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年四堡古镇,名人辈出,但在《福建省志~人物志》中单独列传的却仅得三人,他们是马驯、邹圣脉、邹经。
阮福映(阮福映祖籍)
一、马驯
马驯,字德良,福建长汀人(其出生地四堡马屋今属连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生。童年入塾读书,聪敏过人而勤学不辍。宣德六年(1431年),入府学;正统九年(1444年)举乡试。次年中进士,入礼部为佐吏。
景泰元年(1450年),授户部江西司主事。次年,奉命赴九江征收钱粮。因办事干练,卓有成效,提升为户部郎中。天顺四年(1460年),奉命总督宣府(治今河北宣化县)粮草。马驯悉心筹划,措置得当,省却运费三分之一。尚书对其非常器重,荐升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
马驯入蜀时,正是四川多事之秋,守臣为库存空虚异常忧急。马驯认真清查核实府库已征未用之粮,输送数百万斛(五斗为一斛)作为守边军饷,获朝廷嘉奖,升为右布政使。成化十一年(1475年),播州(今贵州遵义)不宁,马驯支持边塞守军粮饷,免除外地远道运粮入川之劳,获奖,升为四川左布政使。
成化十四年(1478年),松潘(在今四川)民众群集举事,守将请求兵部派大军征剿。马驯力排众议,主张以德怀抚,反对兵剿。无效,即致书兵部尚书,请求朝廷否决守将所请。马驯在《恳惜征剿大费俯从抚安长策疏》中指出:四川松潘,地近吐蕃(西藏),边民往来,倏噪倏宁,本属正常,只因陕、甘守臣措施不当,引起边民组织武装进扰。若官府防护得法,抚谕有方,自可免除隐忧。而总兵官徐俊、守御千户金城轻率,力主大兵进剿,若逼之太甚,则易起大变,糜费军用,倍增四川困难,故请求毋徇守将徐俊、金城之议。速止大军,听职(马驯)招抚。若马驯招抚不成,则愿受玩“寇”之罪处置。然此书未达,而大军已动,结果兵兴无功,而军用糜费甚巨。人服其远见卓识,且赞其为国安危敢于直言切谏。成化十七年(1481年),朝廷擢马驯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旨巡抚湖广。
马驯抵湖广,适关中(今陕西省)大饥,成批灾民南下,流入湖广。马驯认为:“流民亦吾民,此辈本非自甘而流,实迫于灾荒无以度日。”遂命府、县开仓赈济,劝令殷富“平粜”以济民,反对捕逐流民。在马驯妥善赈济下,往来灾民与当地居民得以相安共处,同渡难关,全活甚众。
不久,湖南、湖北遇水灾,马驯会同湖广监察御史吴哲、都指挥使刘斌、左布政使黄绂、按察使徐怀诸人,亲抵襄阳等府、州、县、卫灾区察看,了解灾情。马驯在灾区拟就《乞思减赋救灾安民以安国本疏》,写道:“臣目击山居煮叶,水居捕鱼,田园如洗,家室若枯,百姓之色黧然,欲就死也。……实不觉泪之沥洒臣襟也!”主张“对将死于饥者,予先计口赈之”;建议朝庭减免灾区田租之半,并提出对灾民骚乱宜赈抚,不宜镇压的主张。由于马驯廉正声名颇著,终于获准,灾区饥民得以挽救。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贵州守臣请征苗民,向湖南索集兵源与粮饷。马驯上疏力阻,汉、苗人民始免于难。成化二十二年(1485年),马驯晋升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因感于年迈,不堪劳累,坚请退休归隐。马驯历事四朝,自部员累官巡抚,封政议大夫。既归,筑室汀州龙山之原,自号乐丘。弘治九年(1496年),卒于家。孝宗闻仆,念马驯四朝老臣,谕赐御葬于汀州府治龙山之畔,并遣官致祭。
马驯生平著作甚丰,有《鄞江八景诗》、《谕俗》,奏疏除上两疏外,还有《安置流民疏》、《防边策》及《上兵部止兵揭帖》等。
二、邹圣脉
邹圣脉,字宜彦,别号梧冈。福建连城(原属长汀)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生。其祖周桢、父仁声,皆从事“镌经史、秦汉诸书,广而布之”的古籍雕版印书业。邹圣脉自幼聪慧,6岁入家塾,13岁读经史。稍长,博览群书,天文、地理、经史、百家无不涉猎,因而工文学,善书法。
