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陶逸然(陶逸轩)

陶逸然(陶逸轩)

陶逸然(陶逸轩)古人以琴書詩酒佐其雅興,撫琴弄弦在文人學士中頗為風行。“息交遊閑業,臥起弄書琴”,“清琴橫床,濁酒半壺”,東晉名士陶淵明的詩中無處不顯示了他與琴、與酒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可是,在《晉書》中卻說陶淵明“性不解音”.這究竟又是怎樣一回事?陶淵明(西元365年-西元427年).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

古人以琴書詩酒佐其雅興,撫琴弄弦在文人學士中頗為風行。“息交遊閑業,臥起弄書琴”,“清琴橫床,濁酒半壺”,東晉名士陶淵明的詩中無處不顯示了他與琴、與酒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可是,在《晉書》中卻說陶淵明“性不解音”.這究竟又是怎樣一回事?

陶淵明(西元365年-西元427年).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陶淵明出身於落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亦都作過太守。

陶逸然(陶逸轩)

陶逸然(陶逸轩)

但到了陶淵明年幼時,家境日見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的陶淵明,與母、妹三人艱難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到了陶淵明執掌門庭之時,家境更是寥落。為了衣食之計,陶淵明不得不去為官。

當地官府聽說他是個名將後代,又有文才,就推薦他在劉裕手下做了個參軍。但是不久,陶淵明就看出當時的官員互相傾軋,心裡很是厭煩,便要求出去做個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往彭澤(在今江西省)當縣令。

有一天.郡裡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視察。縣裡的小吏聽到這個消息,連忙向陶淵明報告。陶淵明正在他的內室裡撚著鬍子吟詩,一聽到來了督郵,十分掃興.勉強放下詩卷,準備跟小吏一起去見督郵。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還是便服,吃驚地說:“督郵來了,您該換上官服,束上帶子去拜見才好,怎麼能穿著便服去呢?

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那些趨炎附勢、作威作福的督郵,一聽小吏說還要穿起官服行拜見禮,更受不了這種屈辱。他歎了口氣說:“我不為五斗米折腰。”說罷,也不去見督郵,索性把身上的印緩解下來交給小吏,辭官歸家。從此,陶淵明隱居山野茅廬,直至終老。

陶淵明解印卸官之後.隱居于山野茅廬之中,不隨俗沉浮,每日裡以琴來陶冶性情,以酒來怡養心神。在他的《與子儼等疏》中,陶淵明用寥寥數語描寫了歸隱南山后悠然自得的生活:

少學琴書,偶愛閒靜。正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複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黃上人。

一日,有朋來訪,酒酣耳熱之際,陶淵明拿出伴隨自己多年的琴。看之下,似乎並無什麼特別,但仔細觀看之下,這琴沒有張弦,琴面上亦沒有徽。“難道他要用這張琴以演奏?”朋友不禁詫異。沉吟之際.陶淵明已經淨手焚香,調整呼吸,右手勾剔抹挑,左手上下吟揉,“彈奏”了起來。

望著陶淵明悠然自得的模樣,朋友更加不解:“你這是在彈琴?”聽出朋友的疑惑,陶淵明笑道:“‘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彈琴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娛人耳目?還是達到平和的境界?如果後者是我的追求,那有弦與無弦又有何異?心境寧靜,琴音自是寧靜;心境紛亂,琴音自是紛擾。

‘五音令人耳聾’,世人不知琴的至高境界,往往想著琴曲好聽的音調,舍大道而不自知。像這樣虛掩虛按、忘卻機巧的指法.才能達到‘大音希聲’的大道。”說完,也不理朋友是否明白,接著“彈奏”下去。我們無法知道歷史中的陶淵明是否會彈琴,但這有琴而無弦,陶醉於“自得其樂”的情趣而不拘泥於彈琴本身,與其‘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田,“覺今是而昨非”的曠達情懷是一致的。

與其“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瀟灑閒適、樂天自在的性格也是一致的。正如後人之評述:“陶先生解印彭澤……適性者以琴,怡神者以酒。酒兮無量,琴也無弦。”“欲琴理之常在,宜弦聲之一空。

隱六律于自然,視之不見;備五音于無響,樂在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琴翁之意不在弦,琴雖無弦意有餘,其高士雅風可謂超凡脫俗,故為後人所傳頌和景仰。

上一篇: 五牛分尸(嫪毐五牛分尸)
下一篇: 绞刑架下的重任(绞刑架下的重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