入了皇储之争,又无故被废,所以造成了他精神方面的压力极大,性格胆怯敏感,久而久之落下了个口吃的毛病。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二次登基、在位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镇去世,十八岁的皇太子朱见深(朱见濡)奉遗诏继位,以明年为成化元年,即明宪宗成化帝。
宪宗在当初少年多舛之时,父母均不在身边,祖母孙太后也无法时时刻刻陪伴其身边、护佑安全,只有比他年长十七岁的贴身宫人万氏(万贞儿)不离不弃、照顾、陪伴在年幼的朱见深身边,使得朱见深极依赖万氏。
因此,日后英宗复位、重立朱见深(见濡)为皇太子时,苦尽甘来的皇太子对万氏宠爱有加、信任非常,不顾两人间巨大的年龄差距,将万氏收为皇太子宫中女官。但因为英宗尚在,所以皇太子暂时不敢直接赐予万氏正式的名份。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驾崩,皇太子登基,即宪宗。宪宗甫一登基,即向钱太后(英宗皇后、宪宗嫡母)、周太后(英宗贵妃周氏、宪宗生母)奏请立万氏为皇后、行册立礼,但钱太后、周太后以万氏年纪过大、有碍朝野观瞻为由,坚决不同意(两位太后:好家伙,万氏和我们的年纪都差不多大,让她喊我母后,她敢喊,我还不敢答应呢!)并于天顺八年七月给宪宗举行大婚,立羽林前卫指挥使吴俊之女、十六岁的吴氏为皇后。
吴氏成为皇后之后,年轻气盛、心直口快,对宪宗大婚之后,依旧和三十余岁、没有任何名份的宫女王氏日夜厮守在一起、承受恩泽比自己这个皇后还要多之事十分看不惯,于是寻机挑衅万氏,并借口万氏顶撞自己,以皇后的身份下令对万氏施以杖责。
让吴皇后没有想到的是,宪宗得知万氏被打后,立即气势汹汹地赶到后宫,向皇后问罪,并杖责皇后给万氏出气。此后,一不做二不休的宪宗干脆连下三道诏书,颁布天下,废黜吴氏皇后之位:“先帝为朕简求贤淑,已定王氏,育于别宫待期;太监辄以选退吴氏,于太后前复选。册立礼成之后,朕见其举动轻佻,礼度率略,德不称位,因察其实,始知非预立者。用是不得已,请命太后,废吴氏于别宫。”
就这样,刚当了一个月皇后的吴氏,因为和宪宗宠爱的万氏产生了矛盾,直接被废,从此在凄冷的西宫中度过了四十余年。
原本宪宗在废黜了吴氏之后,就想一鼓作气册立万氏为皇后,但这个举动被周太后、钱太后联手反对(两位太后都不想让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女人给儿子当皇后,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么)。无奈之下,宪宗只得立妃子王氏为继皇后,即日后的孝贞皇后。但王皇后一生无宠,在宪宗眼中,就如同透明人一般。
虽然没有如愿以偿、将万氏立为皇后,但宪宗依旧不死心,还想着将来再作图谋。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三十七岁的万氏为宪宗诞育了皇长子,这让宪宗大喜过望,立即遣使祭祀山川,并晋封万氏为贵妃。因为万氏为皇帝诞育长子,有大功于社稷,所以周太后、钱太后这一次无话可说,只得默许万氏成为贵妃。
原本宪宗准备在皇长子再大一些的时候,就正式册立他为皇太子,以固国本,并效法祖父宣宗皇帝当年册立生了皇长子(即宪宗之父英宗)的贵妃孙氏(即孝恭皇后、宪宗亲祖母)为皇后、而“劝退”前任皇后胡氏之旧事,等立了皇长子为皇太子后,再徐徐图之,最终达到劝退王皇后、立万贵妃为新后的目的。