邹圣脉资质忠直,言行一致,好学深思。青年时期,认为读经能立德,并立志修身,为公毋私,为众毋贪。以先贤为楷模,孜孜以求,身体力行,直而不曲,养成清正刚直的品格。眼见文字狱残酷株连,愤慨无比,决心放弃功名、仕禄之途。虽为世人所非议,仍淡然置之。邹圣脉不屑于迎合世俗攀荣附贵之风,作诗自明道:“时宜不合非今日,一任人前笑老痴”。拒绝与趋炎附势者往来,以诸葛亮、陶渊明自励,愿一生躬耕陇亩,无意功名勋业:“理乱不闻,宠辱胥忘。焉知富贵,何羡帝乡!”时汀州知府赵奇芳、王相闻其贤才,请其出山,皆被严辞拒绝。
邹圣脉弃举业后,潜心著述与校注出版,扩大印书业。其所出书籍版本、纸张、印刷、装订、缃帙均极精致,四堡各书坊争相仿效;严加校刊,以质取胜,士林信誉极高,故四堡书籍行销全国,誉满江南。邹圣脉一生著作甚丰,有诗、文、词、赋及名家著作之笺注评点多种。为避文字狱,其诗词多委婉、含蓄,随写随弃,脱稿不留,“至晚年,子孙稍为存之,不下千首:文亦仅存一二”,“而人皆奉为吉光片羽”。后人“检校蚕丛”,为之汇集《寄傲山房诗文集》4册、《书经备旨》、《易经备旨》、《书画同珍》、《绘像妥注》、《寄傲山房塾课新增幼学故事琼林》等。邹圣脉诗文崇尚现实,不作无病呻吟。主张:“诗本性情,不事穿凿”,“本乎情,发乎词,曷计工拙。”邹圣脉书法造诣颇深,源自钟(繇)王(羲之),而自成一体;笔法潇酒清丽,圆润中显遒劲。“索文求书者,日不暇给,人珍拱璧。而先生曾不少靳”。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邹圣脉以疾逝。
三、邹经
邹经,字年官,号耕芦,别号畲五。福建连城人。乾隆七年(1742年),出生于雕版印刷业之家。其父邹廷扬,博古通今,尤善书法,颇有文名。邹经幼年聪慧,在严父督教下,“博学文经,搜罗三坟五典;精通武纬韬略,贯虱穿杨”,遂其文武兼备之才。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岁试,深得汀州学宪、著名学者纪晓岚赏识,“取入邑庠,为名诸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举乡试,名登虎榜。次年,授厦门提标。邹经才识过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提升为烽火门千总;到任6日,又委署本营守备。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调署铜山(今云霄铜山港)营守备。因防寇有功,次年入都觐见,特授南澳(今广东南澳岛)守备。
乾隆(1736~1795年)末年,安南(今越南)阮光平自立为王,嗾使海盗聚众骚扰,劫掠福建、浙江沿海,而南澳首当其冲。邹经抵南澳后,废寝忘餐,修甲具、整军纪,联合当地士民,数次歼灭来犯之寇。乾隆六十年(1795年),制台以功奏闻,邹经升任南澳游击。嘉庆二年(1797年),邹经第二次入都觐见,提升为铜山营参将,诰封三代。嘉庆五年(1800年),海寇船百余艘聚攻浙江台州,时浙江总兵李长庚带领三镇水师出击。海寇未能得逞,四窜骚扰台湾(当时为福建所辖),形势紧急。上闻邹经治军有方,守土有绩,提升为台湾安平营水师协镇,兼带左、右二营印务,出守台湾。
时安南阮福映灭阮光平,嘉庆帝封阮福映为越南王,并谕旨阮福映严禁海寇。但此时群盗已为海上武装集团头目蔡牵、朱濆兼并,各有舰艇百艘,以闽海为驻地,活动于福建、台湾、广东沿海。
邹经来到安平,不顾年近花甲,夙夜匪懈,呕心沥血,积极筹备防务。邹经深知安平乃台南门户,而台南为台湾首府,形势险要,即以“守土人人有责”号召当地士民,同心协力保卫海防;同时严令士卒恪守军纪,不得损害民众。并下令修造新艇十余艘,建造土楼,制造刀枪、弹药,加强战备,巩固海防。时蔡牵亦暗造大型舰艇几艘,率船百余艘,欲入台劫货。邹经身先士卒,率军浴血抗击,重创蔡牵部,终将蔡牵等人赶入公海。福建抚军巡抚余文仪赠给邹经“人中龙虎”巨匾,以示旌奖。
嘉庆九年(1804年)三月,嘉庆帝降旨,晋升邹经为水师提督。谕旨抵台,而邹经却因积劳成疾,于同年农历四月初六日逝于安平营署。当地兵民闻讯恸哭。福建满汉大员纷纷莅堂祭吊。钦命提督衔、福建台澎水陆挂印总兵爱新泰在祭文中称赞邹经为人“磊落”,为政“廉洁”,“不阿附流俗”,“垂矜式于东瀛”,“一生立德立功”。次年,其长子邹德辉扶柩归葬。
本文摘自《福建省志~人物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