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诸侯国,大家印象中都是西周建国后为了利于统治,“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那么诸侯真的只是西周建立后才出现的吗?为什么周武王第一次去孟津的时候会有“诸侯不期而会孟津者八百诸侯”呢?
诸侯,百度百科解释为:“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八百诸侯会孟津(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
其实“诸侯”这个词在黄帝时代即已经出现。《史记》第一章的五帝本纪中“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按黄帝出生的公元前2717年来推算,“诸侯”的出现至少比西周建立时的公元前1046年早将近1700年以上。
那么问题来了,在分封制实施前的“诸侯”怎么解释呢?我们可以从《吕氏春秋·观世》中发现一点端倪,“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诸侯国
《吕氏春秋》中提到了封国和服国的概念,“封国”即是我们熟悉的分封制下的国家,诸侯就是各“封国”的君主。周代分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按照周制,诸侯名义上需要服从周王室的政令,需要向王室承担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义务。因此虽然各封国有自己的地盘,但是实际最高权力却是在周王室手中,诸侯的领土只相当于代天子管理而已,王室有权利剥夺。即所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也。孟子有更著名的解释,“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说明分封制下的“封国”其实按今天的说法类似于搞承包,诸侯土地的所有权归周王室,但是经营使用权归诸侯。诸侯土地上的出产给足王室(朝贡、服役等)之后剩下的全都是自己的!
周天子烹杀齐哀公
而服国则不同,因为“服国”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天子赐予的(周朝时外服包括范围较广,外服中也有的是天子赐予土地和人口的)。我们先要了解下内外服制度。
“内外服制度是以血缘宗族关系为主的夏商周三代时期所特有的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的实质含义是指的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时王的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王畿内为内服,以时王同姓及异姓亲族为主;王畿外为外服,以与王血缘宗族关系较疏远的异姓诸邦方为主。夏商两代如此。而到了西周,由于周初便开始大批分封诸侯,内外服制与分封制相结合,因而在内外服的具体内容上较夏商有所不同。其内服,即王畿内的王同姓及异姓亲族为主的畿内诸侯;而外服,则不再是由与时王没有血亲关系之异姓为主,而是以分封的大批的王同姓及异姓的诸侯国为主,同时并存着异族邦方,这两部分构成了西周的外服,即畿外诸侯。”
解释一下,也就是说,夏商时期本身天子管辖的范围比较小,天子实际上只相当于很多诸侯(可理解为部落或小国家)的名义上共同的首领,诸侯国们因为自己太弱小,不服又怕被揍,所以不得不“服”于夏商王室,此时的夏商天子仅相当于是“诸侯之长”;而到了西周时期,随着历代君主开拓疆域的扩大,生产力的提高,军事实力的不断进步,到周时,周天子掌握的资源增多,可以通过分封对诸侯进行“授民”、“授疆土”了!所以夏商时期的“诸侯”本质上与周朝“分封制”下的诸侯有着“所有权”上的区别的。
那么黄帝及更早时期的诸侯呢?其实和夏商时期差不多。“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黄帝之前华夏大地是由三皇之一的神农氏领导的(这里强调下!因为关于三皇目前至少有六个版本,我们暂且取目前主流认可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这个版本。)。
三皇时期燧人氏的主要功绩是教会了人民钻木取火,让人民吃上了熟食;伏羲氏创造了八卦,教人民结绳捕鱼,创造了文字;神农氏遍尝百草,种五谷,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三皇们之所以能成为部落统一的首领,是因为他们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使得诸侯们能顺服!
此时的诸侯其实和后世的诸侯基本上不是一个含义,因为那时候甚至没有国家的概念,仅仅是部落联盟而已。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使用了“诸侯”这一名称,应该仅是代指!
参考文献:
《左传》
《史记》
《荀子》
《孟子》
《吕氏春秋》
论文《夏商周内外服制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沈丽霞
感谢您的观看,写这篇文章又费了不少时间,查阅了很多资料。如果觉得还行,帮忙点下赞吧!因为不了解头条的规则,误把第一篇写的文章删掉了,并且无法恢复。心痛!如果后续有时间再补充回来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