但冥冥之中天注定,成化二年(1466年)十一月,不到一岁的皇长子夭折,连名字也没来得及起,这让一心要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并趁势立万氏为皇后的宪宗大受打击,抑郁了许久。而更让宪宗伤心的是,万氏因为生育皇长子时年纪太大、身体已经受损,而皇长子夭折之事对她所造成的冲击更加加重了身体伤害,因此,万氏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再也不能为宪宗诞育子嗣了(虽然宪宗和万贵妃本人当时都不知道这种情形)。
皇长子夭折后,宪宗很长时间内都郁郁寡欢、不能振作,并希望万贵妃能再次诞育皇子,以承统嗣,因此几乎只和万贵妃待在一起,不接触其他嫔妃。后来,在周太后的再三要求下(钱太后于成化四年病逝),宪宗才稍稍接触其他后妃,但王皇后没有诞育子嗣,反倒是贤妃柏氏于成化五年(1469年)四月诞育了宪宗的次子,满周岁后取名为朱祐极。
此时,宪宗和万贵妃已经知道了贵妃不能再生育的实情,为了大明社稷传承不绝,宪宗于是在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册立两岁的皇次子朱祐极为皇太子,以固国本。对于这个结果,已经四十二岁的万贵妃虽然不甘心,也没有办法阻止。
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仅仅过了两个月,成化八年(1472年)正月,皇太子朱祐极就夭折了,年仅三岁。宪宗对皇太子的夭折十分痛心,追谥儿子为“悼恭太子”。后世的民间野史、及清朝所编纂的《明史》,都将悼恭太子的夭折归罪于贵妃万氏的阴谋,不过,这件事情没有实证。
其实,当时宪宗已经有了第三个儿子——之前的成化五年(1470年)九月,宪宗在一次偶然查看自己的藏书阁(就是内帑小金库)时,遇见了管理内库的宫女纪氏(广西土司之女,因父辈举兵叛明,明军平息广西叛乱后,纪氏被俘入宫中);宪宗询问她内库的管理情况,纪氏平稳沉静地一一作答,内帑明细解释得清清楚楚。
宪宗得知私房钱越来越多,很是高兴,同时对于这个管理账目勤勤恳恳、同时又恬静稳重的宫女愈发欣赏,兴致盎然之下,宪宗就留宿于藏书阁、宠幸了纪氏,谁料纪氏居然因此有孕,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纪氏诞育了宪宗的第三子。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宪宗应该是对皇三子的降生心知肚明,但他担心万皇贵妃得知此事后,会更加伤心、并因此误以为皇帝失去对她的宠爱,所以选择了不将此事公开,而是将纪氏母子安置于宫外的西内安乐堂中,妥善抚养。在此期间,被废的吴氏因居所离安乐堂较近,也多方帮助纪氏,送衣物、食物,协助纪氏抚养婴儿。
因为宪宗要照顾万贵妃的情绪,不想让万贵妃伤心,所以刻意隐瞒了皇三子的消息,五年的时间内,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皇帝还有一个儿子生活在宫中。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年)四月,皇宫发生火灾、乾清门受损,宪宗认为上天在警示他,于是才将皇三子早已出生之事生向朝野公开,并为皇三子起名为朱祐樘,并在十一月间立为皇太子。
朱祐樘被立为皇太子之前,其生母纪氏就病得很严重了,而朱祐樘在五月的时候正式从西内搬进宫后,根据《明实录—宪宗实录》记载,内阁辅臣商辂曾经就此事给宪宗上疏,说:“皇子聪明岐嶷,国本攸系。重以贵妃保护,恩逾己出。但外议谓皇子母因病别居,久不得见。宜移就近所,俾母子朝夕相接,而皇子仍藉抚育于贵妃,宗社幸甚。”
