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形成雏形,在隋代正式确立,经过唐代、宋代、元代继续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早期的科举制度,是一项很先进的选人制度,而八股文化的科举制度,落后了,僵化了,但是我们依然要辩证地看待科举。明清时期,朝廷通过科举制度,选出了不少优秀人才,如李鸿章、曾国藩等晚清名臣,都是进士出身,他们非常优秀,但科举考试的僵化,也制约了我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进步,让晚清开始落后于西方各国,给我们民族带来了沉重灾难。
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四个等级)
一、隋唐时期:
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开启中国科举取士制度之先河,通过科举考试,按成绩来选取任用人才。隋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远射、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摔跤、举重等。
二、两宋时期
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三、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但把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经书中。考试时的文章格式还没有限定对仗排偶。
四、明清时期
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格式要求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考试内容:四书、五经,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考察的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四书五经9本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儒家思想还经过明朝朱熹等人的改造,更加符合皇权统治的需要,所以明清时期的当权者,为了推行儒家思想,将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定为科举的考察内容,让读书人都读儒家书籍。
明清三级考试:
一级县试、府试、院试考秀才,只考《四书》八股文。
二级乡试(即在本省考)考举人,连考三场,首场考八股文,其次考策论。
三级会试(在京城考、包括礼部贡院考及殿试)考进士,首场也考八股文。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进士考试都是以八股文为主。因为首场作八股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场,首场不入考官眼,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子写八股文的功力了。
当时科举考试内容只限于儒家经典书目,读书人为了求取功名,只读儒家经典,很少读医学、科学等其他种类的书籍,以及法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书籍,导致读书人眼界狭窄,陷入了读死书的状态,影响了我国在科技、农业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思想领域的进步,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有不恰当的地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谢谢各位朋友阅读,喜欢我请关注我,下期分享清朝末代恩科考试试卷内容)
#头号周刊##我要上头条##济南头条##奇妙知识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