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务院部委中有两个部引人注目,一个是农垦部,一个是石油部。这两个部与其他部委不同,共同的特点是三多:正、副部长中的将军多,部机关中的部队转业干部多,成建制转业、复员官兵多。
农垦部部长王震
农垦部的将军有王震上将、萧克上将、姜齐贤少将等。再加上具有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关系的华南垦殖总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垦系统的将领更多。
姜齐贤(姜齐贤女儿)
华南垦殖总局中有局长叶剑英元帅、副局长冯白驹(历任琼崖人民抗日游击纵队司令员、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有司令员陶峙岳上将,政委王恩茂中将,副司令员程悦长少将、赵锡光,参谋长陶晋初少将等。
农垦部机关的干部绝大部分是转业军官,他们管辖、指挥的成建制转业、复员官兵共有145.4万人,其中有在新疆戈壁滩垦荒造田、屯垦戍边的10多个师,有在华南开发天然橡胶的2个师,有在黑龙江开发北大荒的铁道兵9个师和10个预备师,有在江苏、宁夏垦荒生产的2个师,有在山东开发渤海湾的10个师,还有进军西藏后从事农业生产建设的1个师……
华南垦殖总局局长叶剑英
他们是开拓和建设当代农垦事业的主力军,其主要任务一是在西北和东北荒野上开展垦荒造田大会战,生产紧缺的粮食;二是在华南荒野上开展垦荒植胶大会战,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为国家提供紧缺的战略物资——天然橡胶。
石油部正、副部长是李聚奎上将、余秋里中将、周文龙少将等。
想当年,新中国刚刚诞生,面临着医治战争创伤,克服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局面。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提供粮食的任务更为紧迫。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极端仇视,联合起来在政治、外交上孤立我们,在军事上千方百计进行挑衅、骚扰活动,在经济上对我们进行封锁。尤其是石油、天然橡胶等战略物资,统统列入禁运范围。它们企图通过封锁石油、天然橡胶甚至粮食等手段,使新中国的国计民生陷入混乱,从而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同时,随着中国大规模内战的结束,有大批军人需要解甲归田,妥善安置。
鉴于此,中央军委当机立断,决定组织军队参加农业生产,毛泽东批准解放军31个成建制师转为建设师。其中参加农业生产的15个师,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江苏、山东等地,以他们为主建立一批农场,尽快形成可以大规模提供粮食的生产基地,缓解全国粮食供应不足的紧张局面。另有一些师调往西北玉门、克拉玛依和东北大庆油田,自力更生开采石油,满足国防建设和国计民生的需要。
1955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提出从1956年到1967年,国营农场耕地面积要大发展。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准备垦荒造田4亿至5亿亩,要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
任务紧急,刻不容缓,周恩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增设一个部,专门负责大规模垦荒造田,统一管理全国军垦农场、国营农场、橡胶垦殖和垦荒移民。原先计划取名为国营农场部,毛泽东不赞成,指示定名为农垦部。
选调谁当农垦部部长呢?时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兼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建议从部队调一位能冲、能打的将军当部长,并具体提出铁道兵司令员兼副总参谋长的王震。邓子恢认为王震不仅善于在战场上打硬仗,而且热爱、熟悉农业,善于指挥部队开荒种粮,最适合担任农垦部部长。
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致同意。因为大家都知道王震的特点是坚韧不拔,雷厉风行,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南泥湾就曾经成功领导三五九旅开荒造田,开展大生产运动,为陕北根据地提供过大量粮食。新中国成立后,又是他首先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带领11万进疆部队,同陶峙岳、王恩茂、程悦长、赵锡光等在天山南北、戈壁荒滩,就地屯垦,创建军垦农场,实现粮食自给。1954年,王震担任铁道兵司令员时,又以军队屯垦方式,指挥铁道兵9个师的转业、复员官兵垦荒造田,在沉睡千年的北大荒上建立起一批军垦农场。
农垦部部长人选确定后,毛泽东在中南海又召集邓子恢、廖鲁言、王震等人开会,进一步研究组建农垦部的其他问题。
毛泽东在会上提到当年在南泥湾造田时,三五九旅有一个既会打球、又会唱平剧,个子高高的英俊团长。但时隔10多年了,毛泽东一时想不起名字,就问王震:他叫什么名字,现在哪里?王震回答说:他叫张仲瀚,1949年随西北野战军进军新疆,带领部队在戈壁滩石河子垦荒造田,建设军垦农场,现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
