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7月28日,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陪同下,毛泽东召见了聂元梓、蒯大富、韩爱晶、谭厚兰和王大宾五名青年领袖,从凌晨三点半一直谈到八点半,严厉批评了他们。如此长时间的接见,对岁数大了的主席来说,十分罕见,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
另外,一向不喜欢录音设备的毛主席,却要求对本次谈话进行录音。由于在场的国家领导人众多,在他们的见证下,这次谈话也为历史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材料。
韩爱晶(韩爱晶北师大)
毛主席常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可以说,从延安的筚路蓝缕开始,毛泽东就对青年们充满了热情,寄予了厚望,一直到建国后,始终如此。但这一次,他却对这几个青年领袖失望至极。
这是为何呢?
要想知道毛泽东为何对青年寄予厚望,先看看他学生时代的经历与信仰。
1913年,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时的毛泽东
毛泽东早年时候的言行,可参照他1913年起的课堂笔记,当时在杨昌济门下受教的毛泽东,受恩师影响,最崇拜的是曾国藩。比如毛主席后来制订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和曾国藩所写的《爱民歌》异曲同工。
毛主席对这位清朝末年的儒将,欣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写信给朋友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那么他崇拜曾国藩的哪些特质呢?既有平定太平天国的“完美无缺”,也有曾国藩读书、养生的持之以恒,更重要的是,曾国藩甘于和光同尘,在隐忍之中,成就大事。
曾国藩坦言,自己是个笨人,他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他曾经被上级放弃,被学生背叛,曾经屡战屡败被石达开逼得投水自尽,他不如胡林翼聪明,比不上左宗棠带兵的本事,远没有郭嵩涛的长袖善舞和人际关系,但他一生,却用“最笨”的坚持不懈,百忍成功,声名功绩远超三人。
可见,毛主席推崇的,一向都是有想法、敢于隐忍的人,除了年轻时推崇曾国藩,后来毛主席还屡次提到另外一个让他觉得很厉害的人——郑庄公。
在历史上,郑庄公的功绩远远不上秦始皇、曹操、刘邦这些人,但他的政治谋略,却是一流——“郑伯克段于鄢”,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在战乱频繁、国家林立的春秋时代,郑庄公处理起国内和国际斗争,游刃有余,属于一流水平,其关键便在于“忍、狠、稳。”
1918年,毛泽东与新民学会部分成员
面对贪得无厌的同胞兄弟段,郑庄公发挥了“忍者无敌”的精神,表面上放任他大肆扩张、挑衅制造矛盾,实际上却养精蓄锐,静待有利时机。等到对方觉得郑庄公好欺负,明目张胆地出兵谋反,郑庄公终于厚积薄发,一击致命,"克段于鄢"。
后来,他也通过类似方式,接连击败周、卫、蔡、陈的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的联军,战无不胜。
正如毛主席常说的一句话: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可以说,诸如曾国藩、郑庄公这样的先贤,是培养毛泽东宏观思维、人格修养、意志谋略等起点的源头活水。
1921年,毛泽东参加组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咱们中国历史的全新章程,这一年,他刚刚28岁。青年毛泽东的品质与格局,就是他对后代青年期许的一面镜子,这种“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浩然之气、磅礴之志,才是革命青年们应有的精神面貌。
当时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比较复杂,东边面临美日和国民党的封锁挑衅,北边有国际大国虎视眈眈,加之建国十多年,经济上走了一些弯路,内外都面临着风险和挑战。
这种情况,毛泽东希望广大青年能够强大起来,能够用理论作为自己的武器,团结一致,应对困难。
而青年,是最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就如当年毛泽东学生时代所言:
这种来自于王夫之“天理寓于人欲”的大无畏精神,便是青年敢拼、敢想、敢思考的一种集中体现。
“我们将来的希望就在這些年轻人的身上。他们中间能出人才,我们的事业靠他们继承了。”
但毛主席又同时希望,广大青年要像当年的郑庄公和曾国藩这样,既要有不怕一切困难、永不言弃的精神,又要敢于隐忍,善于团结,找到正确的处理方式,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中国历次革命及我亲身经历的革命,真正有希望的人,是能够想问题而不出风头的人。”
两年以来,毛泽东对这些学生寄予厚望,经常不顾高龄,强撑着病体,时隔不久就要接见他们一次,希望让他们亲身体验斗争的严重性,从而杜绝社会中各种不良现象,堵上杜勒斯“和平演变”的幻想,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
但这五位青年领袖,却一昧鲁莽蛮干,甚至在清华大学发起了“武斗”,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多名相关的领导上前苦劝也没有任何意义。
后来毛主席向学校派出“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想通过宣讲政策的方式,让双方停止武斗,但激愤过头的蒯大富们,不仅不停止,还打伤了宣传队队员,甚至直言“揪出宣传队这些老好人背后的黑手”——毛泽东很生气地说:“他要抓黑手,这黑手不是别人,就是我嘛!”
左起:韩爱晶、蒯大富
这些学生领袖,纷纷以自我为中心,排挤他人,搞得各界一片混乱,严重干扰了毛泽东的战略部署,让他失望透顶:
就像毛主席于1939年,在延安青年举行的“五四青年运动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青年是革命的先锋队,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幸福,进行了那样的斗争,英勇的很”,反观蒯大富这五位“青年领袖”所谓的“斗争”,有悖于革命青年无私的初心,高低立现,着实令毛主席痛心疾首。
毛泽东对这些青年,最失望的点,在哪里呢?
其实,毛泽东在接见他们时,说得很清楚了:“第一条我是讲你们脱离群众。这个群众就是不爱打内战。”
谈话中,他也多次指出,“现在青年的缺点在什么地方呢?最严重、最严重的缺点,就是脱离农民,脱离工人,脱离军队,脱离工农兵,就是脱离生产者。”
认真了解毛泽东的个人历史和我党的历史,就会发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的胜利,永远掌握在人民手中,毛泽东和我党能步步维艰的走到今天,就是靠着赢得了最广大底层人民的支持。我党取得的一系列战争的胜利,从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小推车的胜利。
毛泽东深切希望,新一代年轻人,能通过大风大浪的洗礼,真正理解底层人民的需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从而受到人民支持,成为真正被人民选中的人民领袖。
但是理想主义者毛泽东却失望了,那些只读过书,却对农民、工人们一无所知的青年学生,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韬略,没有一点方式方法,不会团结周围的群众,是完全指望不上的。
在和五个青年领袖谈话的尾声,韩爱晶向毛泽东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整个会场都被这个问题震惊,但毛泽东却终于出现了满意的神色:“他的性格很像我年轻的时候,认为自己对的,就要坚持。你们可不要以为我们这些人有什么了不起,有我们这些人在就行,这也是一种迷信。全国人民是灭不掉的,只要有人民就成。”
临走时,又吩咐道:“不要因为我批评了他们,就反过来整蒯大富啦。”可见,他对这些青年领袖们的严厉,完全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感。语重心长背后,是对新一代青年更为深切的期许。
写在最后
有些遗憾的是,这位伟大领袖离开前,也没能见到这些当年被寄予厚望的几位青年成长起来。
这位被切·格瓦拉称为一生的老师、被巴基斯坦政治家、前总统本布托称赞为“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的巨人,最终带着一点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但我们也始终相信他说的那句经典名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