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侯嬴为什么要自刎(侯嬴怎么读)

侯嬴为什么要自刎(侯嬴怎么读)

侯嬴为什么要自刎(侯嬴怎么读)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前边讲到,魏安釐王的立场摇摆不定,明明已经派出了晋鄙统率十万大军开赴邯郸,援赵抗秦,却被秦国一通吓唬,连忙叫停晋鄙,观望一下局势再说。而如果魏国不敢开罪秦国的话,楚国春申君的援军也就没法借道魏国,驰援邯郸了。这个局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前边讲到,魏安釐王的立场摇摆不定,明明已经派出了晋鄙统率十万大军开赴邯郸,援赵抗秦,却被秦国一通吓唬,连忙叫停晋鄙,观望一下局势再说。而如果魏国不敢开罪秦国的话,楚国春申君的援军也就没法借道魏国,驰援邯郸了。

这个局该怎么破呢?

侯嬴为什么要自刎(侯嬴怎么读)

侯嬴为什么要自刎(侯嬴怎么读)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桥段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精彩展开的。

《资治通鉴》先简单交代了一下燕国的权力交接。

燕武成王过世,燕孝王继位。事情并不重要,一带而过即可。接下来就是信陵君的重头戏了,司马光首先追溯信陵君和侯赢的相识经过。这段内容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大家在中学语文课里都学过的,但今天我们重温这段故事,把它放进一个大尺度的时空背景里,感受应该会有点微妙的不同了。

话说信陵君礼贤下士,门下养了三千食客。《史记》说当时天下诸侯忌惮信陵君不但本人能干,而且手下人才济济,所以十余年间不敢对魏国用兵。这显然是夸大其词,我们沿着《资治通鉴》的编年记录一路看下来,没少看到魏国挨打。

但魏国的挨打记录难道司马迁不知道吗?

如果知道的话,为什么要这么吹捧信陵君呢?

原因已经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战国四公子”当中,司马迁特别偏爱信陵君,对另外3位都颇有微词。

在《史记》的“列传”部分里,“四公子”各有一篇列传,我们只看标题就能够感到司马迁的态度:另外三位的列传标题分别是《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春申君列传》,而信陵君的传记不叫《信陵君列传》,而叫《魏公子列传》。如果比拼血统,孟尝君和春申君虽然不方便被称为公子,但平原君比信陵君更有被称为公子的资格。

再看每篇传记的结尾,都有一段“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传主的简短评语,说孟尝君“好客自喜”,把封国薛邑糟蹋成了古惑仔大本营,说平原君“未睹大体”、“利令智昏”,说春申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唯独对信陵君全是好话,说他“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意思是说,真心结交地位低下的人,跟对方平等相待,不像孟尝君他们只是拿出优渥待遇豢养工具人,所以信陵君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赢得了至高无上的声誉,这不是虚名,而是实至名归,就连汉高祖刘邦都特别欣赏信陵君。

信陵君的名望,是和他的门客们交相呼应的。在信陵君的全部门客里边,最闪亮的一位就是侯赢。侯赢是魏国的一名隐士——当然,所谓隐士,是采取君子视角而言的,如果采取世俗视角,他不过是个70高龄的穷老头子,在大梁夷门当个看门人。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司马迁曾经亲自走访过大梁故城,向当地人打听夷门的所在,说夷门就是大梁城的东门。结合历代文献和考古发掘来看,可以推断夷门的位置就在今天开封市铁塔公园里铁塔所在的位置。

侯赢作为夷门的看门人,首先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身份低微,但在那个养士成风的时代里,身份低微倒也不算什么,只要有本事,就不愁没出路,所以真正的难题只有一个:年龄。

侯赢都已经70岁高龄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还能怎么发光发热呢?

看看“四公子”,孟尝君肯定不愿意白养老头子,显然这些人连鸡鸣狗盗的用场都派不上;平原君也不会愿意,如果带侯赢出使楚国,生怕他老人家禁不起舟车劳顿,哪天忽然死在半路上;春申君一样不会愿意,人家的门客要讲仪容仪表,必须一站出来就能给主君长脸。所以,这个时代虽然养士成风,但侯赢这样的老人家其实没什么出路可选。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侯赢真有本事,在这个遍地都是机会的世界,怎么混到古稀之年都还只是一名看门人呢?又穷又老又卑微的人有那么多,凭什么认定他侯赢是隐士,其他人都只是普普通通的穷老头子呢?如果说侯赢是隐士,为什么他没有像我们刻板印象当中的隐士那样隐居山林,而是生活在大都市里,还给自己找了一份谋生的差事呢?

