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篇》,所谓“从心所欲”,说的就是,要以一颗真心做人,顺从自己的心意和爱好,做一个真实坦率,无所伪饰的洒脱之人;所谓“不逾矩”,指的是坚守自己的底线,遵循法理人心,遵循伦理良知。
孔子讲学
来看一个故事:
觊觎之心是什么意思(觊觎之心怎么读)
从前,有两个人一同到山上的树林中去砍柴,这天,他们在砍柴的过程中竟然发现了一罐金灿灿的金子,这两个人都喜不自胜。
随即,两个人都冷静了下来,他们开始讨论如何带走黄金。其中一个人说:“现在路上人多,如果我们现在把金子拿回去的话,很有可能被人盯上。我觉得还是晚上等天黑以后再拿回去比较好。为了以防万一,我在这里看着这罐金子,你回去拿些吃的过来,我们等到天黑了,再把金子拿回去分了,你觉得怎么样?”
另外一个人一听,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照他说的办了。
上山打柴、二人分金
然而,留下的那个人盯着那些金子,欲望萌动了,他想独吞那些金子,心里早就超越了道德的底线,他起了杀掉那个人的念头。而回去拿饭的人也对那罐金子产生了觊觎之心,他也想一个人拥有全部的金子,于是,他在拿给那个人的饭里下了毒,拿着饭往树林里走去。
谁知,拿饭的那个人前脚刚到,后脚就被留守的那人用木棍打死了。随后,留守的那个人高兴地端起饭,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仅仅一会儿功夫之后,他就腹痛如绞,陷入了垂死的挣扎之中。
从心所欲易,而不逾矩则难!对于没有主人的金子,这两个砍柴者想分了这罐金子,这是他们的欲求,无可厚非;然而,他们为了这一罐金子萌生出了谋财害命之心,则逾越了为人处世的“矩”,所以,他们也只能落得自食恶果的下场。
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就是强调,人要顺心而为,明心见性,顺乎自然。从心所欲,还必须培育自己的纯情正欲,也就是“培纯真之情为清心,育正当之欲为寡欲”,勤于自省,循序渐进。当今社会,更是如此,人们在沉浸式西方文化/文明的浸泡下,更多的是无休止的欲望。幸好传统文化仍发挥作用,我们中国人做事尚且有所克制(一定要有所克制,标尺就是良知)。
这是乾隆的笔迹
为什么我们祖先定义我们叫"#中国#"?中是什么意思?中庸?…在《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代还有个官位,叫"中允",要求公正诚实是他的职责。见仁见智,理解不尽相同。但国学大师曾仕强等众多的观点都认可"允执厥中"这个解释。几千年来、上万年,我们祖先其实最了解我们这个民族。很多事容易做"过头",左了出问题,右了也倾斜,能够在中直的大道中前行就是最好的路!包括"中心"(现在年轻人叫"C"位,C→Center嘛),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理解都是相同的。一定要记住"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切莫动私心私欲(如同那两个砍柴人)。
最后再说说中国企业,"人治"的模式是导致落后的根本原因。国内的企业的坏毛病在于过分依赖人治,聘请来的都是简历光鲜的"聪明人",但往往聪明人认为自己聪明→偏好自己定规矩。最后怕的他不懂的领域也胡乱定规矩,这就是为衰败埋下了伏笔。那么好的企业应该怎么治理?第一、管理层不要"不逾矩",管理要管好人才、用好人才,不要和专家去争功(古代三国曹操会和关羽争功去斩首华雄吗?…),国内很多组织碌碌无为没发展就在于管理位太强势,脚踩两个位,最后技术人才被逼的无路可走,纷纷离职;第二、要用好流程和先进的企业架构框架,把萝卜和"坑?"对位安置好。重心治理关注在"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时间、如何解决?Why为何解决"上。
上世纪80年代的Zachman框架
企业,一定要"从心所欲不逾矩"→人才"归位",借鉴人类管理的优秀实践/框架/模式,加快发展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以确定性的"金刚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细分市场,做精做专,"做小池子里最大的鱼",从SME中小走向#专精特新#→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的"不逾矩"就是要做专、做强擅长的,与产业链伙伴形成合力与协作,而不是过分耗散啥都做。下期再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