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祥的本意为吉凶之预兆,休徵意为拒绝朝廷征召。王祥出身门阀大族,爷爷王仁干过青州刺史,爸爸王融没有进入仕途。可见王融给王祥起这个名字是有用意的,就是告诫他宦海沉浮,官场险恶,最好不要轻易出山。
王祥生母早逝,继母经常虐待他,还在父亲面前告他黑状,所以父亲也不喜欢他,经常让他扫牛粪,王祥毫无怨言。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带,每样药都要尝一口。继母想吃生鱼片,时值天寒地冻,没有生鱼可吃,王祥脱了衣服躺在冰上,冰忽然化了,两条鲤鱼破冰而出,王祥拿着回了家。继母想吃烤黄雀,王祥拿了捕雀网出去捕,忽然有十几只黄雀主动飞入网中。乡人非常惊叹,以为是王祥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所以有此异象。王祥家有棵丹柰(桃形李)树,结了果子,继母让王祥看护这些果子,王祥每天抱着果树哭泣,生怕果子被人偷走。
其实这不是孝子对母亲的赤诚,而是继母对继子的虐待。但是为何王祥甘于受虐,继母变本加厉呢?因为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举孝廉,一个人只有混出了孝廉的名声,才能得到中正举荐,走上仕途。因此王祥和父母只是在演双簧,为他博取孝廉的名声罢了。这在当时是很正常不过的一件事,许多人都这么干,比如孔融让梨,司马懿替父上法场,曹娥背父浮江等等,只是一种风气而已。但是后人却把王祥这种带有明显功利心的所谓孝顺当作正面形象来效仿,这就是东施效颦了。因为后世的取士方法为科举制,要的是一份好成绩,你再怎么孝顺,都当不了官。
闵子骞(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
鲁迅就曾强烈抨击过这种落后的封建文化,称之为“吃人”的礼教。
汉末,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王祥带着继母和后弟来到庐江避难,隐居三十多年,多次拒绝了州郡的征召。继母死后,王祥守孝三年,形销骨立,扶着拐杖才能走路。州郡再次征召,王祥推辞了几下,出山了,给高贵乡公当老师。高贵乡公被司马昭杀死,王祥在朝堂上哭了几嗓子,继续给司马昭打工。司马炎篡魏,王祥位至三公。
王祥临终告诫子弟曰:"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不有遗言,使尔无述。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谓之愚。闵子除丧出见,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谓之孝。故哭泣之哀,日月降杀,饮食之宜,自有制度。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颜子所以为命。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大意是说,孝顺这种行为,差不多得了,不要学我当年。有份孝心就行,不要表现得太过做作,也不要因为守孝伤害了自己身体。尽孝的最高境界就是扬名立万,让亲人能够感受到你的荣光。钱乃身外之物,不要太过在乎,人生于世,身外无物。一个人如果连这点道理都不明白,还谈什么宏图大志。
可见王祥也知道自己当年卧冰求鲤究竟是为了什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