农垦部副部长张仲瀚
接着,毛泽东又问王震:张仲瀚是不是可以当农垦部副部长?王震说张仲瀚敢打敢拼,是军垦战线上的一员战将,赞成毛主席对他的提名。于是,张仲瀚由毛泽东点将,成为农垦部副部长,同时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
会上,中央还确定调曾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兼政委、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兼政委、总后勤部兽医局局长兼政委的姜齐贤和农业部副部长张林池到农垦部担任副部长。
当时,王震身兼数职,既担任农垦部部长,同时还兼任铁道兵司令员、政委和副总参谋长。他一到农垦部上任,就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1958年,是中国农垦事业大发展的一年。年初,王震和总政治部联系,以总政治部名义向各部队下发通知,指出:“经与农垦部商议,农垦部所属农场今年可以接受6万名军队转业的连排干部,2万名班以下的工农骨干、青年知识分子学员,到国营农场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由于东北地区国营农场所需人员数量很大,因此,凡去国营农场的连排干部,应尽量动员到东北地区国营农场,到黑龙江密山农垦局所属国营农场。”
通知下达后,从3月至5月,成千上万的转业、复员官兵,从各军种、兵种,各部队、院校,纷纷响应号召离队北上,向北大荒进军。
起先,王震坐镇北京,以农垦部部长、副总参谋长、铁道兵司令员多重身份,同军委各总部、各军种、各兵种打交道,研究接收8万多名转业、复员官兵。并通过铁道部调拨车辆,昼夜兼程,运送转业、复员官兵北上。顿时,运送转业、复员官兵的一列列军车,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源源不断向北大荒汇集。
随后,王震又风尘仆仆赶往黑龙江密山火车站。他特意身着佩戴上将军衔的军服,站在站台上,代表农垦部和总政治部热烈欢迎全国成千上万的转业、复员官兵,浩浩荡荡进军北大荒。
这是新中国垦荒史上的“淮海战役”,10万垦荒大军,在北大荒原野上齐头并进,匆忙而沉着,仓促而有序。这充分表明了王震的指挥魄力和智慧,也生动显示了10万大军是一个英雄、坚强的战斗集体。郭沫若兴奋地发表长诗《向地球开战》,热情赞美这一雄伟壮举。
农垦部副部长刘型
一场大规模垦荒造田的大会战,就这样在北大荒和其他荒原铺天盖地展开了。
为适应大规模垦荒的需要,1959年中共中央又决定调萧克、刘型到农垦部担任副部长。他们都是解放军中屡立战功、赫赫有名的战将。萧克历任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三十一军军长、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第一参谋长、军委军训部部长。刘型历任中原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64年2月,又一位长期在解放军中任职的将领陈漫远,被调入农垦部任副部长。陈漫远参加过百色起义和中央苏区第二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及长征,抗战期间历任八路军三四四旅参谋长、晋绥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期间,历任第十八兵团参谋长、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桂林军管会主任、广西省委第一书记。
农垦部副部长陈漫远
众将领汇集在农垦部相互配合,运筹帷幄,指挥作战。据统计,“文革”前,在农垦部担任正、副部长的将领有10多人。新中国成立前,他们在战场上横刀跃马,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英勇杀敌,为建立共和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指挥百万转业、复员官兵,在广袤的新疆戈壁荒漠、黑龙江北大荒荒野、华南深山野林里,披荆斩棘,战天斗地,垦荒建场,屯垦戍边。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全国先后建成了2000多个粮棉农场、100多个橡胶农场,还有许多牧场,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道雄伟、美丽的风景线。昔日的北大荒,今日的北大仓;昔日的戈壁滩,今日的粮棉库;昔日的荒雨林,今日的橡胶园。
如此大规模调动百万大军,进军亘古荒原垦荒建场的伟大壮举,过去一向属于机密行动,并不为世人所知。外国情报部门虽然通过卫星,发现中国广阔荒野上有许多可疑点,但这些可疑点到底是什么,对他们而言一直神秘莫测。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官员深入各垦区农场实地考察后,才解开了这个未解之谜。他们禁不住惊叹:“由退伍军人组成的绿色开发部队,是中国的一个创造,创造的是一个历史的辉煌!”
作者:许人俊
来源:《党史博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