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是什么
苏轼在《前赤壁赋》写到“寄蜉蝣于天地,蜉蝣是什么,渺沧海之一粟。”他感叹人就像蜉蝣那样短促地寄生于天地之间,渺小得又像飘浮在大海里的一颗小米。说实话,当初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并不了解蜉蝣是什么东西,只觉得是一种名字好听的动物罢了。
蜉蝣是什么(蜉蝣撼树的蜉蝣是什么)
后来,蜉蝣是什么,在不断的学习中我又遇到了许多文人墨客对蜉蝣的感叹和描述,而最早出现“蜉蝣”一词的是在《诗经·国风·曹》中的《蜉蝣》诗: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通过解读诗文内容来看,大概意思是诗人借漂亮而短命的蜉蝣来讽刺时事,表达朝不保暮的忧心。但是我不关心那个年代的时事政治,我只对蜉蝣产生浓厚的兴趣,蜉蝣究竟是一种什么生物,能够如此频繁的被诗人写入诗中感慨世间。
蜉蝣撼树的蜉蝣是什么
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很多人都认为蜉蝣朝生暮死,那这是真的吗?
蜉蝣为原变态类的水生昆虫,属于蜉蝣目。从外貌上看和蜻蜓有相似之处,但体型相对要小很多。其体长一般为3至27毫米,身形细长柔软,头部灵活,有较大的复眼,触角短且呈刚毛状。
关于蜉蝣朝生暮死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符合事实。蜉蝣一生要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蜉蝣交配后,蜉蝣是什么,将卵产在水中,一段时间后孵化成稚虫。蜉蝣的稚虫期时间较长,可达数月或1年以上,最长可蛰伏3年。稚虫长年生活在水下,主要在淡水湖或溪流中,食物主要是水中草类、藻类和孑孓(蚊子的幼虫)等。所以,就某种程度来说,蜉蝣还是一种有益的昆虫。
在稚虫期,蜉蝣要经历20多次蜕皮,才能慢慢长大,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的亚成虫期。当蜉蝣的幼虫生长到半成熟期时,胸部背面会长出发达的翅芽,但此时,它们的足、尾须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因此,被称为亚成虫。亚成虫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或石块上,再经过24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蜕皮,最终成为成虫。
蜉蝣是什么动物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背诵全文是做不到了,但你大概率不会忘记《赤壁赋》中的这一句。
这一名句,或许是无数从小到大都没见过这种小昆虫的中国学子,关于蜉蝣的昆虫学启蒙了。
图片:RichardBartz/wikimedia
蜉蝣是蜉蝣目(Ephemeroptera)昆虫的总称。图为分布于欧洲的Rhithrogenagermanica。
红斑蜉(Ephemerarufamaculata)属于蜉蝣目蜉蝣科蜉蝣属——这一串不加修饰“蜉蝣”告诉你,它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蜉蝣;红斑蜉所在的蜉蝣属(Ephemera)即是蜉蝣科(Ephemeridae)的模式属。
英语比较好的同学看到这几个词,可能会突然察觉到:这不是和ephemeral(短暂的)的拼写差不多嘛!恭喜你答对了。它们来自同一个古希腊语词源?φ?μερο?(eph?meros),意为“只持续一天的时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蜉蝣是什么,蜉蝣朝生暮死是世界各地人民自古以来通过观察达成的共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