这说明了两件事:其一,朱祐樘进宫后,起初是由万贵妃所照看的(重以贵妃保护,恩逾己出),不说是否视同亲生这么过于“离谱”的情形,总之万贵妃绝不可能去谋害年幼的朱祐樘(那样的话,宪宗再宠爱她,也不会袒护);其二、纪氏在朱祐樘正式进宫前,就病得很重,以至于没能一起进宫,而是暂时留居安乐堂养病,这才有商辂向皇帝请求让皇三子生母进宫,以便母子“朝夕相见。但商辂指明了皇三子依旧还是由万贵妃抚养,这样大家都好(宜移就近所,俾母子朝夕相接,而皇子仍藉抚育于贵妃,宗社幸甚)。
对于商辂的这个奏疏,宪宗很是爽快地答应了,并安排纪氏入宫,居永寿宫养病,自己也多次前去看望。
不过纪氏的病情很重,经过多方医治也难以痊愈,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六月二十八薨逝。宪宗追赠给皇室立下大功的纪氏为恭恪庄僖淑妃,安葬昌平皇陵区妃园寝内。
另外,为了安抚照顾万贵妃的心情,宪宗在册立皇三子为皇太子之后,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晋封万贵妃为皇贵妃,明确其地位在后宫诸妃之上,仅次于王皇后(其实王皇后就是个牌位,并不敢和万氏正面对抗,万皇贵妃实际上是后宫中的第二人,仅次于同龄的周太后而已。)
但在民间笔记及清朝所修的《明史》中,这件事还有第二种说法,并极具戏剧性————
纪氏受孕后,就被万贵妃派出女官逼迫堕胎。但女官怜悯纪氏,向万贵妃谎报说纪氏是得了病症,不是受孕。万贵妃将信将疑之下,把纪氏调离藏书阁,安置到犯过错的宫女们居住的安乐堂内。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纪氏在安乐堂诞育了宪宗的第三子。
得知纪氏产子后,万贵妃暴跳如雷,派宫门监张敏前往安乐堂,要他将小婴儿溺死。但张敏为人善良,不愿为虎作伥、害死宪宗仅存的皇子(《明史——后妃列传》:......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于是反过来协助纪氏,把婴儿偷偷转移到其他地方,并找来米糊、蜂蜜、鸡蛋等食物,帮助纪氏喂养小婴儿。之后,张敏向万贵妃谎报婴儿已死。
与此同时,废后吴氏所居住的西宫离安乐堂很近,她知道这件事后,怜悯无辜的纪氏母子,并想要报复让自己被废的晚氏,于是也参与到保护婴儿的行动中来,多次暗地里送食物、衣物给纪氏。
就这样,在若干好心人的关爱之下,这个命运多舛的小孩儿才得以在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但为了防止万贵妃的迫害,孩子的生母纪氏不敢让他在皇宫里公开露面,不准大声说话,就连出生时的胎毛也不敢剪,生怕露出了破绽,从而被万贵妃得知后加以伤害。而这一切的一切,孩子的父亲宪宗皇帝都被蒙在鼓里,始终不知实情。
五年后,成化十一年(1475年)五月的某一天,宪宗让张敏给自己梳头;时年已经二十九岁的宪宗因为两个儿子都已早夭,自己多少年都没能诞育皇子、恐怕有绝嗣的危险,又看到梳头时镜子里面的自己有了很多白头发,因此心情忧伤、长吁短叹起来:“老以至矣,仍无子!”正在给皇帝梳头的张敏见皇帝感怀惆怅,想到安乐堂的小孩子,心神激荡之下,毅然决定将保守了六年的秘密和盘托出。
于是,张敏突然向宪宗跪下,流泪叩头说:“陛下已有子!”猛然听见这话后,宪宗错愕不已,要张敏详细奏明。张敏就把当年的旧事重提,从那个藏书阁中的宫女纪氏说起,将纪氏受孕、万贵妃逼害、安乐堂偷偷生子、婴儿被诸人所藏匿抚育等事全部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宪宗!
