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呢?这是我今年教的初二的学生问我的问题。[捂脸]这个问题……啊,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好”与“坏”能说明白的啊,同学。
其实,大家小时候总要把某个人物分成是好或者坏,用好人,坏人来标签某个人。长大了,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它很难界定的。[嘘]
对李鸿章的评价50字(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在初中学历史,老师会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客观、全面、辩证的评价一个人。”
百度上,是这样描述的:李鸿章(中国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同时西方有视之为“当世三杰”者。但因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也受到诸多批评。
我们在评价李鸿章时,还不能忽略的是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他的评价是:“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
他是一个弱国的外交强手,也是经济天才;军事上内战属强者,外战属庸者,军事思想不如他的后辈先进;文化上是奉行“中体西用”的代表——这点个人比较欣赏,这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比“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都来得符合实际;官场生存方面,也属于强者,一直能立于政治的中心;政治理念上,他只能属于封建王朝的卫道士,根本不是什么新时代的代表——他就是自己评价自己的那种“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根本不会想到把那间“破屋子”完全推倒了,再建一座新的。
若你身处李鸿章的时代,你是否能做到他的高位?是否能做到他做的事情?能否超越他的所作所为呢?这个都为未可知,历史不能推倒重来,我们不能这样假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