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哀帝李柷形象)
天祐四年,公元907年。
这一年,大唐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唐哀帝李柷的帝王生涯,走到了尽头。
唐哀帝李柷怎么读(唐哀帝李柷)
四月,皇帝在内外交困,万般无奈的境地下,将皇位禅让给了权臣朱温。
朱温代唐建梁,当上了梁太祖。
大唐走到这一步,就算是彻底领了便当。
当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大唐多么恢弘壮丽,今日残唐覆灭,国破家亡时的景象就有多么凄苦。
现在,悠悠二百八十久年,都化为了灰烬。
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
现在,时代的聚光灯打到了梁太祖朱温的身上。
朱温当了皇帝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选拔继承人。
没办法,后梁并不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权,唐朝虽然是自己覆灭的,但大唐的广大疆域,自己并未完全收复。
各地藩镇和节度使有些仍然受到天子的敕封,并不归自己节制,群雄割据,战乱不断,在这种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之下,谁也不知道后梁能走多远,抑或是说自己还能活多久。
既然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那么提早确立继承人就成了当务之急。
最有希望继承朱温帝位的儿子,有四位。
长子朱友裕(已病逝),次子朱友文(养子),三子朱友珪(为营妓所生),幼子朱友贞(皇后所生)。
在介绍这几位抢皇位比赛的选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朱温同志的近况。
(元贞皇后张惠形象)
朱温的正妻,是元贞皇后张惠。
您别看朱温平时残忍弑杀,当皇帝也十分残暴,但对妻子却十分敬重。
夫妻二人相敬如宾,感情一直很好。
但张皇后一死,朱温可就彻底放飞自我了。
当上皇帝的朱温开始纵情于声色之间,荒淫无度,整日流连后宫。
帝王广采民女,充实自己的后宫队伍也就算了,朱温同志还有一个十分令人不耻的毛病,那就是专门喜欢对自己儿子的媳妇下手。
朱温的次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素有美色,三子朱友珪的妻子张氏长得也很带劲,所以朱温时常召来两位儿媳侍寝。
大概在乾化二年,公元912年的一天,朱温患了一场大病,久治不愈,于是召来儿媳王氏服侍,并对王氏说了这么一句话:
朱温表示,我这病估计是够呛了,我可能活不了太久了,你今日回家之后,把朱友文叫来,我有些话想要跟他说。
王氏心思单纯,不明白公公这番话是什么意思,但在一旁的另一位儿媳张氏却听出了其中的深意。
这话什么意思?
老爷子马上要归天了,归天之前要见一见二儿子朱友文,还说有话嘱咐,这明摆着是想要把皇位传给朱友文啊。
(朱友珪形象)
张氏回家之后,立刻把自己听到的这些话讲给了丈夫朱友珪,朱友珪听完长叹一声,夫妻二人抱头痛哭,不知如何是好。
朱友珪想得很明白,历来成王败寇,胜者加冕,败者退场。
二哥朱友文要是当了皇帝,自己能有好果子吃么?
但父亲心意已决,已经打算把皇位传给朱友文,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呢?
可皇位近在眼前,真要是让朱友文抢走了,朱友珪还真有点不甘心。
更为关键的是,二哥朱友文并非父亲的亲生儿子,而是养子,既然是养子,他有什么资格继承皇位?
于是,忿忿不平的朱友珪打算做最后一搏。
得知父亲要传位朱友文的当夜,朱友珪立刻找到了自己的亲信,负责京畿防卫的龙虎军统帅韩勍。
韩勍看着朱友珪,心说咱也别商量了,你想当皇帝,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造反。
既然造反,那就事不宜迟,咱们就得立刻行动起来。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真要等老皇帝死了,遗诏一公布,到时候你想造反都没机会了。
说干就干,朱友珪和韩勍立刻集结队伍,带领五百甲士,趁着夜色朦胧,杀入皇宫,直逼朱温的寝殿。
(韩勍形象)
寝殿外喊杀声震天,朱温也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要传位朱友文的消息已经泄露,此时寝殿外的造反起义的,一定是自己的儿子朱友珪,于是大声叫骂道:
我怀疑朱友珪这个贼子很长时间了,可恨当初没有及早除掉他,难不成现在这个逆子还想要弑父,还想要杀我么?