听完张敏所说的“惊天喜讯”后,宪宗内心既震撼惊讶,又欣喜万分,没想到自己居然还有儿子在世。于是,宪宗头也不梳了,立即让张敏带路,前往西内的安乐堂中,要去见自己那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儿子。
皇帝要来安乐堂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纪氏的耳中,于是,纪氏给儿子穿好了衣服,笑中有泪地和他说:“等下会有很多人来,其中那个穿黄衣服大胡子的男子,就是你的父亲,你要跟着他走。”然后不舍地拉着还不怎么懂事的儿子的小手,凄切地说:“儿子去吧、儿子去吧,我不能再活了。”
当宪宗急不可耐地来到安乐堂时,一眼就看见了大门外的纪氏,和他手中牵着的小孩儿。看着因不敢外出、晒不到多少太阳而致使面色苍白,同时因为饮食起居艰苦而营养不良、身体羸弱的小人儿在母亲的示意下,拖着长长的胎发、穿着拼凑缝补而成的百家衣,向自己跌跌撞撞地跑过来时,即使贵为大明天子、手握天下权柄的皇帝,宪宗也抑制不住内心激动、悲喜交加的心情,俯身抱起了小孩儿,放在膝盖上仔细端详,然后泪眼婆娑地大声说:“像我,像我,就是我儿子!”见到这个场景的侍卫宫女內官等人也无不感得落泪。
之后,宪宗亲自将诞生六年后才得以公开身份的皇三子接回了宫,并向内阁辅臣及朝廷大臣公布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并给三子起名为朱祐樘。为皇室立下大功的纪氏则移居到永寿宫居住,此后宪宗又多次召见宠幸她。
而另一边,得知自己被瞒了六年的万贵妃在纪氏和皇三子入宫后气急败坏、怒火万丈,和宪宗纠缠、哭闹不休,还恨恨地说“是小人们欺瞒我!”宪宗虽然依旧极度宠爱万贵妃,但毕竟有了儿子,大明后继有人,这两件事孰重孰轻还是分得清的,于是对万贵妃的纠缠虽无可奈何、但并没有如同废黜吴皇后一样遂万贵妃的心愿,只随她去闹,至多好言宽慰而已。
就在皇三子公开入宫后的当年六月,纪氏在永寿宫的去世,死因不明,传言是万贵妃下的毒手。而那个冒死向宪宗公开了皇子秘密的门监张敏,在得知纪氏去世之后,唯恐万贵妃会挟私报复,于是主动吞金自尽,以化解宫中的恩怨,并保护年幼的皇三子不受牵连。
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一月,宪宗发布谕旨、诏告天下,正式册立皇三子朱佑樘为皇太子。
为什么有关宪宗第三子出生的传闻,会有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甚至到了现在,绝大部分民间纪传、文人笔记、文学作品,乃至官修史书都以第二种情况、即“万贵妃迫害纪氏母子、皇三子隐瞒身份偷藏六年、门监冒死奏明宪宗实情、宪宗认子、纪氏被暗害、张敏吞金”这一系列过程为“正史”,而罔顾《明实录》中那么多的真实佐证、证明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呢?综合起来,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最早开始指责万贵妃、不利于她名声的,恰恰出自于明代自己所修的《明实录》。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宪宗驾崩,皇太子登基,即明孝宗。
明代实录,都是后朝修前朝,即嗣皇帝登基后,给驾崩的父皇修个人言行起居录(即实录);但孝宗出生后被宪宗刻意隐瞒,放在宫外抚养,六年的时间内都没能公开身份,生母纪氏更加受到冷落、相当于被父亲抛弃在外;所以孝宗内心对父亲宪宗多少还是有些怨气的。
