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从历史书中认识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并对他们的平生有了更广更深的了解后,我便有想去黄花岗瞻仰致敬的冲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到现在才得以实现。这天中午,我怀着复杂难解的心情来到这个神圣的地方。
远远地,便望见金光闪耀的四字“浩气长存”赫然刻在黄花岗公园的大门上。
庞雄奇(庞雄飞)
在和煦的阳光下释放出阵阵英雄气息,让我在很远的地方便感受到了它的正气。
迈步在正门广场,只见茂林修竹,黄菊怒放。仅风景区便让人想到松的伟岸,竹的高洁,菊的素雅,从而看到那些可敬可爱的烈士的影子。
01
经数十步往左,便见七十二烈士之碑巍然立于黄花井旁。
我伸手抚摸着那一个个深刻的名字,感受那份凄凉。
天气渐渐炎热起来,汗水湿透我的衣襟,我不敢去擦,怕惊动了他们。
我默默注视着那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方声洞福建闽侯;李炳辉广东肇庆;李文楷广东清远;庞雄广东吴川……
看着那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摸着那一个个音容犹存的名字。
“斯人已逝,音容犹存。”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因为历史与现实的爱国情结是相通的。
时光隧道将我带到111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统治,在广州举行黄花岗起义。
然而,革命失败,72名革命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后经考证,有100多名革命党人在此役中壮烈牺牲。
我将纸铺开来,以碑为桌面想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而笔此刻却出不了墨水。我尝试着写,却写不出一个字。
于是离碑几步远,以手为桌写字,竟然异常流利地写了出来。
或许,正是由于离这份悲壮太近,离这些英雄的死亡太近,以致连笔也无法承受那种历史的巨痛吧!
02
不知不觉来到默池附近,看着有关默池的介绍:由于斜坡作用,不由自主把头低下,像默念,使人肃然起敬,是瞻仰拜祭先烈的必经之路。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过这座拱桥时走得很艰难,很小心。
我知道,烈士并不需要后人的赞颂,他们要的只是后人能继承他们的优秀品质,朝着他们努力的方向前进。
正如近期热播的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所体现的爱国情般,烈士们的献血奠定了后来者的成功,守护了这一方热土,保卫了革命果实,成就了现在的强大祖国!
03
站在七十二烈士的墓前,风凝结了,空气凝结了,我的思维凝结了,世界万物凝结了。
那高高垄起的没顶棱锥般的地底下是一直以来让我魂牵梦萦的七十二烈士呀。
我久久凝视着这方墓地,仿佛听到了七十二烈士的豪言壮语;看到潘达微为他们遗骨装殓时的悲痛;想到余秋雨在《废墟》中说的一段话: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悲剧英雄总未免孤独,在中国,他们尤其孤独。
然而,我想对七十二烈士说:你们并不孤独,你们已融为一体,更有我们现代人的缅怀、继承,有我们对你们永远的敬爱,有我们从你们身上汲取的爱国情操……
七十二烈士如一簇燃烧着的火,感染着我,也感染着每个有民族荣辱感的人。
04
从一道漆黑的石梯中登上纪功坊的过程,虽只二十几阶梯坎,却像走过了一条历史隧道。
望着那堆砌起来的七十二块石碑,七十二烈士的音容无处不在。
自由女神高举的火炬似在提醒现代人,去继承革命烈士的光荣品质。
我转过身,望着大门口那繁忙的人海车流,那喧哗的街市,那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感觉自己此时与现代繁忙隔离了,有的只是庄严,肃穆和寂然。
历史与现实是那样的对比鲜明,却又如此亲切地杂糅在一起!
孙中山亲手种植的马尾松终因患上号称“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病于2012年被宣告死亡,树龄107岁的它成为广州第一棵死亡古树活标本,依然完整地保存在原地,丝毫看不出它已是一棵“死树”。
公园里还有一些其他功绩的人的墓碑。他们和七十二名烈士一起,代表了所有爱国志士的英勇无畏精神。
05
下午六点,公园渐渐热闹起来。
公园清幽的环境成了现代人休憩游览的好地方。
看到人流的增多,听到人语的喧哗,我忽然有种恐慌感,害怕这样的喧嚣会惊扰到安睡在地下的烈士们。
我在心底对烈士们说:再见了,最可爱的人!
离黄花岗公园越来越远了,我再次停下脚步,回过头,“浩气长存”四字在暗淡的天空下依稀能辨。
而七十二烈士的名字和所有爱国志士的精神和情操却鲜明地烙在我的心中—永垂不朽!#战争风云#
发表评论