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心理卫生服务站: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羡慕和嫉妒的情绪。在这种情绪之下,我们往往对羡慕嫉妒的对象有一种淡淡的恨意,希望他能出丑,觉得自己有虚名,同时攻击他,试图对他进行污蔑和诋毁。所以中国人造词很有智慧,一句“羡慕嫉妒恨”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些复杂的情感。
毕竟羡慕和嫉妒都是被驱逐出社会评价体系的。我们习惯于压抑和否认自己有这种情绪。然而,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这种情绪。也许,这就是人性。
羡慕和嫉妒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程度不同。有钦佩、矛盾、攻击、抑制攻击和破坏等等。在这里,我实际上想讨论一些更严重的心理动力学意义上的嫉妒和妒忌。这种严重的羡慕嫉妒恨与自我障碍有关,来自早年不良的育儿环境,尤其是妈妈和宝宝的互动。人一出生,甚至在出生之前,就已经被父母期待和谈论,这构成了婴儿的象征性维度。在这个象征性的维度中,婴儿承载着父母的欲望,逐渐在互动关系中确立自己。
羡慕嫉妒恨下一句(羡慕嫉妒恨下一句是啥)
在某种程度上,自我设限的自恋患者很少会经历羡慕和嫉妒,因为他们人生唯一的使命就是足够优秀,保持原有的完美和全能感。他们也很容易把别人理想化,认为别人完美无瑕,但这种理想化也是他们保持原始完美和全能的孪生策略,就像“我觉得你很完美,我离你那么近,所以我也很完美。”但他们真的不羡慕或嫉妒吗?
我们知道,嫉妒来自于自我价值感低、缺乏感,而自我设限的患者往往会经历感缺失,因为他们早年在缺乏回应和母亲镜子的情境中长大,自我弥漫而软弱,没有凝聚力的自我,没有真实感,在不断追求完美和全能的驱动力下,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就像电影《阿飞正传》中描述的“一只没有脚的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