等宪宗驾崩后,孝宗给父亲修实录,囿于儒家君臣父子礼法,不好直接数落父亲的不是,只得借着修宪宗实录的机会,骂一骂被父亲宠幸了一辈子的皇贵妃万氏,一是给母亲报不平,二是曲笔埋怨一下父亲宪宗。
不过,即使《宪宗实录》内首开对万皇贵妃的指责、颇有微言,但不过都是诸如“专宠”、“穷极僭儗”、“父兄弟侄皆以荫顾幸进”、“宠幸佞宦戕害良善”等罪名,虽然这些事万氏应该都做过,也不算诬陷她,但归根到底,都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明代的宠妃不少,像万贵妃一样性格霸道、恃宠而骄的大有人在,远的不说,宪宗自己的生母周太后就是这样的人。
另外,有关门监张敏协助纪氏藏匿婴儿,并协助抚育之事,也是《明史》所载,但按照《明史、后妃传》中的记载,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皇三子出生后,万贵妃要张敏去安乐堂溺死婴儿,张敏惊诧地说:“皇上还没有儿子,怎么能杀害皇子呢!”于是冒死将皇三子藏到隐蔽的地方,还送米粉、蜂蜜等物给纪氏,以喂养皇子。
这件感天动地的事情,也是后世编造的——真实历史上,成化六年(1470年)朱祐樘出生的时候,宪宗的次子朱祐极还活得好好的,并且在这一年十一月被立为皇太子(即使他第二年正月就夭折了,但那也表明最少在成化六年,宪宗还是有儿子在世的);这么明显的事情,作为宫中宦官的张敏怎么会不知道、还说出了“皇上没有儿子”这样的瞎话呢?可见,这都是后世编写史书的人,按照自己的揣度,想当然地写下来,并以此把“恶人”的名号安在万贵妃的头上而已(虽然万贵妃也不是什么贤惠之人。)
因此,万皇贵妃虽然属实有过,而且还确实凭借宪宗的宠爱而骄横跋扈,多有不合法度之事,但至少,在明代实录中,她还没有被定义为嫉妒专横、谋害皇嗣的十恶不赦之人。
直到二百多年后,明朝已经灭亡,清朝入主中原。此后,清朝开始给明朝修史书,即《明史》(后来的朝代给前朝修史,是中华历代王朝的传统)。康熙十八年(1679年),博学鸿儒科进士、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毛奇龄奉命参与修撰《明史》。
毛奇龄之前已经以私人笔记的方式写了一本《胜朝彤史拾遗记》传记野史,其中也有成化年间,万皇贵妃专宠、幼年时的孝宗母子遭遇坎坷这一段记录。但毛奇龄在著写《遗记》时,给万贵妃加上了“皇贵妃善妒,凡掖廷嫔妃都人御幸有身者,必迫其饮药、致使伤坠无数”、“孝穆太后之崩,实皇贵妃阴为之”这两条罪名,就连孝宗,也被安上了“生之数年、顶寸许无发,或曰皇贵妃趣孝穆太后药所中也”的悲惨遭遇。
而在奉命修撰《明史》之时,在涉及到宪宗、孝宗、万皇贵妃、孝穆纪太后等人的传记时,毛奇龄便将自己的之前所著的《胜朝彤史拾遗记》中的内容,不管真假、全部抄录了进去,以至于《明史》正式成书后(《明史》经过一百多年的编纂,最后在乾隆年间才全部完成,付诸刊印发表),有关这一段历史,就成了上面我们所说的“万贵妃迫害纪氏母子、纪氏被暗害”的模样。
万皇贵妃被莫名其妙安上的这两条罪名,以及孝宗幼年时“因药致使头顶无发”的情况,在之前的《明实录》中,那是丝毫不见记载的。可见,这都是毛奇龄自己私自加进自己所写的野史、并借着编写《明史》的机会堂而皇之地写进正统史书中的,完全属于“臆想、揣摩”。但即使是这样,他也不是第一个对万贵妃的名声下手的人,在他之前,还有人这样写过。
万历(1573-1620年)中期的时候,曾任礼部尚书的于慎行一度致仕在家(山东东阿),因为他之前任翰林院庶吉士时参与编写过《穆宗实录》、之后又升任礼部尚书,得以查阅了大量的宫中史料、典章记录,后来,于慎行致仕返乡时,根据自己当年的史料查察和仕宦阅历,经过旁搜博采、属词比事,最终写出了大量的私人笔记,其中尤以《谷山笔麈》记载最为详细,将万历朝之前的朝野典章、宫廷人物、财赋礼乐等事考溯得精确纤悉、巨细皆备。
