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河
提到“非遗”你能想到什么?
烟盒舞(烟盒舞舞蹈视频)
阿细跳月、美食、紫陶
其实,远远不止这些
在红河这个别具特色的地方
你一定也会感受到身边的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囊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个类别和传统文化保护区。
截止2019年4月,全州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44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65项,州级184项,县级881项;共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592人(健在人数),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人,省级67人,州级334人,县级1174人。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流传于红河州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等哈尼族聚居区,是指导哈尼族梯田农耕生产生活的无字教科书。哈尼族历史上无文字,其先民积累的大量关于对自然、动植物、生产生活的丰富技能和经验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生活和民间文化知识体系,经过总结提炼,以通俗易懂的歌谣“四季生产调”一代代传承,使哈尼族农耕生产、生活的传统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哈尼哈吧,哈尼语意为哈尼古歌,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谣。
阿细先基,是彝族阿细人的口传创世史诗,发源并广泛流传于弥勒市西山地区的阿细人聚居地。“先基”也是曲调的名称,阿细先基就是用“先基调”演唱,内容固定、系统、完整的阿细史诗。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是古老的梯田农耕民族的劳动艺术,是传统民间音乐的一朵奇葩。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演唱形式多样化,一般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帮腔两种,演唱内容以《吾处阿茨》(栽秧山歌)为主体,其他的《情歌》和《欧楼兰楼》为附体。唱词结构以开腔用词、主题唱词、帮腔用词三部分构成一个基本段落,其音乐形态在歌节结构、调式音列、调式色彩、调式组合和多声部组成等方面都显示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彝族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民间俗称“大攀桨”。彝族尼苏支系本民族的传统叫法则称“曲子”。它是彝族尼苏青年男女相互约会,在“吃火草烟”这样一种特定的“玩场”上谈情说爱时,男女对唱的情歌。海菜腔的结构复杂,篇幅长大,是一种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于一体的多乐段组合的大型声乐套曲。
彝族烟盒舞,是彝族(尼苏颇)民间“吃火草烟”习俗活动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又称“跳弦”,“跳垄偬”,因手拿烟盒弹跳,汉称“烟盒舞”。是一种集歌、舞、乐、竞技、仿生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乐作舞”是哈尼族彝族先辈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重创造出来,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舞蹈套路丰富、音乐优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流传于红河州以南岸红河县为代表的哈尼族、彝族村寨。
阿细跳月发源于红河州弥勒市西山一带,流传于弥勒彝族阿细人聚居的村寨,以及泸西、陆良等地区,是彝族(阿细)民间舞蹈。
铓鼓舞,哈尼语称“虎堵补鲁搓”,是由哈尼族男性表演的以铓鼓为道具的民间传统舞蹈。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因艺而珍,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建水紫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装饰,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为石屏县岳家湾村岳氏家族特创。乌铜走银是用铜熔化后做成坯,在坯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银(或金)水走入细密的的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再用祖传工艺使底铜变成黑色,并透出银(金)纹图案,呈现黑白(黄)分明的装饰效果。一般以白银镶嵌的制品为多,故称“乌铜走银”。
蒙自过桥米线流传地域广,易于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已荣获“中华名小吃”荣誉称号,为全国人民所熟知。
祭寨神林是哈尼族所独有的标志性节庆活动——昂玛突节的重要内容,是哈尼族古老的生态文化表现。
苗族花山节是苗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流传于全省各苗族聚居区。屏边县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初七,全县苗族聚集在一起,共同欢庆花山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