朱友珪当然不能亲自动手除掉父亲,于情于理于道德,这都是不合适的。
众目睽睽之下,自己如果亲手杀掉了父亲,一旦走漏了风声,难免落下口实,后世的史官也一定会在史书上给自己记上一笔烂账,所以他没有亲自动手,而是派出了自己的得力亲信,冯廷谔。
冯廷谔,五代后梁人,生年,籍贯均不详,只知道是五代时期江湖上很有名的一位剑客。
冯廷谔得了朱友珪的命令,执剑进殿,迎面就碰上了已经从床上站起来的朱温,拔剑就刺。
没想到朱温也不是吃素的,冯廷谔连刺三剑,均被朱温躲过,冯廷谔近身再刺,朱温便绕着殿中的柱子和冯廷谔周旋。
当年秦王绕柱,有效地阻止了被荆轲gank,而如今朱温绕柱,却只是强弩之末,支撑不了多久了。
(后梁太祖朱温画像)
冯廷谔在朱温身后一顿追,朱温绕着柱子一顿跑,最终,朱温体力不支,一头栽倒在床上,冯廷谔举剑便刺,朱温由此殒命。
朱温死了,死在了自己的儿子,朱友珪的手里。
朱温一死,朱友珪立刻封锁了皇宫,记者不让来,营销号不让写,全盘封锁了父亲已经归天的消息。
可朱温虽然死了,但自己的竞争对手朱友文却还活着。
于是,朱友珪假传诏命,派人到朱友文的封地,擒杀了朱友文。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年胡亥篡位登基的时候,公子扶苏也是这么死的。
既然历史如此相似,那么作者不免感叹,也许历史就是在不停地重复过去。
现在,朱温领了便当,朱友文也死了,朱友珪终于可以放心地登上皇位了。
当然了,登基之前,朱友珪还得往二哥朱友文的身上,泼一泼脏水。
老皇帝朱温在此前只是病重,怎么说死就死了,怎么死的,什么时间死的,是他杀还是自杀?
这些都要给文武百官一个交代。
于是,朱友珪以父亲朱温的名义,颁布了一道假诏:
(朱友文形象)
这个朱友文,真是禽兽不如,倒行逆施,为了谋取皇位,居然带领五百甲士闯入宫闱,想要刺杀我,幸好我的三儿子朱友珪忠孝两全,拼死呼我周全,又将逆子朱友文剿灭,这才使我脱离险境,然而我经此大难,肝胆俱裂,命不久矣,撒手人寰,所以临终之际,将皇位传给朱友珪,希望他能带领后梁勇攀高峰,再创辉煌。
鸡贼的朱友珪用一封假诏,把罪责全都推到了朱友文的身上。
一封诏书,写的是情真意切,天衣无缝,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弥天大谎。
如此恶行,罄竹难书,就算朱友珪瞒得过文武百官,瞒得过黎民百姓,也瞒不了天下人。
哪怕史官们屈服于他的淫威,篡改了历史,后世也会知道,朱友珪残忍弑父的恶行。
是的,作者以为,真正能记录历史的,绝不是史官们手中的笔,而是人心。
任你如何修改真相,然而公道自然人心。
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六月十六日,朱友珪即皇帝位,成为了后梁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然而只过了一年不到,朱温的幼子,即朱友珪的弟弟朱友贞就举起了反叛的大旗,血洗宫廷,再次上演了骨肉相残的大戏,杀掉了朱友珪,并且夺走了朱友珪的帝位。
那是在凤历元年,公元913年。
朱友贞率军杀入皇宫,毫无防备的朱友珪带着皇后张氏以及自己最为信任的亲信冯廷谔慌乱逃窜,最后无处可逃,只能登临城头避乱。
(冯廷谔形象)
此时,宫中火起,喊杀声震天。
二百四十三天之前,自己的父亲被自己逼得走投无路之事,岂不和现在的自己,是一样的境地?
而当年自己为了权力,六亲不认,残忍杀害掉自己父亲之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也会因为权力的纷争,死于血脉至亲的手里?
现在,朱友珪的报应到了。
此刻,朱友珪万念俱灰,已没有了反抗之心,他命令自己的亲信冯廷谔杀死自己和皇后,随后冯廷谔也自杀而死。
后梁易主,天下大变。
历史再一次地证明了一个道理:
种其因者,须食其果,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那些在罪恶中游泳的人,也必将在悲哀之海中沉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