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新区在全国排名中的滑落,引起了青岛高层的关注。
继8月4日至5日,副市长耿涛带队参加和召开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现场观摩会和青岛市国家高新区专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之后,8月10日,青岛市长赵豪志也来到了高新区。
李鸿雁(李鸿雁律师)
据青岛日报报道,赵豪志强调,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统筹区域规划,优化城市设计,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导向,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发展,推动高新区发展进位争先。
今年初,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公布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青岛高新区在全国169个高新区中仅排在第20位,比上一年下滑7个位次。之前,青岛高新区的排名维持在13位左右。
这绝对不是青岛想看到的结果。也是青岛市长提出高新区要“进位争先”的直接原因。
实际上,2020年青岛高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一点也不差,其增速超越了青岛10个区市,固投等数据也相当不错。
问题出在“做高做新”上,换句话说,高新区发展势头虽好,可与其定位出现了偏差。
随着青岛副市长、市长接连赴高新区调研,其今后的调整思路亦逐渐清晰,“一区多园”的新构架也浮出水面。
现场观摩图片来源:高新区官网
1
第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高新区将重新由市级领导来“统筹”。
在4日至5日的活动中,副市长耿涛首次以高新区专委会主任的身份亮相,同时透露出,青岛已新成立青岛市国家高新区专委会。
3名专委会副主任也出镜,分别为: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夏正启,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吕鹏,青岛市高新区管委主任李鸿雁。
科技局局长的“加盟”,充分体现了高新区的功能定位。
近些年,青岛高新区“一把手”的级别逐步走低,开始为市委常委兼任,随后为市政府党组成员掌管。2019年10月之后,则没有市领导任职高新区。
与此同时,青岛进行功能区改革,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开发运营职能进行“两剥离”,集中力量聚焦经济发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主责主业。
“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加快推进机构瘦身、人员瘦身,充分向功能区授权。”
改革之后,高新区的功能更专,活力也足。但是,不可否认,其作为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的试验田,“高”与“新”的功能减弱,在全市调配资源的能力也下降。
市级领导重新执掌高新区,目的之一就是改善上述状况。
2
从本次调整已经透露出,青岛高新区将重新定位,要让高新区成为真正的科创高地,而不是通过传统方式发展的区域。
国家对高新区有着极其明晰的发展目标和考核机制,这些就是青岛高新区努力的参照物。
2020年的评价体系中,青岛高新区在四大一级指标体系中,三大指标表现不甚理想。
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排在22位、产业升级和知识创造和技结构优化能力20位、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27位,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尚可,排在11位。
今年5月份,科技部调整了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四大一级指标升级为5个,分别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活跃度、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以及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
新指标增加了“宜居”的内容,但是创新仍是占比最终的考评因素。
正因为如此,赵豪志在8月10日的调研中明确提到“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紧紧围绕“高”“新”这个核心要义,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动高新技术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促进产学研高效融合,打造青岛高新技术创新高地和高端产业高地,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源动力。
换句话说,高新区要做青岛的科创输出地。
与定位“校准”同步,高新区的考核体制也随之调整。
市科技局已发布《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管理办法(试行)》。《办法》明确了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的组织架构、工作职责,建立了决策机制、工作机制、考核机制和监测评估平台相互衔接的“3+1”管理机制。
根据官方信息,青岛国家高新区经过30年发展,目前已形成涵盖市南、市北、崂山、李沧、即墨、城阳等在内“一区多园”发展局面,逐步形成“湾区科创走廊”,成为集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
从现实来看,青岛西海岸要国家海洋科学城,蓝谷也聚焦海洋科技,高科技企业更是各区市争夺的重点,科技资源与产业面临“僧多肉少”的激烈竞争。
如何争抢与平衡,发展与舍弃,需要高新区以及青岛认真思量,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从赵豪志的表态中,可以看出对高新区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产业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
城市方面:完善基础公用设施建设,优化公共生态环境,加速集聚高端要素,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科技产业新城。
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宽视野,学习借鉴成都、苏州等城市好的经验做法,加强市级工作统筹,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强化督导考核,推动高新区整体加快发展,实现进位争先。
其中透露了诸多信号,比如“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照国家考核体系更加强调“宜居宜业”,以及学习成都、苏州等等。其中有个关键环节:加强市级统筹。
经过30年的沉淀,高新区底蕴不差,曾跻身全国前十。只要将定位明确、机制理顺,东山再起是很有希望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