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一直鼓励原创首创独创,这对考试大国确实很不利!说白了,就是对抄袭、山寨和模仿不利,根据历年诺贝尔奖获奖统计,美国以398人一骑绝尘!英法德3国名列前茅、成绩斐然!
亚洲国家中,日本29人高居第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已有20人获奖!基本上年年有奖,并且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不得不让人叹服,同为亚洲的印度是9人。另外荷兰、丹麦、比利时、以色列,都是十人以上,按人口来算,也是表现超级棒,按人口比例来算真不亚于美英等国。
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获得诺贝尔奖绝对是一个最高殊荣,诺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截至目前至少也有几百上千人获得该奖,但我们只有一个获得自然科学诺奖,就是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是哪国人(诺贝尔是哪国人啊)
虽说我们教育水平与英美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的名校也不少,清北还有华五等这些世界名校,生源质量肯定不亚于一些世界名校的,但为何我们却很难培养出一位诺奖获得者呢?这值得我们深思!究竟原因出在哪?
根源肯定在于我们的教育制度上,我们以考高分为首要目标,要考高分肯定要不断去刷题,搞疲劳战术,小孩子仅存的一点点好奇心和创新能力也会在题海中丧失。而外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要说应试考试的话,我们说第二,谁也不敢说第一。
对于诺奖这样开拓性考试的试题,肯定是没有固定现成答案的,只有靠自己去不断探索去找答案
机械式刷题不可能有原创思维,当然对于我们习惯性刷题很不利。咱的强项是弯道超车,没有弯道也要制造弯道,国内多是科研人员,大多数都属于技术人员,算不上科学家,科学家是那种探索未知领域项目的带头人。
不管诺贝尔奖是否具有政治特色,咱们作为中国人都应该警醒,好好地从教育抓起立志培养一批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让咱们的国家在科技领域真正地强起来才是王道。
我们一些科学技术人员急功近利,比较浮躁,目前的科研环境还是以应用科学为主,因为这更容易出成果,也更容易转化为经济效益。简单来说就是实用主义,但是诺贝尔奖更注重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而且成果不能马上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这与我们一些管理者喜欢短平快出成绩相背,因此上有所好,下也会附和地配合,因此那些真正能静下心来搞研究的人却得不到支持,反而那些能走关系搞定上面的人,研究项目一个接一个,这就是逆向淘汰,这是我们将来需要做出改变的。这就是科技原创少的原因,基础学科不重视。
现代科学起源欧美,我们要客观地看待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史。正是这些科学巨匠,才有了当代科技的巨大发展。
昨天22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获得者公布了,今年的物理学奖颁向量子纠缠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是阿兰·阿斯佩AlainAspect,约翰·克劳泽JohnF.Clauser以及安东·塞林格AntonZeilinger,以表彰他们用纠缠光子进行实验,证明了贝尔不等式不成立,并以此开创量子信息科学。
这次获得诺奖的三个人中有一个就是潘建伟的导师,有人为潘建伟教授叫屈,说获奖者的工作潘做了多大多大的贡献,我们量子力学研究中国领先世界,墨子号上天,九章验证成功,潘建伟被公认量子之父,为什么诺贝尔与中国无缘?其实诺奖的规则是奖励人类有贡献的原创,事实上关注的是0到1的突破,而不是1到100的成长,更不谈实验验证的工作,人家在提出量子通信就已经验证了,国内只是在应用方面提高了,诺奖只奖励原创,不奖励最先进。当然也不可否认我们量子纠缠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此次的获奖说明中也提到潘建伟的团队,正是潘建伟的团队做出了实际应用,表明这个理论是正确的,“纠缠态”正从理论走向技术,因此这份诺奖我们也有一份功劳,这是值得肯定的!
量子力学现已开始得到应用,并产生了很广阔的研究领域,其中包括量子计算机、量子网络和更为安全的量子加密通信。量子纠缠,就是一种强大的工具!
为何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足,要多找找自身的原因并逐渐改变它,不要动不动就想着弯道超车,静下心来搞一些基础理论工作,按我们国人的智商条件,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诺贝尔获奖者也会井喷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必删)。本文由优淘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小编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各抒己见,谢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