也就在《谷山笔麈》中,于慎行详细描写了宪宗在位时期,有关万皇贵妃专宠、纪太后和孝宗母子命运多舛等事,并率先给万皇贵妃安上了“善妒,迫宫人饮药致伤坠”和“阴谋毒杀纪太后”这两件事。
不过他也知道自己这么写可能不地道,为了消除自己“污蔑诽谤”万皇贵妃的负面影响,于慎行在写完万皇贵妃这一篇后,又在最后自作聪明地加了一句——“此为万历十二年(1584年),一老中官(即太监)为余道言如此”。就是说,这件事是万历十二年的时候,一个老太监在路边上告诉我的,不是我乱写的,不干我事啊。
对于于慎行这种敢写不敢认的行为,当时就有人颇不以为然,即使于慎行后来被重新起用、返回京师担任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阁为辅臣后,还是有人对他以“道听途说”为依据、私下瞎写文章的不严谨行为持反对意见。比于慎行稍晚一些的万历晚期举人、国子监监生沈德符在看了于慎行的《谷山笔麈》中有关万皇贵妃、孝宗母子恩怨的记载后,觉得很是荒谬,再加上于慎行最后那一句画蛇添足,更加让人感到可笑。
于是,沈德符在自己的著作《万历野获编》中,毫不客气地对于慎行加以嘲讽挖苦:“于文定公(于慎行谥号文定)自谓成化旧事说,得于今上初年之一老中官;岂不知此等宦寺,惯于传官讹舛,更甚于齐东焉!子每闻此辈谈及朝家故事,既十无一实者,实是最可笑矣。”
沈德符对这件事的态度是:枉你于老头儿还是内阁大学士、朝廷重臣,怎么这么严肃、隐秘的一件宫内旧事,居然是一个老太监在道路旁告诉你的,这不是胡扯搞笑么!太监说的话我又不是没听过,十有八九都是假话、大话,这你也能信,真实太可笑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也是从你这儿学的吧)。
不过沈德符不信,不代表其他人不信,而且当时正逢神宗在位,朝廷上为了“国本之事”闹得不可开交,皇帝和臣子们因为立太子之事几乎天天在吵架。正好神宗想立的皇三子朱常洵之母郑贵妃为人行事、脾气风格又和她的前辈、万皇贵妃有九成像,而于慎行又是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文臣中的顶级成员。因此,文臣们不管于阁老写的到底是真是假,反正借着骂万皇贵妃的由头,指桑骂槐、给神宗和郑贵妃好好地上一上眼药,这不是咱们做臣子的所喜闻乐见的嘛!
因此,《谷山笔麈》中所记载的万皇贵妃当年的旧事,就这么在文臣们心照不宣的默认下,逐渐从万历年间流传开来,而原本只是有些恃宠、专横、行事霸道的万皇贵妃,在后世文人们的别有用心、推波助澜之下,变成了“把持后宫、戕害皇嗣、意欲谋害太子”的祸害、十恶不赦的坏蛋了(其实这都是指桑骂槐,针对郑贵妃来的,万皇贵妃却结结实实地躺枪了)。
而于慎行的“老太监偷偷告诉他”这样无厘头的理由,被大家选择性无视,真的自然是真的,假的那也是真的。后来毛奇龄在撰写《胜朝彤史拾遗记》时,又把这一段全部继承,写入了书中。
明朝灭亡后,毛奇龄以国史馆纂修的身份参与编纂《明史》时,堂而皇之地把自己的私人野史写入了国家正史中,这才有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万贵妃迫害纪氏母子,宪宗、孝宗父子六年始得相认”这么极具戏剧性的“史料”。
对于以上这段广为人知的历史、以及它背后真实的史实,不得不说,如今世间,于慎行、毛奇龄如过江之鲫,而沈德符,则太少太少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