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6年,蜀都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并继续发挥着灌溉功能,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这项伟大工程的建造情况,在文献中仅是寥寥数笔。《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华阳国志·蜀志》载“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直到《汉书·沟肆志》记“蜀守李冰”,才确认修建者的姓名。而一级文物东汉李冰石像,是首件证明都江堰水利工程建造者为李冰的实物资料。
孝文王为什么当了三天(孝文王与秦始皇的关系)
1974年3月3日,因修建都江堰渠首外江闸,需将安澜索桥下移100米。在开挖外江三号桥基时,于河床下4.5米深处发现一尊石像,石像头部向西,伏卧在沙石之中。
石像身高2.90米,肩宽0.96米,肩至足高1.90米,为直立全身的大型圆雕,以灰白色砂岩琢成,出土时除个别地方有些磕碰剥落,以及局部有冲蚀痕迹外,整体基本完整。像的底部有一个榫头,残长18厘米。石像头上戴冠,冠侧有方向不同的弦纹交错构成的两组三角几何形纹饰,类似于平织斜布纹。冠沿可见三重,有冠带自两侧脸部系于颈下。石像脸部稍圆,双眉浮雕,双眼刻画生动,鼻部挺立自然,嘴较小,唇上及下巴部位均有须,上为两撇状,下为八字形,两耳稍残。面部整体带有笑容,笑容和蔼自然。石人身着衣饰三层,均为右衽,最外层为交领直裾深衣,腰间束带,两手交置胸前,广袂胡下,袖口有三重弦纹。深衣直裾于身前一侧,足部出露于三重衣外。整个石像造型粗壮稳重,雕刻朴实洗练,线条简洁有力。
石像两袖和衣襟上有隶书题铭三行,出土时部分题铭内填朱色,中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右为“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水万世焉”。其中“李府君讳冰”当指李冰,“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为东汉灵帝在位的第一年,即公元168年。三行题铭明确地指出了此件石人造像的雕刻年代及造型对象。《风俗通义》载:“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华阳国志·蜀志》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李冰石像“故蜀郡李府君讳冰”的题铭,是对上述文献记载的最好佐证。
由于地势落差巨大和山势形态阻碍,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李冰授命蜀郡守时吸取前人治水经验,历时多年,利用地形地势使得鱼嘴、飞沙堰和鱼嘴三大部分协调作用。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实现内江灌溉,外江泄洪;再通过飞沙堰起到溢洪排沙,加上宝瓶口的限流既可保证引水区既有足量清水,又无洪涝威胁。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从此成都平原开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都江堰水利工程因“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成为世界级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李冰本人的丰功伟绩不可磨灭,李冰石像的物证价值不可动摇。至于记载于文献中的“三石人”和李冰石像题铭的“三神石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后来渠首位置陆续出土的几尊石像的功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期待出土更多的实物资料来加以证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