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书名:《子夜》
作者:茅盾
子夜是什么时间点(子时子夜是什么时间)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部小说以1930年5月至6月,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刻画了商人、军人、知识青年、交际花、遗老、工人等各阶层人物,是一幅展示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
全文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起初,赵伯韬拉拢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吞噬大批中小企业,以图摆脱帝国主义资本的控制,想建造自己的实业“王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矛盾。赵伯韬依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加上军阀混战、工人怠工罢工的恶劣形势,尽管吴荪甫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后产品销路断绝,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宣告彻底破产,一败涂地。
推荐理由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即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子夜过后就是黎明。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
“三先生,天亮之前有一个时候是非常暗的,星也没有,月亮也没有。”
——摘自《子夜》
书中人物纷繁复杂、丰满立体,尤其是中心人物——开丝厂的吴荪甫。他梦想通过发展实业,建立自己的工业王国来促使国家的富强。为扩充资金,他与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上斗法;为实现梦想,他兼并部分经营不善的工厂;为节约成本,他剥削工人,降低他们的工资,这也必然使得他的事业“布满地雷”。在公债交易市场上,他受到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摧毁了他在家乡经营的产业;他苦心经营的丝厂罢工潮迭起,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产品滞销……
可见这位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自身带有茅盾,在大敌当前的时候,他联合工农对敌,具有革命性;在工农觉悟起来的时候,他又联合敌人反对工农,具有反动性。所以他既剥削工人、仇视农民运动,又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发展民族工业,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子夜》不仅反映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而且对于民族工业发展困境的原因也作出相当深入和全面的揭示。例如中原大战,及当时南京政府发行公债筹军费,以较大的利益诱惑吸引民众购买,赵伯韬、尚仲礼联合他人,用30万两银子买通部分西北军,造成南方要胜、北方要败的假象,利用公债赚钱等事件。本部小说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
正是这样,《子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1930年的中国。当我们更深入了解1930年的中国,也会更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子夜》。
当时,茅盾赞成左派的理论,即当时的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党是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代表,无产阶级应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他在回忆录《<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提到:“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资产阶级学者: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下,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吴荪甫的失败,告诉我们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此外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控制、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
阅读拓展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他曾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加入左联,并先后任过《小说月报》《民国日报》以及香港《文艺阵地》主编主笔。抗战爆发后,先后在上海、新疆、延安、重庆和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代表作有《子夜》《春蚕》等。
云浮融媒中心
音频:秦小青
责编:潘伟
值班主任:赵军鳗
值班总编:卢利文
投稿邮箱:yunffb@qq.co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