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开播已有六季,节目中云集了无数热爱且精通诗词的选手。他们在舞台上以诗会友,以诗较敌,一方面是带领全国观众共同感受诗词之趣,另一方面也将这些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答题的选手们被称为“百人团”,看似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爱好者,其实也是历经重重选拔、过五关斩六将才从万千选手中脱颖而出的。对于整个诗词圈来讲,他们绝对算得上是“大佬级别”的存在。可随着节目的播出,百人团的能力也屡次遭网友们的质疑。
前段时间诗词大会在此冲上热搜,这次舆论的主人公为诗词大会第四季的总冠军陈更。她是北京大学出身,因为答题时的自信满满,给观众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就在第六季答题的时候,陈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慌张,最终还是将题答错,引得网友们的嘲讽。
江枫渔火对愁眠的上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的上一句是啥)
这句诗出自《枫桥夜泊》,作者为张继。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是三年级语文教材里的必背篇幅。原题为:张继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他“愁”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道选择题,一共有四个选项,分别为:
A旅费不足,寄宿游船;B国家动乱,自己漂泊;C环境凄凉,疾病缠身。
如此看这番解释应该也没有任何问题,可正确答案为“B”,这也令台下的许多观众感到意外。但此时品史君看到的是无数弹幕刷屏:“就这也是北大的博士?”、“这题如果答错的话,赶紧退学吧”、“还堂堂北大博士,连个小学生都比不上”等等言论,莫非这道题真的很简单?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诗人张继出生在安史之乱后,此时的他游山玩水寄情于景,但自己的内心始终是十分郁闷的。但此时的它经费够不够,我们也无法穿梭到历史和诗人直接对话,又怎能保证B一定正确呢?网友们的无情嘲讽有无道理,我们还是综合全诗角度做一个“分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时的诗人张继是一个漂泊者,在客舟上孤独难眠、愁容不展、更无人知晓。细细深究,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唐才子传》记载张继公元753年前中了进士,难道在两年之后在这抒发失利的愁苦之情?综合多方面角度来看,必然是因为国家动乱而写下的“千古之作”。
在场的李定广教授认为,陈更之所以判断失误,很大程度上是被张晓风女士的《不朽的失眠》“误解”。一方面历史时间这个东西本来就记得不是很清晰,加上对张继科举落榜这个事情印象比较深刻,所以这才出现了错误的判断。
在品史君看来,“愁″”字在古诗词比较常见常见,一个“愁”字将古代文人雅士,报国思乡,恋亲怀古之情跃于纸上。纵观整个文学发展的历史,古今中外多少事都能用一个“愁”字了得?古诗词之精粹在于意境,意境璀璨,次第无尽,“愁”字是意境之冠。把意境突出得更明显,这或许才是张继的内心所想,你认为呢?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