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高人一筹(高人一筹是什么意思)

高人一筹(高人一筹是什么意思)

高人一筹(高人一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毛泽东的战略谋划能力高人一筹?高人一筹(高人一筹是什么意思)抗日战争时期的毛泽东“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侵吞中国的野心日益昭然若揭。到了1936年,毛泽东带领红军在陕北落脚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政策了,从政策的调整,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毛泽东的战略谋划能力的确是高人一等。当时,外有日本侵略者野心勃勃地想要侵吞中国,内有蒋介石对红军穷追不舍,两个敌人摆在毛泽东面前,

为什么说毛泽东的战略谋划能力高人一筹?

高人一筹(高人一筹是什么意思)

高人一筹(高人一筹是什么意思)

抗日战争时期的毛泽东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日本侵略者侵吞中国的野心日益昭然若揭。

到了1936年,

毛泽东带领红军在陕北落脚时,

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政策了,

从政策的调整,

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毛泽东的战略谋划能力的确是高人一等。

当时,

外有日本侵略者野心勃勃地想要侵吞中国,

内有蒋介石对红军穷追不舍,

两个敌人摆在毛泽东面前,

怎么办?

弱小的红军要对付两个敌人很显然是不现实的,

毛泽东伟大就伟大在,

他绝不认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

他主张必须把消灭日本侵略者这个外敌放在第一位,

因此,

为了对付日本侵略者,

以他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调整自己的政策——想办法联合蒋介石。

此后,

毛泽东的若干行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的,

哪怕此时的蒋介石依旧铆足了劲要围剿红军,

这就是毛泽东高人一等的战略谋划能力的第一个体现。

毛泽东利用一切机会向全国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称呼也改了,

不再称他为“蒋贼”了,

这就是明显的信号。

毛泽东制定的政策就是,

为了共同对付全国人民最主要的敌人——日本侵略者,

必须先和蒋介石以外的任何力量搞大联合,

张学良就成为毛泽东搞大联合的首要对象,

有着卓越才干的周恩来成为毛泽东政策的出色执行者,

他和张学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沟通,

张学良表示,

他想逼蒋抗日,

周恩来表示赞同,

这就是后来发生的“西安事变”的主要内因。

此时,

国民党内许多人也开始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毛泽东干脆把宣传口号也改成了“逼蒋抗日”,

还向蒋介石表示,

只要抗日,

一切合作皆有可能。

但蒋介石的心病就是,

他认为必须要先解决掉共产党和红军,

再腾出手来抗日。

在这样的情况下,

蒋介石孤注一掷飞抵西安,

逼着张学良和杨虎城作出选择:

要么打红军,

要么下场歇着!

“西安事变”的三位当事人

张学良和杨虎城痛哭流涕地向蒋介石哭谏,

奈何蒋介石铁了心要先剿共,

此时西安高涨的抗日呼声迫使他们不得不作出唯一的选择——对蒋介石实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凌晨,

张杨二人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及十余名军政要员,

通电全国,

提出停止内战等八项主张,

“西安事变”就此爆发。

事实上,

事先并没有任何人知道会发生“西安事变”,

包括毛泽东等共产党人。

等到“西安事变”发生后,

张学良立即致电毛泽东、周恩来等,

邀请中共派人前往西安共商大计。

毛泽东此时再次展现出他高人一等的战略谋划能力,

他迅速调动军队配合张杨二人,

以此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立场,

给他们明确的支持,

并派出他最出色的助手周恩来赶赴西安,

协助张杨二人处理“西安事变”,

这是毛泽东高人一等的战略谋划能力的第二个体现。

平时那些貌似与蒋介石同一条心的很多人纷纷跳出来表示要灭了张杨二人,

却不管蒋介石的死活,

比如何应钦。

“西安事变”就是一个标志,

标志着蒋介石的倒施逆行让他的许多拥护者越来越与他离心离德,

越来越多的人无法认同他这样一个热衷于搞窝里横的人做自己的领袖。

这时候的形势其实是异常严峻的,

如果让那些名为讨伐张杨二人实为趁机诛杀蒋介石的人得逞,

中国会迅速跌进混乱的深渊,

最大的得利者只能是日本侵略者!

毛泽东对此洞若观火,

所以当那些喊杀张杨二人的中央军逼近渭南时,

毛泽东应张学良、杨虎城之请命红军南下延安一线接防。

在这最关键的时刻,

毛泽东一方面通过周恩来向蒋介石施压,

要他放低姿态认清中日之间民族矛盾大于一切的严峻形势;

另一方面强烈呼吁各方“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杨二人在才干卓越的周恩来鼎力相助之下,

“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让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内亲日派搞乱中国的阴谋彻底破产,

让“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有了实现的机会,

这是毛泽东高人一等的战略谋划能力的第三个体现。

毛泽东与周恩来

紧接着,

张学良自认为愧对蒋介石,

为对蒋介石表示谢罪,

他在没有通知周恩来的情况下,

亲自陪着蒋介石飞离西安,

此后,

他被蒋介石父子囚禁了半个世纪。

毛泽东对“西安事变”作出了高度评价,

认为这是结束内战、共同抗战开始的标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西安事变”是毛泽东联合一切力量抵抗日寇的政策产生的结果,

因为在当时的中国,

除了蒋介石,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蒋介石成了这个主张的最大阻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西安事变”,

通过“西安事变”,

张学良促使毛泽东提出的“逼蒋抗日”迅速变成了现实,

也就是说,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加速了毛泽东提出的“逼蒋抗日”目标的实现。

此时的毛泽东在政治和军事上已经越来越成熟,

他已经能够对未来形势的走向作出准确的预判,

他已经有强大的能力把控未来。

“西安事变”还有一个很好的结果就是,

张学良把延安交给红军接管,

毛泽东立即迁往延安,

此后在延安度过了十来年最宝贵的时光。

1937年2月9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通过了毛泽东等起草的《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

毛泽东在这份电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五项要求就是:

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

释放政治犯,

共同救国,

改善人民生活;

如果国民党能满足这五项要求,

中国共产党就愿意作出这四项保证:

不再武装暴动,

苏维埃政府改名,

红军改名,

停止土改。

这其实正是毛泽东高人一等的战略谋划能力的第四个体现:

为了对付共同的外敌,

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愿意对国民党蒋介石作出巨大让步,

这些巨大让步受到了全国中上阶层的热烈欢迎,

得以迅速地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

这种多方合力凝聚起来的结果就是,

使得蒋介石逐渐接受了毛泽东提出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

这就是毛泽东高人一等战略谋划能力结出的硕果!

在这个面临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的时刻,

还有什么比联合全国各方面力量共同抗日更重要的呢?

因此,

1937年2月15日至22日,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召开,

此次会议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

打开了抗日战争新的局面。

参考资料:

《毛泽东传》:金冲及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是毛泽东》:任志刚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 江陵府(江陵府曲江楼记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 石榴裙的典故(石榴裙的典故出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