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接连不断的内忧外患之中窝窝囊囊地苟活了300年,只逼出了一批又一批以失败而告终的英雄。例如,有赫赫有名的岳飞将军,还有词坛将才辛弃疾……辛弃疾毕生的志愿是做将军,去战场上杀敌,只可惜他生错了时代,在他那个朝代里,建功立业、恢复故土对于他来说,乃是一场仲夏夜之梦。
英雄心事,千古浩叹。辛弃疾的英雄梦只能怀古而不能向前。在南宋投降派占主流的政治氛围中,尽管辛弃疾满腹经纶、热情如火,但他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机遇却几近于零。梦绕魂牵的北伐中原的恢复之念,注定了辛弃疾要成为历史和国家的殉道者。这是辛弃疾的悲剧,是所有业已失败的英雄的悲剧。
辛弃疾永遇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幸好辛弃疾还有另外一样特长,那就是写词。他在这个领域延续了他的将军梦,留下了赫赫战功。辛弃疾一生共创作了六百余首词,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的词形式风格多样,主题鲜明,贴近生活创作,其中豪放词最具代表性。他的词有抒写抗击金人侵略,收复祖国河山的热情之作;也有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之作;也有对当权者的苟安求和不思进取的挖苦之作……
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最富盛名的当然是那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它节奏明快,态度鲜明,悲怆怀古,朗朗上口,更是因为饱含极大的爱国热情而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长年累月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最为精辟。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还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列为辛词第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本篇写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秋天。辛弃疾在瓢泉闲度八年之后,被韩侂胄起用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嘉康四年三月,调任镇江知府,此乃战略重地,江防要塞。秋日,年已六十五岁的老词人,登上北固亭,感慨万端,写了这篇怀古名作。
这首词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到,用事引典虽多,但都关合时事,用得熨贴无隙,不细心体会,不易看出是在用典。因此,该词篇幅不算太大,但内容极为丰赅,思想也甚深沉,隽壮可喜。
词的上阙,登楼远眺,触景生情,词人不从空间着眼写江山胜境,却从时间角度入笔,写江山的历史。他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
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怯懦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词的下阕引典抒情。元嘉年间,文帝刘义隆大意轻敌,草率出兵北伐,落得个仓皇而逃。进而,又用四十三年前亲见的事实,向南宋统治者指出草率出兵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四十三年”“犹记”得的往事,可见其状之惨烈,其情之深厚。
“可堪回首”把思路转向现实。佛狸祠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为南宋所辖,是宋金对峙的前沿地区。由于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民斗志松懈,在异族皇帝庙前,鸦飞鼓响,祭神活动正进行得热闹,看不到一点抗战的气氛。前沿地区如此,大后方更可想而知。
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做充分准备,不做细致的工作,怎么能与金兵对敌呢?表现了词人对草率北伐的担忧。廉颇还被赵王想到他、派人探望他,而自己四十多年来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视,致使壮志难酬。“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流露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在无限感慨中结束了全词。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