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良好的品格,在春秋时期,这种品格的表象,就是“礼”与“德”。对当时的人们来说,“礼”与“德”不仅仅是社会的良心,更是社会的动力和脊梁。
坚守“礼”与“德”,对于意欲逐鹿中原的霸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前提条件。正如齐桓公,他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用品格的力量作为加持,最终才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庆父是谁(被庆父杀害的国君)
《东周列国·春秋篇》齐桓公剧照
反观邻近齐国的鲁国,从表面上看,它是春秋时期保存“礼”最多且最完善的国家,正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才诞生出孔孟那样的千古圣人。但实际上,在鲁国鲁庄公时期,却发生了一系列不那么光彩的事情。
这些事情的主角是庆父。这个遗臭万年的人,竟然是孟子的祖先!被封为“亚圣”的孟子,正是庆父的第十二代孙。
我们都很熟悉的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源自庆父。究竟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为何留下了千古骂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
事情的经过据《左传》中的描述,是这样的: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其中庆父和叔牙是亲兄弟,姬同和姬友是亲兄弟。鲁桓公横死于齐国后,嫡长子姬同继位,成为鲁庄公。
《东周列国·春秋篇》鲁桓公剧照
鲁庄公可谓是鲁国为数不多的贤明之君,在他的治理下,鲁国也算是到达了“强盛”的巅峰。他在“长勺之战”中战胜了强邻齐国,获得了翻身的机会。从此,包括齐国在内的诸侯国,没有人敢对鲁国轻举妄动。
鲁庄公有四个女人,按照排序来说,哀姜是他的正妻。然而,这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却与自己夫君的兄弟——庆父和叔牙,多少都有点不正当的关系。特别是庆父,一点也不避讳,给大哥戴上了一顶绿光刺眼的帽子。
鲁庄公重病时,不放心接班人的事宜,先找来叔牙,想探探他的口风。鲁庄公问他该立谁为继承人,结果叔牙呵呵一笑,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庆父有才能”。鲁庄公心中一凉,心想鲁国要完蛋。他赶忙找来好基友——姬友,问了同样的问题,姬友回答说:“我会以死来侍奉你的儿子”。不仅如此,姬友还派人以国君的名义,端着毒酒威胁叔牙:“如果你喝掉这杯酒,你的后代还能在鲁国享有俸禄和地位;如果你不喝,那么不仅你得死,你的后代也会一并玩儿完”。叔牙不得已,喝掉了毒酒。
鲁庄公病死之后,他的儿子姬般继位。庆父自然不会甘心,便找来嫂子哀姜密谋,两人在宫闱之中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暗杀姬般。
庆父派出的杀手,是一个叫荦的人。此人与鲁庄公和姬般都有旧仇,因此他一口答应了庆父的请求,并利用驾车的职务之便,打死了姬般。
《东周列国·春秋篇》鲁庄公剧照
庆父在此时并没有自立为君,因为他还是有智商的。试想,如果此时自己上位,必然会引来鲁国国人的不满,君位是坐不长久的,不如暗中操盘。因此,他立了哀姜妹妹的儿子姬启,是为鲁闵公。
鲁闵公完全被庆父操纵了。庆父此后愈加肆无忌惮,与嫂子哀姜打得火热,不仅如此,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鲁闵公虽然年幼,但还是很有头脑的,他趁会盟的机会,将自己的处境告知于齐桓公,并请求齐桓公帮助出逃在外的姬友回国。齐桓公答应了鲁闵公的请求,派人从陈国接回了姬友。鲁闵公一直在“郎地”等候姬友,他翘首以盼的救星终于回来了。不仅如此,齐桓公还派使者到鲁国慰问。使者返回齐国后,向齐桓公汇报:“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鲁闵公竟然自作主张地拉来了外部势力,庆父眼见情况不妙,又找哀姜商量,最终决定重施故伎。他派出一个叫齮的人,杀掉了鲁闵公。可怜的鲁闵公,仅仅在位两年,就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连续两任鲁君都死得不明不白,姬友明白,此时的鲁国又待不下去了,赶紧跑吧。这次他出逃之时还带上了鲁闵公的弟弟姬申,姬友可谓是忠肝义胆、仁至义尽。
《东周列国·春秋篇》鲁庄公剧照
庆父如愿以偿地坐上了鲁君的宝座。可想而知,他并不是一个爱国爱民、谋求霸业的人,自他上位后,一心享乐、不思国政,终日与嫂子哀姜夜夜笙歌。他的“不君”之举,搞得鲁国乌烟瘴气,百姓怨声载道。长此以往,鲁国“国将不国”。
姬友逃到邾国,自身的安全暂时得到了保障。他写下檄文声讨庆父,得到了鲁国人民的响应。鲁国国内反对的声音日渐高涨,庆父和哀姜终于待不下去了,最终庆父仓皇逃往莒国,而哀姜则逃到了邾国。
两人最后的结局十分悲惨,却也大快人心。看过庆父做的那些事,就知道他的存在就是鲁国的耻辱,也是鲁君最大的威胁。因此,姬友派人到莒国,用重金请求莒君交出庆父,在金钱面前“春秋无义”,莒君爽快地答应了,并派人押解庆父回鲁国,可想而知,等待着庆父的,必然是死亡的命运。
哀姜本就是齐国公族之女,而齐桓公素来遵守“礼”与“德”,哀姜的龌龊之事令其颜面尽失,他盛怒之下,将哀姜从邾国召回,在路上就把她杀掉了。
后人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作为“庆父”。庆父与孟子同宗,一个遗臭万年,一个名垂青史,为何二人的境遇如此不同?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