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光四年(523年),北魏爆发了“六镇起义”。起义基本摧毁了北魏的统治体系,北魏的灭亡在起义后只是时间问题了。“六镇”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六镇”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利益受损者,导致“六镇”直到北齐北周对立之时依然是反汉化的主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前秦在“淝水之战”后崩溃,拓跋鲜卑(代国)的后人拓跋珪趁机起兵复国。拓跋珪复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随后拓跋珪利用北方杂乱重起的机会大举南下,灭亡了一度称霸中原的后燕。天兴元年(398),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完成入主中原。
随着北魏入主中原,原来被拓跋鲜卑占据的北方草原出现了权力真空,很可能与鲜卑族同源的柔然趁机占据北方草原。再加上平城邻近北方草原,柔然就此成为北魏最大的外部威胁。为了解决柔然的军事威胁,北魏沿着北部边境建立了六大军事基地(军镇),史称“六镇”。
北魏孝文帝汉化组(北魏孝文帝汉化组萌娘百科)
在北魏定都平城时期,“六镇”是保卫都城的北魏主力精锐。此时的六镇将士多是鲜卑贵族子弟和汉族“强宗子弟”,在北魏有很好的政治经济待遇,还能通过与柔然的战争进入北魏的上层统治集团。因此定都平城时期的六镇将士是名副其实的北魏显贵,对北魏自然忠心耿耿。
然而孝文帝在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六镇”的地位就从保卫都城的主力精锐下降为边防部队。随着“六镇”军事地位的下降,“六镇”的主体也从鲜卑贵族子弟和汉族“强宗子弟”变成了鲜卑和汉族的中下层。然而这是“六镇”利益受损的小头,大头是“齐整人伦,分明姓族”。
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前,北魏最大的内部矛盾是鲜卑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而整个鲜卑族在民族矛盾中都处于欺压汉族的统治地位,这非常不利于北魏的统治和社会稳定。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目标就是消除鲜卑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在当时要实现该目标则必须争取汉族世家的支持。
因此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核心就是“齐整人伦,分明姓族”,即将鲜卑上层与汉族世家门阀融合,将中下层鲜卑与汉族寒门及中下层民众融合。这样一来,鲜卑无法以民族差异压迫汉族。北魏再无胡汉之别,只有门第高低,北魏的民族矛盾便通过汉化改革转变为阶级矛盾。
可是“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的直接后果就是鲜卑中下层被彻底排挤出了统治阶层,严重损害他们的利益,汉族寒门和中下层民众也没有从汉化改革中获利。而在与汉族世家门阀融合后,鲜卑上层也把汉族门阀的缺陷(如上品无寒门、生活奢侈)一并学了过来,迅速腐化。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虽然消除了北魏的民族矛盾,但是鲜卑中下层被赶出了统治阶层,利益受损严重。而门阀化的鲜卑上层与汉族门阀沆瀣一气,基本阻断了鲜卑中下层和汉族中下层的上升通道,对他们的剥削压迫更是日甚一日。而六镇的主体正是中下层的鲜卑和汉族。
正因如此,六镇”也就成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最大的利益受损者。随着北魏上层的腐坏和对六镇的压迫越来越严重,六镇对洛阳的北魏上层权贵和汉化的怨气也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六镇起义”的爆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