这就需要谈到儒家在做官和隐居之间的折衷方式了。孟子讲过,做官虽然不是为了牟利,但有时候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妨出来谋个官做,这种时候就不该追求高官厚禄了,而要“辞尊居卑,辞富居贫”,不做高级职务,专做低级职务,最合适的就是“抱关击柝”之类的差事,只要赚口饭吃就可以了。所谓“抱关击柝”,就是看门和打更,而侯赢的自称刚好就是“夷门抱关者”。

以君子的操守来看,虽然不应该和乱世同流合污,但如果躲不开乱世的话,倒也有没必要因为坚守气节就把一家老小活活饿死,那么权宜之计就是在乱世当中谋个低级职务。这样的人,称得上儒家标准里的隐士。所以侯赢作为隐士,即便仍然年富力强,也不可能直接投靠信陵君,而信陵君要想用到侯赢,唯一的办法就是纡尊降贵,亲自去请。

这就见出信陵君的与众不同了,如果换作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他们,最多做到来者不拒,就算要去请谁,也不至于降低姿态去请侯赢这样的人。

信陵君还有更加出人意料的举动——按说礼贤下士并不新奇,不妨学一学传说当中的商汤王请傅说,周文王请姜太公,或者学一学战国初年的魏文侯请段干木,只需要摆个态度,拿出诚意而已,但信陵君还要搞出行为艺术的味道来:某天大宴宾客,等大家都落座了,忽然一切暂停,先不忙喝酒吃肉了,信陵君亲自驾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去夷门迎请侯赢。信陵君的这辆车,原文说的是“虚左”,意思是空出左边的位置,这是给侯赢留的。

前边讲过,车厢定员3人,驭手,也就是驾车的人,永远都要居中,这是由功能性决定了的,在打仗的时候,左边的人称为车左,负责射箭,右边的人称为车右,负责持戈。这样的组合,不但既能远攻,又能近战,还可以保持车厢稳定,不容易发生侧翻。如果有地位尊贵的人,比如国君或者主帅上车的话,车左的位置就变成了老板位,车右充当警卫员的角色。

在当下的场景里,以信陵君的身份如果亲自驾车,在车厢里“虚左”的话,迎接的就只能是魏王一级的大人物。结果,车驾到了夷门,如此隆重的阵仗,来接的竟然是侯赢这么一个糟老头子。这个场面太有戏剧性了,可能马上就能成为当时大梁城里最有话题性的新闻事件。

再看侯赢,一点都不怯场,也一点都不谦让,整理了一下破败的衣冠,直接就上了车。而信陵君握着缰绳,态度越发恭敬了。

如果我们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对侯赢一定产生不了任何好感。但侯赢还有更气人的举动,他对信陵君说:“麻烦车子绕个道,先带我去买肉的市场上见个人。”

好吧,人都请来了,那就绕个道吧。就这样,最高规格的车队盛大地开进了市场里,停在肉铺旁边,信陵君亲自手握缰绳在车里等着,侯赢大喇喇下了车,去见屠夫朱亥,两个人还越聊话越多,存心把信陵君晾在一边。但在聊天的间隙里,侯赢悄悄观察信陵君的反应,只见他一丁点都没露出烦躁的神色,简直比出发之前还要和颜悦色。

侯赢的各种作妖,显然是为了观察信陵君的态度,但凡信陵君露出一丁点不耐烦,那就一拍两散。那么问题来了:站在信陵君的角度,明明一番盛情,却受到了这样一连串的不近人情的对待,真能想得通吗?如果想不通的话,信陵君是怎么把情绪控制做到那么完美的呢?

在我们熟悉的三国故事里,刘备三顾茅庐,是有迫切需求,但信陵君对侯赢毫无这种需求,怎么就能把礼贤下士“下”到这种程度呢?欢迎在评论区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下一讲再见。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上一篇: 2023建筑机械展览会(2023建筑机械展览会时间)
下一篇: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岁不寒无以知松柏的作者出自哪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